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他的“水火相容”之策,安乾府首先要将娘子军引入塔耳村前的平原地带,然后实施火攻,将娘子军逼至渭水,使之无路可退,接着实施水攻。
为了实现这个计策,他已经命近千隋兵前往塔耳村北面的山坡上,伐木砍柴,并将柴薪捆绑于战车上,一旦娘子军进入塔耳村前的洼地,便点着火,将这些马车顺势推下山坡,瞬间便可燃着白茅和芦苇;与此同时,他安排了一队隋军,预备了各类挖掘工具,守在塔耳村北面的渭河分支堤岸上,一旦接到命令,便将堤岸掘开若干个缺口,让渭水涌向塔耳村,由火攻改为水攻。
至于他的“四面围歼”之策,就是在塔耳村东西两面吗客服大批骁果军,届时将攻入塔耳村前平原地带的娘子军全数消灭。就这一计策,安乾府已经预先派遣了2万隋军隐伏与距离塔耳村不到5里地的位置上。
安乾府遣往咸阳的5千官军,一是为了奉还原来向咸阳借调的援军,二是为了加强咸阳方面的军力,以备万不得已之时,咸阳那边可以再助自己一臂之力。
他暗遣的2万骁果军,除了准备在塔耳村东西两面夹击娘子军之外,还有一个玄机,那就是在战斗结束后迅速悄悄撤离,随即南渡渭水,回到大兴城。这是安乾府为了能够尽量保存京师的守军实力所制定的一个妙计。
安乾府并没有忘记阴世师长官交给他的使命,也没有忘记阴长官授予他的机宜,但此刻感觉暂时没有必要走那条路,不如按照自己的计策,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地解决李三娘和娘子军的问题。
关键是,安乾府觉得自己有能力剿灭娘子军,斩杀李三娘,退一万步讲,如果自己失手没有能够斩杀李三娘,到那时候再执行阴长官的指令也不迟,阴长官不会在乎我以什么样的方式灭掉李三娘,他只需要结果。
激发安乾府这等豪迈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塔耳村村头立着一个寺,寺名就叫“千福寺”,千福、千福,安千福!安乾府!安乾府就是安千福!就是那个曾经向李渊之女李秀宁求亲的安千福!这个千福寺,居然与吾之本名相合,这不正是我安千福的福地吗?既然是我安千福的福地,那不就是妳李三娘的葬身之地吗?
娘子军在咸阳与始平之间的地带安营扎寨,接连3天都没有丁点动静,只有三餐灶火腾腾、炊烟寥寥,大有置身于险地还自得其乐的味道。
直到第四天夜里,表面上娘子军依旧悄然无声,但背地里却暗流汹涌:安乾府的探子才亲眼窥视到,娘子军一部约1万人趁夜悄悄开赴咸阳君方向。
安乾府心中一惊:难道娘子军选择先攻打咸阳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麻烦了,咸阳若失,
始平不存!始平若失,则咸阳尚可保,李三娘摆开如此阵势,最大的可能就是“围点打援”,他们在我这没有逃到大便宜,干脆直接攻打咸阳郡,并留下部分娘子军在始平与咸阳之间,以阻击来自始平的援军。
看来我得尽快实施阴长官的计策!然而,他转念一想,眼下无论是咸阳和始平,都还没有真正进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如果现在就实施投降计划,我有绝对把握取信于李三娘吗?不!还得给她来个狠招!
对了,我何不趁着娘子军分兵之际,主动出击,打一阵子,然后佯败,将娘子军主力引入我们在塔耳村的伏击地带,进而歼之!即使娘子军不上当,但我至少可以拖住他们,叫他们不敢随意攻打咸阳城。
就在此刻,安乾府的探子再报,说是娘子军在今日凌晨天未亮时,又派出了一批约1万人马的队伍前往咸阳郡方向而去。但娘子军的主力军3万仍然驻扎于原地不动,主帅李三娘也必定还在该处。
看来咸阳郡的情势这都是危急了,虽然咸阳郡的安危并非他安乾府所需要担忧的事情,但如果咸阳郡丢了,他的使命也就无法完成了,他可是在阴世师面前立了军令状的呀!
这想法坚定了他主动出击、佯败撤退、诱敌深入的决心,于是便立刻从原先安排打伏击的两路军中抽调了1万将士,直奔娘子军主力军,自己则坐镇塔耳村。
始平隋军的到来,正中李三娘的下怀:由于一直摸不清楚隋军的策略,所以她没有轻率进攻塔耳村;她明白,塔耳村是个易攻难守的地方,以安乾府前段时间对付娘子军的表现,不难看出他是个深谙用兵之道且足智多谋的将领,他绝不可能死守此地,而必定会有出人意料的部署。
为了应对这种不明敌情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也让敌方也闹不清楚我方的行动方向。所以,李三娘就领兵驻扎于咸阳,给隋军造成一种娘子军既可能攻击塔耳村也可能进攻咸阳郡的模糊错觉。
可是,娘子军按兵不动三日之久,却也不见敌军有任何行动迹象。
于是乎,李三娘便决定撩动敌军,让他们先动起来,然后在行动中摸清敌军的意图。这就出现了娘子军先后两批行进至距离咸阳郡城外不到30里地的地带,让敌军误以为娘子军要率先进攻咸阳郡。
其实,这两批共2万人马的娘子军并没有一直呆在咸阳郡城外,他们只是在那里做了短暂的歇息便折返而回,隐伏距离于塔耳村15里地的山地中。有趣的是,这些娘子军不知不觉中包围了安乾府安排在塔耳村西面打伏击的1万骁果军。
娘子军同时留下了几百人,在营地升起万人炉灶,继续给敌人以一个娘子军主力准备攻城
的假象。
果然,隋军耐不住了,动起来了!但是,他安乾府手上握有3万来人马,为何现在只是动用了1万人呢?他留下的另外2万人马做什么呢?仅仅是死守自己的大本营?
李三娘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安乾府的又一个诡计,务要留个心眼,但为了弄清楚安乾府的阴谋,我必须亲率大军出营应战。
三万娘子军倾巢而出,个个都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
没战多长时间,敌军就开始“败退”。这般没有慌乱的后撤,一看便知其中必有奥妙。李三娘下令1万娘子军对“逃跑”的隋军紧追不放,而另外2万人则放慢脚步,并向塔耳村四周展开包围……
(本章完)
&/art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