在他的坚持下,刘文静同意出战!
于是乎,刘文静和殷开山就冒险出兵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境)。遗憾的是,他们俩都低估了薛家将的强悍和狡诈,竟倚仗自己人多示众而未加防范,结果被秦军彪悍的骑军来了一个背后偷袭、两面夹击,最后击败唐军步军,令唐军士兵战死者十有六七,唐军刘弘基等多名大将也一并被俘。
李世民得知此事,急的直跳脚,他想努力挽回颓势,但审时度势后感觉己方已经是大事不妙、回天乏力了,只好极不情愿地领军逃回长安,将高墌城拱手送与薛举。
讽刺的是,两面夹击本是唐军预定的作战方针,但最后唐军却恰恰败在了对方的两面夹击策略之下。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对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过分轻视,他明明知道薛举父子俩都是多谋善断、残暴奸诈、孔武有力的对手。
作为一名被后世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杰出的军事家,李世民此时对自己的惨败当然是极度的追悔莫及的,善于自省的他内心很清楚这次失败的原因。他明白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本身,如果不能战胜自我、掌控自我,无论对手是强是弱,自己都是绝无胜算的。他也切身体会到作为一名领军统帅,以激情辖制理智一定会给己方带来灭顶之灾,轻敌急躁乃是用兵大忌啊!日后万万不可重蹈覆辙!
然而,眼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向父皇交代,又如何跨过自己内心那道坎。自己不仅辜负了父亲的期待,而且还制造了唐朝建立以来的第一场大败仗,有何脸面回见父皇?又有何底气面对全军将士?
虽然,他有先见之明地以托病为由可以将责任推卸给自己的属下刘文静和殷开山,让他们顶缸背黑锅,可是如此浅显粗拙的雕虫小技又怎么能够瞒过众人之目呢?当然就更不可能瞒过父亲的洞察了。他决定负荆请罪,主动请求承担所有责任,甘愿承受父亲责罚和军法处置。
平阳公主不赞成二弟的做法。
李世民自知这次失败的原因从自身主观角度来说是轻敌,而从客观角度看,的确是因为没有听从三姐平阳的计策,他因此在一回到长安之时,便携妻儿观音婢一道联袂造访平阳府,首先说出此役失败之由,然后向平阳认错,之后又告诉平阳他打算向父皇向朝廷“自首”的决定。
其实,柴绍回到家后便将整个过程都跟平阳细细的说了一遍,平阳也已经就这个事情做过细致的思考。她认同二弟对自己作战失败原因的分析和认识,也没有埋怨他没有遵循预定方略行事之过,但反对他去承担责任。
见到三姐如此反应,李世民甚觉惊诧,因为在他
心目中,三姐从来都是正直有余,眼里掺不得沙子、心里容不得假意,怎么这一回却与平常不同、往日有异呢?
看到二弟那不解的表情,平阳问道:
“秦王二弟呀,你要承担责任当然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是,你想过父皇的面子吗?你此时向父亲认错,不就等于宣示说父皇派你出征是错误的决策吗?再者,你自己认错就能够打败薛家秦军吗?不,当然是无济于事的,到头来无异于向薛举认错而已!你真的是心甘情愿吗?你不想重整旗鼓再次出征,以报战败之仇吗?”
面对三姐一连串的问话,李世民自觉惭愧,此刻他心里最为期待的就是能够与薛举再战陇西,并一举将其歼灭!消除大唐在西面的隐患之一,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挽回父皇的面子。
然而,此役之失败的事实总得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吧?自己作为主帅,怎能推脱得了过错?虽然当初自己托病移权,可以让长史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为自己背黑锅,但自己现在反而觉得此计下作且愚蠢,这不是在侮辱父皇的智慧吗?
他因此摆摆手说道:“二弟在此先谢过三姐的好意,某知道三姐是为了弟好,但为了开脱自身之过而犯欺君之罪,那可是死罪一条啊!”
平阳笑了一笑,说道:“二弟,你托病易权,已经是欺君之罪,此刻再去承担,岂不是罪上加罪?不仅仅是你自身罪上加罪,而且你还会陷父亲于昏聩之虞。”
“此话怎讲?”
“你想想,你是父皇亲自点将出征抗薛的,如果你现在将败绩归于自身,不就等于归于父皇?父皇不仅自己下台的台阶都没有了,就连你托病的欺君之罪也无法向朝臣们开脱了。”
细嚼着三姐的话,李世民不觉更加佩服她了。要说自己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一急起来,就犯浑。想想自己不就是因为心急才败于薛举的吗?
平阳知道二弟是明白道理的,她觉得应该再给他加码一筹,让他忘却这失败之虑,立即振作起来,将心思放在击败薛举上面,她于是故作无知地问:
“二弟,你就没有想过要一雪前耻吗?你就失去了战胜薛军的信心了吗?你难道不知道唯有报了这一箭之仇才能够让父皇脸上有光,而不至于让众臣觉得父皇错用人了吗?”
什么都不用再说了,李世民深感自己没有白来三姐这一趟,三姐的主意不仅叫他茅塞顿开,也让他重拾自信!
同样,一旁静静默的观音婢也从心底里感到受益匪浅,她忽然领悟到,作为秦王的妻室、夫君的爱人,她不应该将自己局限于仅仅在生活上照顾好夫君,而且还要能够随时为夫君解忧排难,特别是当夫君处
于困惑之时。
这位此时年仅16的王妃,从这日起便开始时时处处以平阳公主为榜样,学习她那一切以大局为重来思考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法和能力。
正如平阳所料,李渊没有对李世民做出任何责罚,只是将刘文静和殷开山削职除名为民,实际上就是叫他们俩给李世民顶了包,不久就因为二次讨伐西秦而再次随李世民出征,且因战功官复原职。
李渊没有处罚二郎,一是因为他本人的护犊之心;二是因为由李世民领兵出征乃是他亲自点将,他不想自打自脸;三是因为此时的李渊对二郎尚未有“功高震主”的感觉,只有一片怜爱之心,希望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重新站立起来!
(本章完)
&/art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