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娘于是决定让娘子军且战且退,避开锋芒,且向官军两边分散,寻机从其背后包抄反击。
后退了大约三里地之远,李三娘感觉将士们应该已经从迷蒙中和心理恐慌中恢复过来了,该是反击的时候了。她于是身先士卒往回冲杀,方才向两边分散的娘子军也一块合拢过来……
结果,那些追杀在前面的小部分官军士兵就被娘子军好一顿围殴。
此时,外围军营的娘子军也已经杀到,前来救援,那些没有被包饺子的官军士兵听到后撤的命令后,迅速撤离了。
隋军这一次偷袭,总共才出动了1万人马,其中5千直奔李三娘的中心营寨,另外5千分为各2500人分别抵挡两侧娘子军外围营寨,以阻隔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援助。
其实,安乾府实施这次偷袭,其目的并非以杀伤娘子军为主,而是为了扰乱娘子军军心,让娘子军明白,官军也是有人才的,对付变民军游刃有余;其次是意图在混乱中斩首李三娘;最后才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杀伤娘子军,但宗旨是保证自己伤亡最小,无论是何种情形,与娘子军交战到天亮时分便主动撤军回营。
一场扰袭下来,虽然没有给娘子军造成巨大的伤亡,但也算是一场出其不意的小胜了:官军斩杀娘子军士兵共300余人,捣毁李三娘中心营区所有营寨,烧毁粮草,掠走马匹近千,而娘子军仅仅消灭了官军140人。
应该说,官军偷袭的第一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因为娘子军中的确开始滋生了畏惧心理,大都想不通为什么“解放”盩厔、武功和郿县易如反掌,而攻打始平却如此困难,他们中甚至有人开始对娘子军的战力、对主帅李秀宁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然而,隋军对娘子军的主动性进攻或骚扰还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
第三天上午,娘子军前哨急匆匆地来报,说是距离大约5离地的路上,有一对足有上万人的官军正在快速赶来,李三娘遂令全体娘子军立即应战。
为了稳重起见,她同时命前哨兵回到哨位继续观察,并选派两人转到官军后方去偷探一番,看他们有没有后军接应。
过了好一会,探子飞马来报,说是“官军万人来犯,但无后军接应。”
这下李三娘放心了。她开始着手布防,将娘子军分为三部分,中路还是由她亲自率领,左、右两路先行,向来犯官军两侧迂回包抄。
官军到了,但他们并没有立马投入战斗,而是在距离娘子军营2里地的方位止住了脚步,摆开了阵势,大概是他们害怕娘子军预先摆下了口袋阵来等待他们往里钻。
最终,还是娘子军率先发起了进攻,因为他们太需要一场胜仗来振奋全
军了。娘子军将士们异常奋勇,拼劲厮杀,很快就占据了优势,官军开始往回逃窜,娘子军紧追不放……
追了5里地,李三娘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官军撤退得颇有蹊跷,太早太快,而且太有秩序了,难道他们有后应?不!前哨已经探明他们没有后应。那难道是官军预先有埋伏?
是的,没错!前头忽然响起的喊杀声验证了李三娘的推测。
一时间,已经冲入官军伏击圈的娘子军陷入了三面受敌的境地。这次,李三娘没有下令后撤,而是敦促继续往前突围,因为她估计两翼的娘子军应该很快就会赶到。
果不其然,两侧迂回的娘子军对伏击娘子军的官军构成了反包围,娘子军再次转被动为主动。
安乾府见自己设计的包围圈的被反包围了,官军绝无恋战之意,于是领着将士们拔腿就跑……
这一仗,双方损失都很小,官军丢下五、六十名尸体,基本上是全身而退,而娘子军这边伤亡也不过八0人。在李三娘看来,这样的战绩是娘子军再次完败了,她自责为什么就没有预料到敌方会有伏兵。
其实,那批埋伏在距离娘子军金龙村营寨5里地的官军,是提前一天在夜里就已经安排就位的。
不仅如此,安乾府早就研究过李三娘的“三路军”战略特点,他猜度李三娘一定会以中路迎敌、两侧迂回的方案来对付他们,因此他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安排:正面诱敌,两侧伏击,外围策应。
除了安置伏兵外,他还特地在两侧伏兵之外安排了游击队,目的在于尽早发现娘子军的两翼,以便让诱敌和伏击的两路兵马都能够尽早安全撤离。
挑起这场战斗的目的与上一次乘夜袭营一样,同样是为了扰乱娘子军的军心,而非为了厮杀,因为安乾府心知肚明,凭自己的兵力和实力,硬拼是拼不过娘子军的,尽管此次他出动的官军足有2万人。
李三娘的原计划是对始平速战速决,所以随军所带粮草不多,虽然开始出其不意的行动相当顺利,但后面几场战斗下来,娘子军没有能够再向前推进一步,反而因为隋军的阻击和骚扰而造成粮草、马匹和兵士的损失,关键是,娘子军的士气开始萎靡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
娘子军接二连三地受到隋军的羞辱和欺凌,这情形的确让李三娘内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几个月以来,娘子军由于在盩厔等县攻城掠地一直都太顺利了,以致于上上下下的将士们,包括她李三娘本人,都对隋军产生了过分的轻敌思想,并因此而缺乏对隋军战略战术的预判,甚至连此地隋军将领姓甚名谁都不屑了解,这几次交锋的失利不过是娘子军轻敌的代价而已。
在深思
中,忽然一个疑问在李三娘的脑海中闪现:在前面几次行动中,敌军明明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优势,而他们却屡屡主动撤退,这说明了什么?
李三娘推测:敌方将领是个智慧型的人物,深谙兵道伎俩,而且似乎相当了解自己的“三路军”特点。其军事能力绝对在卫孝节之上,不可再度轻敌!
基于这样的推断,李三娘决定先行探明敌方的有关情况,在作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她于是便令探子们出动前往敌营周围密查。
(本章完)
&/art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