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龚惊生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龚惊生传奇第十五回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十五回:悲剧前天刚落幕,西征路上又悲歌。

    无法统一怎取胜,原来鬼胎各顾各。

    上回说到三大主力红军终于会师了,下面我们来探讨红军西路军的进军过程。

    我们来看看红军西征的起因和目的,在这里不免就要啰嗦一些。

    1934年末,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压迫下,中国共产的各路红军被迫离开苦心经营的苏区根据地,相继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全国红军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从江西苏区西征北上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一路是从湘赣苏区北上的红二方面军;一路是从鄂豫皖苏区北上的红四方面军;还有一路是红四方面军的25军,作为偏师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单独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时间里,各路长征红军穿梭强敌,倦旅奔袭,披荆浴血,无日不战,其间几度分合,兄弟阋墙,二涉雪山,三过草地,万里征尘,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艰难困苦,其所为之英勇豪迈,均可说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之峰巅。

    1935年9月,红25军首先到达陕北苏区,与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1个月后,毛、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第二个结束长征。又过了1年,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辗转万里,也到达了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三大方面军胜利会师,全国规模的红军长征终于结束。然而,此时的形势依然十分危急。蒋介石见全国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立即调集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入陕,配合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准备发起“通渭会战”,乘红军立足未稳,一举将共产党和红军围歼在陕北狭小的地域里。当时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都很同情红军,但又不能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好一面尽量拖延时间,一面迅速将情报通报给中共中央,要红军迅速做定夺。

    为了求生存,毛和中央军委决意红军向黄河以西的宁夏和甘肃方向发展,1936年10月21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各路国民党军队向红军发起攻击,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督战。当时红四方面军第30军已控制了黄河岸边的靖远渡口,正在抓紧时间造船准备抢渡。国民党中央军集中了3个军的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由南向北推进,与红四方面军的后卫部队4军、5军和31军发生激战。国民党军在火力上占有很大优势,而战场上又到处是光秃秃的黄土坡,无险可守。红四方面军部队长征方息,弹药缺乏,武器也很差,虽拼死奋战,付出巨大牺牲,但仍然抵挡不住国民党军的进攻,被迫步步后退。危急关头,10月24日夜,李先念率红30军由靖远偷渡黄河成功,经过战斗,打垮了对岸的国民党军,占领了渡河桥头堡。红军立即在河上架设了浮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及前敌指挥部于27日渡过黄河,后续的红9军也于28日渡河成功。按照原定计划,红四方面军的4军、5军和31军应相继在靖远渡河,而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一部在打退南线国民党军的进攻后,应于中卫渡口西渡黄河。然而国民党军的推进速度太快,29日就追赶到了“靖远”渡口。看守渡口的红5军抵挡不住,只好仓促渡河。国民党军的飞机迅即炸断了渡河浮桥,渡口亦被占领。未来得及渡河的红4军和31军独对强敌,只好退向打拉池一带,与彭德怀的红一方面军会合。

    此时,红军如要继续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只有击退国民党军队,重新控制黄河渡口,打通与河西部队的联系。可这时彭德怀却不能统一指挥部队,原因是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想保存实力,不想让红4军和31军与强大的国民党军拼消耗。彭德怀既指挥不动红四方面军,而红一方面军的力量又太单薄,阻挡不住国民党军的进攻。结果国民党军的快速推进,相继占领靖远、打拉池和中卫等黄河渡口,截断了宁夏通道,过河的红四方面军主力与河东红军的联系也被隔断。至此,“宁夏战役计划”已无法实行。

    11月8日,毛及中央军委电令彭德怀、朱德和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退回陕北,再图发展。而已过黄河的红四方面军3个军则组成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单独执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于是,河西红军开始了悲壮的浴血西征。

    渡过河西的红军为3个军,其中9军和30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5军则为原来的红一方面军部队。11月10日,西路军正式组成,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最高领导为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任西路军总指挥。下辖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有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5发子弹;红9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有6500余人,枪2500支,平均每枪15发子弹;红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有7000人,枪3200支,平均每枪25发子弹。此外,还有骑兵师、妇女独立团及机关人员,全军总数为21800余人。可以看出,西路军的武器只能装备全军一半人马,弹药更是缺乏,此次远征前途多难。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一手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在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后,他指挥红军进行了许多次重大战役,作战风格以狠、勇、缠著称,令国民党军非常头疼。蒋介石当年对这个学生并没放在眼里,不料日后竟成了心腹大患。蒋介石出了10万大洋买徐向前的人头,价码和毛、朱德的一样。陈昌浩则是留苏学生,当年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个。此人年轻气盛,作战勇猛,因紧跟中央路线而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政委,成为红四方面军中仅次于张国焘之下的人物。陈昌浩成为了西路军的政委,四方面军的命运又一次推到罹难的边缘。

    西路军的任务是打通国际路线,得到苏联的支持。

    张国焘天真地以为苏联准备了大批武器装备等他去拿,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徐、陈身上,盼望他们很快能打回来。另外,他也不肯让4军和31军去和国民党军硬拼。

    彭德怀调不动四方面军,只能向毛报告:“张对打击胡敌始终是动摇的,企图以四方面军先取(远)方(物)资后再说。以一方面军同胡敌周旋,削弱力量。”

    作战最重要的要求是同心协力,两军指挥员貌合神离,这仗肯定打不好。由于红军指挥不统一,国民党军先后占领靖远、打拉池和中卫,截断宁夏通道。过河的四方面军主力与河东红军被隔断,想回也回不来了。

    彭德怀后来谈到宁夏战役时说:张国焘到了打拉池后,敌王均两个师尾随四方面军被截断的部分。我与张国焘面商,只要被截断部分在正面阻拦该敌前进,第一军团即可从追敌侧后进攻,在“打拉池”那地方布置伏击阵地。这样,消灭王均部是完全可能的,这样还可与四方面军北渡主力取得联络。张口头同意,却秘密令王宏坤部(4军)向同心城方向撤走,破坏了当时的作战部署。我又与张面商,在海原和同心城之间布置伏击阵地,歼灭王均部。他口头又同意,实际上他又令4军东撤了,使伏击计划又被破坏。张国焘多次破坏作战部署,使我们不得不放弃豫旺以西大块土地。

    但是,指挥4军和31军阻击行动的王宏坤回忆,由于国民党军在飞机配合下向我军猛攻,4军和31军有被分割包围的危险,红军被迫且战且退到打拉池、盐池、定边一带,损失相当大。他说:“有人说,这一仗没有打,是因为张国焘发电报秘密命令王宏坤撤退,破坏了作战计划。但事实上我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有电报以来,我也没有单独接到张国焘给我的电报命令。”究竟谁说的是事实,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历史问题只有待史学家们去研究了。

    眼看宁夏战役无法实行,中央于11月8日发布作战新计划,改为向东南方向发展,尽量向陕南扩大苏区。如果局势恶化,就筹备新的战略转移。这时胡宗南部占领海原,朱德、张国焘带领4军、31军撤退到同心城,与彭德怀再次会合。毛来电告诉朱张:胡宗南主力正向豫旺堡行动,企图切断红军向陕北的退路。建议红军撤退到山城堡、洪德城、河连湾一带集结,阻击国民党军进攻。毛还说,已经派周恩来前往河连湾迎接朱德、张国焘。

    面对不利形势,彭德怀也很着急。他知道陕北根据地没有粮食,当时保安全县只有一万多人口,如站不住脚,将被迫放弃陕北,东渡黄河,这种局势是很不利的。无论如何要挽救这种形势。他致电毛,坚决要求打一仗。毛回电:“朱张来保安后,前线部队统交你指挥,可放手去做。”

    彭德怀得到指挥权,便将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和徐海东的十五军团调到环县境内的山城堡一带隐蔽,准备伏击胡宗南。在撤退时,沿路坚壁清野。陕北干旱,尤其缺水。河水苦涩不能饮用,老百姓都挖水窖储存雪水。红军所过之处,把水窖的存水都消耗干净,使国民党军处于缺水的困境,无法深入。果然,王均部停止了追击,只有胡宗南部孤军深入到豫旺堡以东。彭德怀估计敌军必然要寻找有水源的地方宿营,附近只有山城堡有水源。这里仅有几户人家,有一股细细的泉水。敌军先头部队已经到了甜水堡,下一站必定要来山城堡。果然,11月21日,胡宗南部第78师232旅在旅长廖昂指挥下,黄昏时来到山城堡宿营。彭德怀一声令下,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四方面军的4军、31军从各个方向发起攻击。敌军仓促应战,想与红军对峙一夜,到天亮摸清情况再打。谁知红军乘夜猛攻,搞得廖昂不知来了多少红军,部队乱作一团,大部分被红军消灭。第二天天亮后,师长丁德隆派部队前来增援,红军早已不知去向。

    山城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原来胡宗南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胡宗南挨了当头一棒,尝到了红军的厉害。以后胡宗南谨慎多了,不敢轻举妄动。直到“西安事变”之前,国民党军没敢再进攻陕北红军。这使中央和红军得到一段休整的机会。

    以上几段话是摘录于红一方面军的军事史料中的片段,记叙了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联合作战的山城堡战斗,说明广大红军指战员只要团结一致,力量是巨大的。

    再说朱德、张国焘由周恩来陪同,由河连湾启程去保安,与先期到达的中央领导会面。以下的场景记叙,是一位红军老战士回忆录中的片段。

    张国焘不知道中央会怎样对待他,心中忐忑不安,见到熟人就打听情况。在会宁,他与徐海东谈了好几天,详细了解中央到陕北后的情况。徐海东谈起刚到陕北时与陕北红军发生的误会,对毛果断处理肃反扩大化和巩固陕北根据地的措施极为钦佩。徐海东是工农干部,性格直爽,张国焘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见到周恩来后,张国焘又听他介绍国内外形势,感叹世事变化之快,自己真是孤陋寡闻。谈话之后,张国焘为周恩来的水平和魅力折服,认识到我须急起学习,赶紧拍去满身游击的征尘,换上知识分子的道袍,以适应城市生活。

    11月30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机关到达保安,受到毛等中共中央负责人和红一方面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中直机关的童小鹏在日记中写道:朱、张两总今日即入京,每一个人都带着很热烈的希望,望他们早些到来。看见过的,是想早点看看在藏民区艰苦奋斗一年多的他们的面容是消瘦几多?未见过的同志,是想早点看到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的姿态是肥是瘦,是高是矮?尤其希望他们早点到来,使党与红军的指挥更求得统一与团结。大家从早晨7时就在保安街道两边列队等候,直到下午3时,看见远处泥尘起处,十数匹马跑来,大家都知道来了。一会儿,在欢迎队伍的口号声中,在歌声中,两总,久望到来的领袖,在数千人的先头,随同去迎接的三领袖们并列到来了。他们虽然是在艰苦斗争中身体瘦衰了许多,衣服是穿得单旧,但精神上仍表现出无比的英勇、坚决、喜悦、快乐。从此党更能进一步的团结指挥,更能集中了。争取更大的胜利,开展新的局面,是更加有保证了!这样就达到了大家许久的热望!

    这段描写,是当时在场的每个红军战士的真实感受。

    德国人李德也站在欢迎队伍中间。他回忆说:我是他们到达保安的见证人。看上去他们的情绪相当低落,大多数人的衣服破烂不堪,各种各样的颜色混杂在一起,甚至还能看到穿着喇嘛服和藏族服的人。但是从表面的印象来判断,纪律显得并不涣散。参谋部和警卫部队的武器,简直让人不能再有过多的奢望了。与一年多以前的两河口会师相比,双方正好换了个位置。

    毛、张闻天等中共中央负责人和红军学校校长林彪站在欢迎队伍的前列,笑容满面地与张国焘握手致意,亲切的情景与两河口会师没什么两样。毛站在一张桌子上向红军讲话,热烈欢迎朱德、张国焘的到来。张国焘也讲了话,他特别强调了党内的团结。

    此时此刻,朱德的心情是最激动的。当时在场的王平回忆:朱总司令在队前讲话。他说:我回到中央,看到你们很高兴……说着,他掉下了眼泪。队列里很安静。停了一下,他接着说:我这是激动的热泪,人伤心时掉泪,高兴时也掉泪,我这是高兴。是无产阶级的感情。我现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眼泪才是真挚感情的流露。队伍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从井冈山就跟随朱德的人,都很少见到朱德如此动情的场面。只有在这一年间跟随朱德的同志,才明白朱德为了维护红军的团结,避免分裂,受了多少委屈,付出了多少心血。现在朱、毛又站在一起了,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朱德这样刚强的人,也不免老泪纵横。

    朱德、张国焘到保安与中央会合时,彭德怀率领三个方面军在河东的部队转移到庆阳地区,保卫陕北根据地。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向河西走廊行军,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等待西路军的会是什么命运。

    真是世事难料啊。古语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在的毛已经与一年前是完全的两样了,在战争的决策上,毛已经大权在握,是中央的主心骨。张国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正是:历经千辛终相聚,老将不免泪横流。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