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开卷第一章也。
大明嘉靖朝时,天下已平定了近两百年。
自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又有成祖五征漠北,平息胡氛后,中原再无板荡之虑,继而人心思定,此后百余年间明王朝虽也屡遭危难,但天命未改,每每总转危为安。尽管大明不复旭日初升时奔涌蓬勃的气象,但世宗临朝之初,励精化理,湔濯海内观听,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奋武揆文,网罗才实,扭转了自武宗以来国势浸弱,民怨沸腾的颓势,后世史书对此亦不吝笔墨。此时民间经过百余年积累,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又有国外白银开始输入,加之四海承平,朝野上下都享受这难得的太平年景。
然而“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自嘉靖十七年“大礼议”尘埃落定,已是口含天宪,手握至高无上皇权的世宗逐渐沉迷仙道,不久移驾西苑,自此罢朝,朝臣始因礼议之争党同伐异,渐成水火,一时间吏治繁伪,兵政窳惰,民力虚耗。
从此朝纲顿坏,乱象又生。
时至嘉靖二十八年,朝堂上的大小臣工正因已被罢官的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大臣朱纨自尽一事争执得不可开交,而家住江南石头城玉狮子街的大明江湖第一门派——淮扬帮帮主苏兆,也在为明廷禁海政策失败引发的混乱局势而忧心忡忡。
苏兆执掌淮扬帮,至今近十载。
淮扬帮源于元末白莲教,元朝疆域广阔,贸易繁荣,天下税赋已是半出江南。元末战乱,白莲教在江南广为流传,教众们宣传“白莲出世”、“弥勒降生”平等世界即将到来,又在暗中积蓄力量,谋求推翻蒙古统治,苏浙的名门大户结交官府的同时也多有选族中子弟偷偷入了白莲教,两头下注求保平安。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黄河决口,中原哀鸿遍野,以白莲教徒为骨干的红巾军发轫于畎亩,转眼间星火燎原。次年一天,一个在凤阳皇觉寺里出家的小和尚收到了幼时好友的一封信,这个好友此时已在红巾军中担任了千户的职位,在书信中劝他加入义军,共谋大事。这个写信好友就是后来的明朝的开国元勋,加封为信国公,青史留名,而那个收信的小和尚最终起兵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称帝后,对白莲教的影响力和破坏性心知肚明,洪武七年颁布《大明律》,斥白莲教为“左道邪术”严令禁止。洪武朝后期空前的政治恐怖,使原本为求自保才结交白莲教的江南士绅纷纷与其划清界线,儒家又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祖训,读书人对行事诡异的密宗颇为不屑。随着白莲教势力衰微,原本在战乱年代结成同盟的江湖势力也都纷纷自立门户,这些人彼此或有同宗之源,或有同乡之谊,逐渐衍化成新的江湖门派,与白莲教反倒渐行渐远渐无书了。元末那些与江浙士族颇有渊源的江湖豪杰经过战火洗礼,不少人到了开国之时已成为拥戈带甲的明军官佐。
此时天下已经平定,大军刀剑入库,放马南山。
洪武朝后期的大清洗中,开国功臣几乎被一扫而光,就有过曾经身居高位的王公贵胄在被抄家灭族的前夜暗中找到旧部,将自己的嫡亲骨肉隐匿于江湖草野之间。这些本已归隐江湖的豪杰们彼此多为熟稔,他们暗中推选领袖,结为会党,互相遮掩照应,共度时艰,淮扬帮由此兴起。
“靖难之役”后,成祖迁都北京,江南紧张的空气逐渐平静下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江湖也远离了那个的血雨腥风的年代,当初只露冰山一角的淮扬帮早已峥嵘崔嵬,待到苏兆掌权时,淮扬帮已是大明朝首屈一指的名门正派。乱世人命贱如草,群雄争霸时,江湖豪杰常为了一些宝刀名剑、神功秘笈斗得你死我活,而今躬逢盛世,海晏河清,江湖虽有纷争,但各大门派都不愿再起干戈。
行走江湖,原本求财。
再说淮扬帮。淮扬帮树大根深,在苏兆苦心经营之下势力更是遍及江南州府,苏家的舟船溯江而上一路可达重庆。嘉靖年间,黄患日重,运河淤塞,漕运艰难。漕帮终年在运河上来来往往,既供漕运衙门驱使,内部又是山头林立,各打各的算盘,直隶、山东等地豪强乘机对漕帮各舵分化拉拢,内斗不断,以至于危及漕运。苏兆虽久居金陵,却深知漕运维系皇朝命脉,当年力排众议,几乎倾淮扬帮全帮之力,又数次招揽东南巨贾、江湖义士襄助漕运,蒙受朝廷嘉奖,苏兆也一鼓作气收编漕帮,从此再无其他门派心存染指运河之念。
虽是收编,但凭苏兆断不会仗势欺人,拿上万漕工血肉之躯来抬自己的身价,苏帮主的宽厚人所共知。苏兆一片赤诚,漕帮中人亦多深明大义,仅有少数害群之马只顾一己私利,暗中作梗,最终落了个清出门户的下场。不过三四年,漕帮面貌焕然一新,各舵既赚得钵盈盆满,淮扬帮又牢牢控制了运河一线,故江湖赞叹,谓之曰“善”。苏兆只言:“分则两害,合则两利,非余有生花妙术,惟因势利导耳……”
何以苏兆能以一己之力执江湖之牛耳?还从其出身说起。苏兆虽是江湖中人,早年却专心于诗书,一路科举颇顺,是成化年间的恩科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大礼议”时朝政局动荡,苏兆几次险入党争,不甘为人作嫁,便借回原籍守孝的机会辞官归隐了,正是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苏兆虽重归江湖,但同科之中不少人在本朝干出一番业绩,此时已是应天府尹的何有为便是苏兆的同科好友。非但如此,何有为早年落魄时多得苏兆相助,贫贱之交不可忘,何有为虽贵为三品大员,但二人交情不减当年。何有为的独子何宽与苏兆的小儿子苏靖同庚,二人发小。苏兆出庙堂而入江湖,且急公好义,为人宽厚,在江湖上名声鹊起。所谓时势造英雄,苏兆这样的人物,若处乱世,恐难有用武之地,此刻正值国泰民安,才可充分发挥一己所长,渐成江湖泰山北斗之望。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故宜然,可以神州之广,四海之大,山川之险,总有官府鞭长莫及处,江湖更是从无一家独大的局面,“一统江湖”不过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罢了。
湖广大地,古属楚国,其间水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自古既是鱼米乡,又是兵家必争地。早在蒙元时期,官府发行宝钞,全国各地逐渐形成多个伪造货币的秘密团伙,其中盘踞于江西铅山一带的“青蚨盟会”号称这一行当的魁首,他们伪造的“至元通行宝钞”流往全国,北至岭北、辽阳,南可达云南。青蚨盟会人手众多,组织严密,又勾结地方官府,气焰十分嚣张,已从行走江湖的会党帮派蜕变成为劣迹斑斑的犯罪集团。青蚨盟会犯下累累罪行,百姓苦不堪言,元廷数次成立专案,派遣钦差大臣彻查,可铅山一地俨然国中之国,每次查办都不了了之,青蚨盟会就此横行十余年,直到林兴祖接任铅山州知府,才将其彻底铲除。
此后数十年,天地翻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