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河东往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8.萍水相逢,初为人师也动摇。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48.萍水相逢,初为人师也动摇。

    接下来,陆续又到了两位新教师,一位叫陈东学,一位叫刘兴华。都是陕西师大毕业的,前者教地理,安徽人,和阿良是同门;后者教语文,徐州人。

    陈东学个头不高,脸有些瘦削,下巴有些尖,人虽然年轻,但头上已经是华发早生,天生的少白头。阿良后来和他相处久了才发现,东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独自打坐,一般不怎么和别人多说话。初开始的一段时期,阿良和他关系很不错。后来东学就基本上和他们其他几个人不怎么交往了。

    刘兴华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他个头也在一米七左右,人比较结实,四方脸,鼻梁通直,头发乌黑,和人说话口音比较标准,学语文的善于表达。他做事情总是藏而不漏,很有涵养,对人也很真诚。他是徐州人。阿良和他关系一直都比较好,可以说大家后来都比较知心。

    东学和兴华两个人一起住在另外一间宿舍里。就他们的住宿来说,在阿良看来,他们这些人实际上是在上另外一所大学,只是相对自由了一些。

    在开学之前的几天里,他们那年一起分配来到曙光中学的七个外地教师就聚齐了,接下来的故事,就围绕着这几位主人公的故事展开演绎了。阿良称它为一部现代版教师生存录。

    后来围绕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有如意的,也有不如意的,风风雨雨几十年,酸甜苦辣,阿良多年以后回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

    学校里新学期开学,都是老师先提前几天上班的,一般暑假里就是每年的八月二十八日。

    在那天开学的教师集体大会上,学校安排阿良他们这批新来的老师进行了一个集体亮相。那年,还有四位本地毕业的学生也加入了新教师的行列,俩个男的俩个女的。据说,那年学校里每门学科都有新教师加盟,尤其是外地教师分配到学校来任教,引起了当地教师的极大震动,好些镇上的人都想不通,学校为什么要引进这么多外地教师,这不是明显在抢当地人的饭碗吗?

    其实,不是这些人来抢饭碗,而是当时好些在职的民办教师都主动脱离教师岗位,到企业里面工作去了,那个时候,教师的工资,远不及在工厂里上班的工人收入高。教师其实是个空有名号,但收入微薄的行业。在阿良参加工作的十年之内,他的工资水平都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上世纪整个90年代,中国教师的工资并不让人羡慕。而当时的师范类大学生,还是个稀缺资源。

    在那天开教学教师大会上,阿良他们这些新教师都坐在前排,学校的领导坐在台上一一介绍了每位新教师的基本情况。直到这时,阿良才注意到,给他们讲话的校长看上去是个满头银发的长者。老头子面色红润,口齿清晰,两眼炯炯有神,身材略微显得清瘦,讲起话来有条有理,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和蔼可亲。听当地老师说,校长姓张,很擅长书法,在当地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门下也是桃李满园。这里有好些老师都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

    那天,老校长讲了很多,阿良只记得一句话最清晰,校长在新学年中给大家的一句寄语是: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阿良在后来的教育生涯中,一直把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头脑中。是的,人活着就是要有精神的,尤其是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有崇高的精神,因为:身正是范,学高为师啊!按照阿良的理解,老校长讲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做事,能甘于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品德。

    阿良头一次对老校长产生了许多敬意。小镇,小镇中学,小镇校长,对于这么一个普通的乡村校长,能有这种情操,这是阿良所没有想到的。他觉得他来到这里是来对了。

    学校大会开完之后,他们新来的教师被分配在了不同的年级任教。校长特意和大家交代,有什么事情就找各自的年级组长安排解决。

    曙光中学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个完全中学,既有高中部,又有初中部。大概学生规模有一千六百多人,老师大概一百人不到,从编制上来说,学校严重缺老师。阿良和四位四川来的新老师被分配在了初一,其余的二人被分配在了初二。

    阿良主动到教务处主任那里把他们七人的上课课程表写了下来,以后方便大家交流和联系。

    阿良教初一地理八个班,每周十六节课;李新民初一数学俩个班,兼带班主任;胡亮平教初一外语俩个班兼班主任;王建平教初一外语俩个班,兼班主任;张卫国教初一外语俩个班,兼班主任;陈东学教初二地理八个班;刘兴华教初二语文俩个班,兼班主任。阿良从这张任课表上,头一次觉得,这个课程之间原来差异这么大,他头一次隐约觉得,这个课上起来估计会很闹心,自己可能会吃力但不讨好。他头一次看到了主副课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差异。他所教的课程,在学校里并不是很重要的。他脑袋里瞬间闪过了一个念头,这书以后要教下去吗?他对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稍稍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动摇。

    教中学副课,每周要上满十六节课才满工作量,我的天,每天最少要三节课,而且,相同的内容要讲八遍,说起来确实不轻松,而且还要批改学生的作业。但眼下能怎么办呢?只好坚持吧,才开始工作,自己不能第一天就当逃兵吧!短暂的动摇后,阿良很快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校长不是说过吗: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那就干脆挑起这个担子再说嘛!

    看着其他人只要教俩个班就满工作量了,阿良第一次感受到了做老师在地位上的不公平。他不知道,当初设定这个工作量时,是哪个没脑筋的家伙拍屁股决定的,这不是害苦了广大的中学副课老师了么?

    好在还有个好消息,按照教育局的规定,会计处让他们这些外地教师每人领了一千元安家费,算是对这些远离家乡的新教师的补贴。这一点,阿良从内心里感谢政府的关怀。同时,他也领到了八月份的工资,当阿良打开那个装着工资的牛皮袋时,他发现那个工资真的少的可怜。阿良把钱拿出来数了数,只有九十块几毛钱。经过会计解释,他们这个是基本工资,不包括其他补贴,正常情况下,每月他们大概是三百多块钱。

    不管怎么说,阿良头一次领到了工资,而且是自己的工资,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终于换来了社会的认可,他开始自力更生了,能够自食其力了。这预示着他开始成人了。

    初开始上课,阿良一如既往的认真,他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而且都是写的详案。尽管他的课程在学生眼里的地位不是那么被重视,但阿良依旧认真完成他的每一节课。他既然选择了从教,那就不能欺心啊!而且老校长一再强调,教书是个良心饭水,用心不用心那付出的辛劳是不同的。

    实际上,对于教初一的课务来说,阿良的专业课水平是绰绰有余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是取决于老师对于课堂的管理和掌控能力的高低。一般来说,主课纪律不要担心的,毕竟学生要重视的多,而对于副课,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了。如果纪律不好,那上课是非常难过的一件事情。不是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什么的,简直是学生在“逗老师玩儿”。

    阿良从开始就注意课堂纪律的管理,因为他的导师曾经告诉过他们,上课时最好严肃点,不要轻易让学生把你看透。否则,教一辈子书将非常悲催。因为,没有比做老师管不住学生再丢面子的事情了。依照阿良的理解,管好学生,也是一个教师维护自己自尊心的一个手段。

    由于年纪较轻,阿良上课自然得到了学生的喜爱,而且在学校历史上破天荒的是:来了好多讲普通话的新老师,这对于平时习惯于讲江阴话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也是倍感新鲜。他们平时很少说普通话。

    说到江阴话,阿良也映象深刻,刚来到这里,他也听不懂本地方言。但人们讲话嗓门很大,呱啦呱啦好远就能听到他们彼此说话的声音。阿良刚来的时候,每次看到当地老师们说话总是说得彼此间脖子上青筋直冒,常常误认为他们在吵架。

    所以,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江阴人讲话。就是表达了江阴话听起来比较刚硬。也难怪江阴人民性刚,或许讲话刚劲也是他的一个方面。

    随着教学的逐渐进行,阿良和宿舍里的六位老师也日渐熟悉了,他们每天上完课放学回去,宿舍就成了他们聚会和交流的舞台。

    学校只供应他们午饭,晚饭是要他们自己解决的。按照学校的规定,每个宿舍的水电费是按照水表和电表示数来收取的,每月由会计统计后,由宿舍里的老师工资里平均扣除。他们七个人,基本就是以宿舍为单位,自己烧晚饭吃了。每个月,学校供应一瓶煤气,如果不够由他们自己出钱解决。

    而对于他们七个人来说,由于毕竟没有家庭,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大家多数时候就是搭伙吃饭,往往是电饭锅烧一锅饭,然后再简单炒几个菜就解决了。尤其是川味辣菜,成为了他们一段时间的主打菜肴。每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倒也开心,吃着麻辣菜,再喝点啤酒,然后讲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倒也有趣。日子也就在这种平静中慢慢溜走。

    吃完晚饭,他们要么下棋,要么打牌,阿良呢更喜欢独自看看书。实际上,对于阿良来说,每天上完课,和大家吃完晚饭后,更多想着的是他的彩莲妹妹。什么时候,阿良能回去和彩莲见个面呢?哪怕一天也好啊!其实,阿良来到学校后,已经给彩莲写过一封信了,可惜这么久了,没有收到彩莲的回音,阿良心里很是落寞。每次阿良想起来这件事,心里都在疑惑,他和彩莲的这份感情莫非就此彻底了断了么?

    有时,阿良没事的时候就坐在窗前空想,眼下他虽然解决了吃饭生存问题,但看看学校那些古老的教室,以及小镇上才开始的经济发展,阿良对自己今后的前途也感到很迷茫。原来念书是想等着能分配工作,结果毕业后到头来要自己找工作;原来说是上大学参加工作可以分配房子,现在看来也要自己出钱买了,而对于阿良来说,自己掏钱买房子,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啊?说好的那些希望,怎么转眼间就消失的干干净净了呢?这个社会是不是变化太快了点啊!

    面对毕业之后的这个物质世界,阿良许多美好的梦想都成为了镜花水月。

    “阿良,发什么呆啊!想心事呢?”正当阿良坐在床边看书发呆想着自己的心事时,李新民在旁边和他说道。

    “嗯”,等阿良回过神来才发现,新民刚好吃过晚饭,从隔壁他的三位老乡那里回来。

    “你倒有几位同乡同学交流,我是孤家寡人啊!想起了我的初恋啊! ”阿良和新民说道。

    “其实,我们也只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只是校友,他们三个才是真正的同学。我的同学在江阴另外一个乡镇中学,下次我们一道去看看。”新民倒是个开朗的人。

    “其实,大家都一样的,都是光杆司令一枚,有什么好担心的,反正是出来闯世界,能开心处且开心吧!相信以后我们的条件会逐渐好起来的。”新民和阿良继续说道。

    “我老家四川过来打工的人不要太多啊!我们比他们条件要好多喽!,想不想我来给你介绍个川妹子啊? ”新民又笑着和阿良说道。

    “想想也是啊,我们毕竟才开始工作,八字还没有一撇呢,是没必要多想的啊?”阿良有些自问自答的和新民说道。

    “但求好事,莫问前程,有我们这些哥们陪着你受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新民一边整理床铺一边和阿良说道。

    随着和新民的交流逐渐深入,阿良知道了有关新民的一些基本情况。他家里父母年纪也不小了,它还有俩个妹妹,一个已经结婚了,在四川老家。家里条件也不好。他来这里是打头阵,今后找机会准备把俩个妹妹妹夫全带过来一道打工,再把父母亲也接过来,可能先苦几年,相信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

    对于新民的乐观,阿良也深受感染,是应该向前看啊!不是有句话叫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吗?阿良渐渐从颓丧中缓了过来。

    只是,上课的日子确实是吃力的,每周十六节课,上下来非常吃力,好在阿良年轻力壮。但每每看到学生们渴望的眼睛时,阿良就又鼓足了教学的力量,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他们愿意学习,阿良愿意倾囊相授。从学生那里,阿良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存在价值。

    坚持一步,你将看到不一样的天空。也不知道是从哪里看到的这么一句话,鼓励着阿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努力地工作着。

    渐渐地,阿良的内心逐渐平静了下来,他开始接受了他这个副课教师的角色。尽管学科上有所欠缺,但阿良后来逐渐认识到,再卑微的事情也需要人来完成啊!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况且,这个工作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针对刚开始工作的这个情况,阿良写下了他当初的感受。

    人生有难需坚强

    人生在世终有难,千山万水涉险滩。

    就算一时风光好,不留神处也翻盘。

    倘若真的历磨难,迎难而上应坦然。

    不学项王困垓下,挥刀自刎乌江边。

    困难本是试金石,坚强可将其斩断。

    峰回路转终有望,人生有难需坚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