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气泡世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今天是雷雨天,很多人冒着雷雨去收回0113号模拟抹香鲸探索器,说实话这是叶励第一次看见模拟器,据说这次做的模拟器特别大,几乎和自然界成年抹香鲸等同比例,唯一不同的是它的皮肤完好无损,几乎完美的保护了内部3000个探测器,可即使再坚固的生物模拟探险器也敌不过鱼群的追杀和大海的暗涌波涛,最终在备用电池的帮组下成功搁浅指定海滩。

    这次有些阻碍,除了缠绕的海洋垃圾还有被海浪卷来的石头压住了模拟生物的鳍,我们与之奋斗一小时后拉着模拟生物回到运输部门,再由运输部门从海底隧道运回研究室。

    老吴告诉叶励这是今年第三只模拟抹香鲸回收,它的身上有3年2个月零11天的海洋探索记录,主要记录了洋流以及生物迁徙和生物的习性等等。

    清理部门花了两小时清理分类出模拟器表面的垃圾,还是生活垃圾为首,工业垃圾居第二,这些也是重要的研究数据几物资,分析完毕后会进行回收利用。

    去除模拟器的表面,最里层的纳米接受记录仪记录了这三年里0113号所受到的生物接触、寄生、攻击的记录,但这一切不关叶励的事,他只是临时被拉来帮忙做苦力的。

    忙到早上3点过,又要去近海农场查看,暴风雨还在持续,在果冻玻璃的保护下还是发生了些涝害,庆幸的是海水农场只有太阳能板被冲到海岸边,不过安装在水底的水能发电保证了20个农场的能量。

    水面问题不大,叶励继续驾驶两栖车下潜,2小时后,回到基地,此时暴风雨已停,但风还是很大,维修人员只能维修海岸农场,回收太阳能板,而海水农场有水能发电供应,问题不大,叶励匆匆到水下2层的餐厅用餐后,回到水下4层的宿舍补觉。

    醒来时已是下午两点,按照计划表,要去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营养液吸收量,快速整理后拿上几包能量棒去往地面。

    今天的检查结果还算不错,三分之二农作物已经能适应营养丰富的海水,明年就能大面积海培种植。

    “叶励,今天要回家吗?”

    “今天不行,最后一班高铁没票了,我在想要不要做船回去。”

    “你确定?还不如开水车回家。”

    “我也想,但我的水车有正在检修,维修公司说可以维修好了送来。”

    “那你和我一起回家吧,我们部门的老油的家属要来,他把假期给我了,我们一起回家,让维修公司的把车送到你家。”

    “够哥们,罗海,什么时候走?”

    罗海注射好营养液后想了想,决定明天早上9点出发,根据海测的预告,明天7点时海里的流速不大,前一半的路程不用挤高速。

    晚上罗海到地面的供应站买些干货后回到宿舍。

    早上8点,六号港口。

    “够早的!”

    “不在怎么能抢到高原猪肉的热狗和新鲜蔬菜粥,快吃吧。”

    今天万里无云,海天一线,不少水车和船已经趁着好天气出发了,20分钟后他们也踏上了回家的路,两人的家不远,两人分别开4小时,8个多小时就能回家,中途在海南站服务区吃顿饭再回到四川。

    ‘路线规划中,起点,大洋洲新几内亚岛农科院六号港口,中转站,中国南海海南岛,终点站中国四川海岸17号港口,请确认。’

    ‘请扫面出入境证件’

    ‘请驾驶员认证’

    ……

    ‘认证完毕,本次路程为8小时31分,两位驾驶员请勿疲劳驾驶,白鸽导航愿您一路平安’

    “出发了。”

    启动,出发,下潜,向着假的方向前进!

    “对了,我买了50斤火山土,够不够?”

    “我家楼顶的菜地就巴掌大,足够了。你妈妈要的菜苗我也培育好了,记得拿。”

    “好的!”

    4小时后,我们抵达海南中转站,在水下3层餐厅吃顿便饭再走。

    “同学们集合了,来排队取饭,不许插队……”

    中转站里有很多小朋友立刻排队,看是又是去体验土地种植的课,叶励孩子也去基地体验过,自那后他的小女儿一直说在土里种菜时浪费土地资源,明明有大面积的海洋却非要种在土里,出土后还要浪费淡水洗菜。他的女儿叶菱出生时全人类已经进入中阶段的海洋生活,前期淡水资源尤为缺乏,还好有雾化清洗。

    “叔叔,我们能坐这儿吗?”

    “坐吧!”

    不同于罗海,有孩子的叶励并不介意小孩坐在身边,还能时不时聊两句,而罗海只是全程保持微笑回答“嗯”“哦”“对”等等。

    不过小孩子吃的快,没一会就回到公交车上了,罗海才放松。

    “别看了,美女还没下班!”

    罗海埋头带着郁闷的情绪吃着午餐,估计心里正怀念着灾难初期的初中到高中时期被各种美女们环绕的日子,但现在,来搭讪的人越来越少,一般偏下标准美女也行啊。况且进入全海洋时代后男女老幼的体质和身材都大幅度提高,也有微胖的,但在各类海洋社会服务中早已练就好身材。有时罗海在想要是以前的女人都是这种身材,那模样再差也有可取之处,再说了化妆整容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至于现在嘛,整容业仅限于医疗服务,现在还不允许整容服务业出现,但估计再过几年这些行业也会重现。

    “紧急通知,太平洋板块即将在30分钟后活跃,请所有车辆停运,户外人员请尽快到就近建筑避难,此次地震时间预计2分钟。”

    “又来?!!!”

    罗海立刻狼吞虎咽,结束战斗,然后去厕所,叶励立刻去排队买些吃的喝的,地震开始分钟前,中转站已坐满人,中转站的座椅货架早已收入地板,取而代之是无数的安全带、防水充气毯和头盔。

    地震了,中转站随着地表和水流轻微摇摆着,感觉像在没有3d眼镜的9d动感影院看灾难电影,水下的建筑都已生蛋旋转时蛋白和蛋黄因惯性作用保持静止的原理为准,纳米蜘蛛最为蛋壳,果冻玻璃为蛋清,然后是各个扁平圆流线型的坚固的建筑保护着人类脆弱的生命。

    所有人在半小时后陆陆续续睡着了,也不管广播里播报的海啸资讯。

    也不知多久,罗海醒了,迷迷糊糊间看见有人在完手机,罗海看表,已近是下午5点,再看看外面,似乎很平静,但一大块极速飞过的棕色物体提醒这人们现在的流速有多快,有一片挣扎在窗外的海带看起来即顽强又脆弱无助,让叶励想起十年前的那一幕,海平面上升,全球地震和火山在那一年异常活跃,虽然各国早已合力动用全球之力修了不少水下避难所,但还是死了一半多的人,有这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优先进入避难所,然后是他们直系家属,叶励这些尖子班的学生,最后才是一般上班族和老人……

    随着叹气声叶励强行结束回忆,再想下去叶励感觉自己会抑郁,可在这幽暗密封的环境人如果没事干就会乱想,于是叶励拿出手机调出提前缓存的足球赛,也是奇怪,以前从未感觉水下的球场很封闭憋屈,上半场结束后叶励关闭手机,裹上毯子继续睡。

    感觉灯亮了,叶励被罗波摇醒,看看墙上的时间,已是早上6点。人们陆陆续续起身,中转站已重新开放,看看新闻,海啸已过,但海浪较大,建议大家走高速已保证安全。

    叶励和罗海在电话里报平安后简单吃些早餐,继续出发。

    ‘路线修正,起点,中国海南站高速路,终点,中国四川海岸17号港口,请确认’

    ‘请驾驶员认证’

    ‘认证完毕,已改为自动驾驶,本次路程为6小时45分,请驾驶员安心休息,白鸽导航护您一路平安’

    叶励和罗海躺在座椅上准备睡觉,两人都因昨晚的地震没睡好,由于余震不断,海里流速变换不断,所有车辆都走高速路,虽不会有灾难影响但行驶速度变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动驾驶,顺便工作娱乐休息。

    ……

    “叶励,别捡了,快上岸……!”

    “马上,这个管子有大作用,我马上就能取出。”

    叶励不顾同伴的喊话,继续下潜,割去海草海带,用力拉出一根钢管,努力游到同伴身边的置物篮把钢管放进去,两人把潜水衣里从满氧气后同事对置物篮上的气囊充气,在他们憋气是n多秒后气囊充满,置物篮上升,二人赶紧补充氧气活过来。

    “置物篮里的零件这么多,我们的贡献点终于有所突破了!”

    这位得意的人事叶励的大学同学徐勤,他们在大学的社会服务里做潜水收集的工作,工作量大但贡献值高,能转换不少钱,不出意外今天130公斤的货物换取45点贡献点,9块钱。

    浮上水面,两人小心翼翼的扶着置物篮前进,水面上不少蛙人都慢慢前行,置物篮里的破烂是比金银珠宝还贵重的宝贝,以后的建设全靠他们。

    叶励和他的同学成功获得9块钱,这是他们的大学生活费。

    自从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火山地震活跃后人们已近搬入水下避难所或高原避难所,然而这些灾难在发生前30年就开始准备了,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无法逆转的灾难,联合国集结全球之力在几个大国海域制造了无数的海岸城市避难所,并且强行停止所有私人资源开发集团,以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改造房屋为未来做准备,那时起,人们开始修建水下农场,养殖场,公路,铁路,高速,房屋等设施。同时军队开始大量招人,叶励和徐勤也参加了,不过徐勤成为军人,叶励成为科研技术人员。

    之后不就便爆发了无硝烟伤亡少的人才资源大战,而叶励的妻子肖楠便牵扯其中。

    不过灾难没发生前,人们不太了解这些变化,那时有很多人不愿参加建设,认为不会发生灾难,但在强制措施下人们屈服了,事实证明他们的劳动为全世界的大多数人带来生机。在灾难发生的第二年,胶质纳米玻璃和纳米钢架的诞生为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之后像涟漪一般,两栖车诞生,水下汽车诞生,之后,各类水下生活娱乐设施陆续建设,在灾难后的第七年,恢复了奥运会,宗教信仰等等,那时按叶母的要求,叶励带着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去拜了乐山大佛,,大佛早已没入水底,只有很短的夏日旱期大佛会露出头,虽无法烧香但叶母还是做了河灯去祭拜。对此叶珊和叶菱两姐妹表示不理解。也对,她们是第一代海洋之子,那时还没回复宗教信仰,对于海难没有恐惧,只有对海洋灾难的知识和经历,感觉海难就像以前人们对待暴风雨一样,虽讨厌但不认为会造成威胁,除非级别够大。

    不过这是奶奶的习俗,两个小姑娘只能表示尊重。

    之后就是大家期待的甜皮鸭了,自从海难后,陆地生物减少,陆地畜牧业突然崛起,不过土地资源减少,人们极尽全力让生物适应海水生活,不久后世界各地便建立起一座座海洋牧场,以水生生物为主,之后在浅海海底建立起陆地生物牧场,就算这样那时对食物的需求也是按人头分配,叶菱在食物较为缺乏的五年里一直抢叶珊的压缩罐头肉,小孩子食量大,叶珊和叶菱那时怎么都吃不饱,还好叶励和肖楠的三餐都在单位上吃,叶母凭借自己在药物加工厂工作常常带两个孩子到自己的单位上吃,那时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孩子要长身体吃得多,大人几乎都会把自己的那份给孩子,那时像叶菱那样大的孩子不知道饱,只知道饿,像叶珊那样稍大些的孩子会和自己的家长共同分担,也算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回到家中后叶母再用分配的食材做了很多耐储藏的食物,两孩子还一直问这些算是吃的吗?难道以后都要吃这些,那还不如她两多下海几次采集些新鲜食物,孩子们的想法天真而现实,幸好五年后,各地人们可以养私家养殖畜禽堵牙缝。

    回家路上,堵车g,罗海和叶励在车上吃了睡,睡醒看情况,玩手机,看直播,有继续睡,然后又发生了地震,震级不高,但也对交通造成阻碍,交管通知所有车辆停止运行,等前方道路疏通后再走。

    这下又要浪费不少时间,叶励突然想起今天有球赛,连忙调出直播。

    一场球赛后,交管部门通知所有车辆开到之前能量站,然后转乘坐高铁或继续等待道路通行。

    之后两人办理了车辆交管证件坐上高铁去往四川站,两人都没想到还是坐上半价高铁回家。

    结果还是等了一会儿才运行,高铁道路外有一大群海洋生物再迁徙,人们不顾乘列员的劝阻纷纷打开头顶的遮光板观看,车内的亮光立刻射到头顶的海洋生物,它们受惊了,立刻分散在列车的周围极速游过,一阵机械声后遮光板全部关闭,随后响起了列车长的声音,主要是说列车内的灯光和运行的声音会影响鱼类的迁徙,请想观看鱼群迁徙的乘客到列车外的服务站观看。

    而罗海和叶励对此毫不关心,两人继续在高铁上观看球赛。

    第二场球赛下半场刚开始,高铁开始运行。

    球赛结束,也到了吃完饭的时间,两人去餐厅随便吃些后回到座位上睡觉,或许是高铁所带来的安全感,两人睡的很熟,到站时的手机振动也没能叫醒,还是乘务员叫醒的。

    出站后两人来到运输处取回车子开回17号港口。

    叶励送罗海到家后已是晚上9点,而迎接他的只有狗狗海星,女儿们养的珍珠蚌和砗磲。打开门上留言,全息留言里说明了罗母去药材加工厂指导工作,而两个女儿去民居外围海做社会服务,冰箱里有炸酱等下饭菜,记得给药材蔬菜鲜花补营养。

    冰箱里有些炸酱,叶励加热面条后拌拌就行,或许是在路上睡觉睡久了,叶励毫无睡意,干脆打开家里所有的清洁系统,到屋顶的种植园查看营养是否充足,又到底层的渔场查看,最后把洗衣机里的拿出到屋顶晾晒,叶母一直不喜欢用洗衣机自带的烘干机,一般情况下都放在屋顶晾晒,用她的话说即使现在技术好,用蒸气就能洗净衣服还没有味道,带衣服还是要放在太阳下晒才好。

    这一理论是叶菱无法理解之一,在她看来晾干衣服的原理和烘干衣服的原理是一样的,而且烘干机里也有紫光灯杀菌,如果要靠太阳的紫外线杀菌那家里的餐具岂不是也要放在太阳下晾干?

    对于这跨时代的代沟只能由叶珊来解释了,叶励结婚早,叶珊从在肚子里到小学4年纪期间就经历了资源大战、半土地楼房,海滩别墅房和海洋房历史,而叶菱出生时一家人刚好搬到海洋房,她自然不了解很多事。

    但看着楼顶晾晒的衣服和旁边的菜地,叶励出现了幻觉,仿佛自己还在高中时期,那时高考变得不那么紧张,大家都已活下去为目的日以继夜的建设防水设施,为此不少人选择在楼顶种些蔬菜以备无患,不过大多数是水培,那时还传出笑话说以前怕缺水,但现在水资源泛滥。

    那时很多地区都在下暴雨,不夸张的说一年365天或366天有300天夜里或早上都在下雨,并且伴随着各种和水有关的灾难,那时人们有恐慌了一段时日,之后就开始有水上市场,就看见有很多人划着船在办成河流的道路上叫卖,然后就有人划着船去帮居民购买商品,之后人们习惯后就有专门的代购公司出现,然后物流公司也恢复了,能取货也能送货上门。不过现在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更方便些,但叶母还是喜欢开着车去农贸市场采购。

    叶励突然感觉人类的生存意识是很强的,不管怎样,只要活下来,在不自暴自弃的情况下怎样都能活下去,这也许就是【鲁宾逊漂流记】还在课本里的原因。

    今夜的海风和海浪挺温柔,天空中有云飘过,点点星光陆陆续续穿透云层点亮夜空,开变成满月的月亮提醒着人们中秋节开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