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混乱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都是人才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已进入十月,曹少钦去调查京营的结果已经摆在了朱由校的面前。

    看到上面的调查结果,朱由校大感意外,因为万历三大征之后,朝廷忙于内讧党争,致使军务废弛,到如今朱由校的手上,由于钱粮大部分已用于关宁铁骑,更有吏治的原因,致使京营部队早已是名存实亡,士兵实际人数已不足十万,其纪律更是散漫。

    不过曹少钦的调查结果中,京营虽然纪律散漫,但是可战的人居然有三万人左右,这很让朱由校很意外。

    因为历史上李自成打到京城的时候对京营的评价是“散兵游勇”。可是现在看情况好像不是这样的啊。

    其实这是崇祯时期因为国库空虚,连京营的军饷都发不出来,所以就没什么战斗力了,而在天启年间因为魏忠贤不要脸的捞钱,国库虽然还是空虚,但是军队的军饷还是能发出来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京营就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有所收敛,不像别的地方,天高皇帝远,情况非常严重,还经常有士兵因为拖欠军饷而发生兵变。

    朱由校打算把这能战的三万人重新进行整编,训练。至于剩下的则是编为工程营,工程二字即修路铺桥之意,总之为百姓为野战主力服务之兵,现有七万人左右,除确实太老太小的外,挑出五万人应该没问题。

    至于能战的那三万人,则先训练军纪,常言道军令如山,军令一出,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该趟地也得趟。只要后方没有撤兵的命令,便是战至最后一人,也不许退后半步。等军纪训练出来的时候自己的火器也该生产出来了,到时候只需要配发武器,再经历几次战火的洗礼,就可以称得上是精兵了。

    想到就做,随即就任命大同知府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且提督京营,并且立即进京见驾。

    能让朱由校记住的明末官员并不多,卢象生就是其中一个。卢象升可以说是文官中的一个异类,他虽然是江南文人,却自幼就喜欢骑射,在学文的同时还不忘习武,就这他都能考上进士,证明他不是一般的厉害,而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让他来训练京营新军正好合适。

    朱由校本来打算调秦良玉和她的儿子马祥麟来训练新军,四川白杆兵威震天下,不过一想到奢崇明和安邦彦马上就要进行第二次造反了,所以就没调他们,而是让他们留在四川防奢崇明和安邦彦。

    就在朱由校考虑新军的事情的时候,门外有小黄门来报,说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三人求见。

    “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

    三人进来行了礼以后朱由校就把早先让克焰人画好的图纸拿给他们看。

    “这些东西三位看看能不能造得出来。”

    三人拿起图纸研究了一会儿才说到“陛下,若图纸上属实,微臣三人可以造出来。”

    “此话当真?欺君可是大罪啊。”

    朱由校给他们的图纸是他让克焰人按照他的意思制作的,首先是钢材的提炼的图纸,大明的火器时常出现炸膛,就是因为钢材料质量的不足,所以朱由校就把钢材的提炼放在第一位。

    接着便是拉栓式步枪的图纸了,这个时代的火枪大多都是火绳枪,以及少量的燧发枪(燧发枪在大明这个时期已经有人研究出来了,只是因为容易炸膛,而且生产的成本比火绳枪要高很多,所以就没有大量生产。)

    第三份是大炮的制造图纸,这种大炮外形和现在的大炮相差甚大,把弹药的装填由前面装填改成了由后面装填,而且由原来的点火开炮改成了拉绳开炮,而且改了之后威力还比从前更大。其实这是朱由校由后世的九四式山炮得来的灵感,不过由于现在的技术不发达,所以他让克焰人按照现在的技术来设计,威力不敢说和后世的比,但绝对比这个时代的大炮威力要大得多。

    还有就是,的图纸了。

    孙元化说道:“启奏陛下,若图纸属实,微臣三人确实可以制造出来。”

    朱由校一听,不由感叹,都是人才啊!当下嘴角含笑,道:“既然如此,朕便命内帑中拔出银子,在郊外皇庄建立火器厂,由三位爱卿统领,其中门类划分,如钢材,火枪,大炮等,皆是由三位爱卿说了算,朕对这些懂的不多,便不指手画脚的了,免得惹三位爱卿讨厌?”

    随后朱由校就任命孙元化等三人职位:

    孙元化任工部右侍郎,正三品;

    毕懋康任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正五品;

    茅元仪任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正五品。

    吩咐完三人事情后,朱由校便让他们退下了。

    三人退下之后,朱由校则正在想要不要让孙承宗去督师辽东,因为他记得崇祯元年辽东会有一场兵变,他想让孙承宗去辽东坐镇,可是现在朝中的事情大多都是孙承宗在处理,他对于政治根本就是一个外行,所以朱由校现在很纠结。

    朱由校仔细想了想,还是让孙承宗去督师辽东,除了孙承宗别人去他不放心, 在朱由校眼里,孙承宗在明末诸名臣中算是一流的能臣了,他一手创建的关宁铁骑和他造的一道关锦防线倒也起了不少抵御鞑子的作用。

    要知道满清鞑子从崇祯三年开始的数度扣关劫掠,给大明王朝造成了创伤,再加上流寇造反,自己的弟弟朱由检虽然急功近利了些,但若是在即将剿灭流寇之际没有满清横插一脚的话,未必不能让大明再坚挺几年。

    历史的结局就是由这样无数个偶然的因素组合而成,朱由校的蝴蝶效应让无数个偶然因素发生了改变,或许历史会是另一番结局。

    或是更好,或是更糟糕,帝国的掌舵者朱由校也不知道,他虽是九五之尊,但也不敢托大,朱由校也只能抬头问苍天。

    最后朱由校干脆不想这些烦心事了,说了一句“尽人事,听天命”就去找皇后谈心去了,一夜旖旎,自不必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