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同宿舍六位同学,那年他们自称眉山六兄弟。
大一期末考成绩不理想,对阿良打击很大,痛定思痛后,阿良开始认真思考今后在学校的人生道路。他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向他那些奇葩而高才的同学们学习。
阿良第一个接触的同学,就是他的五位室友,那年他们自称眉山六兄弟,别称眉山六怪。也许是武打小说看多了,关于二郎神的六兄弟,正好被用在了阿良宿舍的五位同学身上。他们一起演绎了好多有趣而且情真意切的恩怨情仇故事。整整胡搅蛮缠了俩年光阴。
讲到阿良的五位同学,可以说来自天南地北。
他们的宿舍,一进门左右各四个床位,那时实际住六个人,左右各三位。每侧留一个空床放点日常里使用的东西。例如脸盆,箱子等等。中间一个过道上放一张大长桌,是我们平常吃饭或者是打牌写作业的地方,一个房间大概有40平米左右,标准的集体宿舍。
大家来自不同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河南、广西、江苏。
先说河南的俩位,很有特性。一位在宿舍里排行老六,大家都叫他陶老六。其实他最合理的称呼应该叫“鬼子六”才恰当,这家伙很鬼,毕业后居然做到了一校之长,可见很有手段。还有一位同学也是河南的,他个头中等,身体略显单薄,但做事却很踏实认真,常常发出夸张的话语,很有诗人的性格,他叫李卫东。后来毕业这位诗人混足党政界,跻身乡级行政干部,也可谓成功。
江苏的俩位也很有特点。一位是盐城人,在江南人语中叫“江北人”,南方人读起来有轻看的意思。他最有才的就是做事随心所欲不逾矩,而且善于和各类优秀女孩子打交道,很会跳舞,是个翩翩舞才,这家伙毕业后当了几年教师,后来辞职不干了,也不知道他后来再发什么财了,反正混的不错。他叫刘晓春。还有一位是个书迷,每天躲进帐篷成一统,痴迷于各类小说,记忆力很牛逼,常州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呱呱叫,瘪瘪跳”,阿良也弄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叫周伯通,自称老顽童,和一部小说里的人物同名。
还有一位来自广西,他很有闽粤人的特点,高颧骨,深眼窝,眉毛很深,牙齿贼白,俩眼常炯炯有神。他自称是客家人后代,很好斗,尤其他们打80分的时候,这家伙的算功了得,打牌既狠又准,可见深得客家子弟真传。他叫廖彪,这名字,一看就是狠角色。他后来毕业回去,和阿良一样,一直做教师到现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最后一位就是阿良,来自内蒙古的汉子,面阔头大,身高但体廋,皮肤黑中透红,一看就是北方人。这家伙,毕业后响应了孔雀东南飞的号召,没有回故乡而是选择留在南方教书,一直默默无闻。所谓人离乡则贱,物离乡则贵,在外乡工作的几十年教师职业生涯中,也没有混出个名堂。平生愿望是:唯有老来身体棒,竹杖芒鞋,向苏轼一样,能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体味这大好河山的美景,顺带吃一吃各地的美食。
先说说陶老六的故事,这家伙大学生活混的风生水起。搞对象当团书记学习考试样样不误。
记得在地理系迎新大会上,他们要依次轮流介绍各自的履历和个人特长等情况。这家伙走这家伙走的是平民加思想感化加声泪倶下路线,他的自我介绍感动的他们的系支部书记一愣一愣的,以至于在他说完后连呼好苗子。陶老六讲演的第一步就是回忆他的高中学习情况。家庭如何苦难,父母如何含辛茹苦培养,他的老师如何栽培云云,稿子写得很让人感动,期间还流了若干眼泪,简直是寒门贵子的典范。他的第二步就是对现在地理系领导的感谢,感谢系里在他初来乍时对他的关心云云。第三步就是表决心,在现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以后一定努力认真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云云。最后就是当面向系党支部书记交上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一招一般人是想不到的,可见,这家伙在来报道前是做了很多功课的,背后应该必有高人指点。否则,交入党申请书这等事情是一般学生所想不到的。阿良听后深深佩服,牛逼的很,新生能如此,真是鬼谷子的徒弟啊。深通纵横之道。系支部书记更是如获至宝,连连表扬陶老六同学给大家带了个好头。以至于后来班级里团支部书记非陶老六莫属了。当其他大多数同学还在背着“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的圣贤书时,人家已经为日后当官为宦作准备了。若干年后,人和人的差异就此产生。
陶老六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善于和同学交往,而且待人非常热情,素不相识,他和你一握手,一下子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招老六运用的相当娴熟。陶老六个头一米八左右,一般的人在他旁边那就的仰视,当他俩手搂着你的肩膀,一口一个兄弟长,兄弟短的,你不被他的热情感染,那是假的。不过,老六大部分的热情是真实的,毕竟他也是农民的后代,性格中有着真诚和淳朴的一面。
陶老六是班级里的旗杆,每次和其他系里学生交流或者班级外事活动少不了陶老六的身影。是他们宿舍里的人物。也是他们宿舍最早泡上妹子的家伙。第一学期还没有结束,一位也是河南籍物理系的女孩子落入了老六的魔抓,每次晚上谈完恋爱回来,都要和室友们分享一下他的浪漫故事。
这家伙毕业后当了校长,但抛弃了他的那位女朋友,后来据说是找了一位有地位有钱钱的老婆,当是他后来事业成功的贤内助。大学生活对于男女生来说,浪过了,漫过了,也就算了。在那个年龄段,谈恋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本就无可厚非的。
再介绍一下李卫东同学,这家伙标准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俩耳不闻窗外事”。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情有计划,按部就班,吃饭睡觉洗衣喝水学习安排的井井有条。一看就深受家里母亲的影响。和阿良他们几个说话,嘴里也是常常之乎者也不断,有老夫子的气度。不过这家伙也很有政治头脑,认真学习的时候,居然也上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后来以预备党员毕业,回去后在本乡从政。当了乡里的领导,找了个老婆也是个能人,后来开了公司,荣光的很。在微信群里还时不时发点大兴,诗意人生一把。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他们的小老弟刘晓春了,这位同学真的有才,而且在阿良的同学里最任性。做事不能以常理来推断。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致,平时活的很小资。记得阿良进入宿舍的第一天,碰见的就是晓春,那时他的老爸来送他的。他长了一张娃娃脸,鼻梁隆起,很有立体感,眼睛也大的,眉毛长得很精巧,不浓也不淡,和眼睛搭配的很协调。五官给人的感觉就是立体感满满。一个很有看头的油头粉面的帅小伙。这家伙和他们其他人的区别就是:他要涂脂抹粉的。尤其洗脸很有讲究,一般的洗面奶还不用的,都是牌子产品。
这家伙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有一天夜里和我班上的一位女生居然在草地上睡了一晚。那天,阿良他们几个正睡得迷迷糊糊,他在窗口开始悄悄的喊,阿良很诧异他夜里怎么没有回来,因为他们宿舍的门晚上是上锁关着的,他进不来了。他们睡到后半夜天气冷,没办法让阿良把他的被子从窗户递出去,还有阿良的那位女同学,俩人一道在草地上蜷缩了一晚。当然,阿良后来问他有没有和那位女生来真的,他说人家是纯洁的爱情交往,没有他们想的那么不堪。原来人家一个是杨乃武,一个是小白菜,点到为止啊。
晓春还有一个本事就是街舞跳的好。这家伙一到学院就加入了学校的街舞队,时不时的去排练节目,跳起来有模有样,很有市场,深得广大女同学欢迎。
晓春的另外一个本事就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女同学,都有一套追女功夫,这个技能也很是了得。反正在阿良记忆里,班级里的俩位出众的女生,都和他谈过,尤其是中文系的一位校花,这家伙还和人家约会过,只是后来没有成功。不过晓春毕业时,把本班一位女生搞定了,她也是阿良的同学,人比较内向,平时很少言语。后来毕业这俩位居然喜结良缘,打破了大学同学谈恋爱只是玩玩的魔咒,说明晓春还是个负责任的小伙子。
晓春平时的生活也是很小资的。这个在吃上可以看的出来。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就是食堂的糕点处,总是要带回一块糕点或者是几块白斩鸡,看上去上边还有些血,好像没有完全熟透的样子。晓春认为是美味,但对于阿良来说,带血的白斩鸡是一口也吃不下的。可以想见,晓春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据晓春后来说,他的老爸是位教师,收入还不错。
毕业后,晓春没有回苏北,而是留在了苏州市下边的一个乡镇中学,教初中地理。后来他辞职不干了,再后来也不知道在发什么财,他孩子也很有出息,考上了北大,牛人啊。
还有一位同学也是江苏人,他是常州的。室友们的老顽童周伯通。这位是宿舍里唯一一位和阿良有点过节的同学。伯通的性格特点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常常以南方人自居,似乎生在长三角就高人一等。平时一讲起来,就是对“江北人”满满的歧视,阿良不明白,江苏省一条长江隔断了俩个世界。江南人从骨子里看不起江北人。这个阿良最是讨厌。
他和伯通的矛盾就此产生。那时他们刚好一节课结束,阿良同班也有一个要好同学叫爱国的,是苏北东台人。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伯通在言论上大放厥词,说爱国是苏北人,如何如何穷,总之讲的是“呱呱叫,瘪瘪跳”。爱国是个和善的同学,偏偏阿良好打报不平,于是,阿良和伯通有了一次语言上的冲突。
阿良回了伯通一句话:“你家里也不是什么富商巨贾,江南有钱人也不是你,你狂个什么啊!你再侮辱人,信不信我打到你满地找牙啊!”好在,阿良在同学的劝说下没有动手,否则还真的要犯错了。但就那以后,伯通再也不在同学们面前显摆了。但阿良和伯通关系一直平淡。直到后来毕业多年阿良才知道他毕业后去了南京,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估计也是普通一名教师,最看不起苏北的人,居然跑到南京去教书,这不是很滑稽的么?
阿良来自北方的内蒙古,而廖彪来自南方的广西,他们都是自治区出来的。一南一北,相会不易,不是念书,还真做不到。他们的关系也很不错。
阿彪性格中很有彪悍的一面。平常他和阿良用他那粤语普通话沟通起来,很是令人费解。往往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阿彪令阿良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对他们班生活委员一往情深。为此,他们宿舍也帮了不少的忙。帮他约会生活委员,帮他创造二人独处的机会,帮着送个花什么的,总之,他们本想着成人之美,奈何他们的生活委员就是不答应和阿彪的恋爱之事。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啊!后来阿彪只好作罢。直到毕业再没有亲近女色。算是他对自己没有成功的爱情的坚守。后来阿彪毕业,回到了老家,一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生活过的甜甜美美。
在和六位同学的相处中,阿良也在不断的提升着自己。与人交往方面和老六学习,学习上和卫东学习,学习他们虽然也是上着无聊的地理,但依旧能安心定气的看书学习;学习他们对付考试轻松过关的技巧;学习他们随遇而安的个人品质。他们都似乎对选择学习地理很有劲头,没有谁表现出对这个专业的怨言。只有阿良,在无奈中硬着头皮去适应,去学习那些他认为最无趣的也无用的东西。
就这样,阿良六兄弟在同一个屋檐下,时而共同探讨学习,时而一起出行,时而食堂里小聚一把,时而为着某位同学的烦恼出谋划策。。。。。。
他们在无意中结下了深厚的同学友谊,后来毕业虽各奔东西,但依然在微信群里互相问好祝贺,共同回味那时念书的点点滴滴。
尤其,在20年后的同学聚会时,大家见面之后都激动得老泪纵横啊!
难忘同学之情,难忘彼时岁月,虽有缺陷,但丰富了人生的阅历。
阿良后来感叹,人这一生,不管怎样,一定要上上大学的,它不一定能让人辉煌,但一定会让人无憾此生,能让人真正体味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含义,也能让人明白什么叫做真才实学。
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有俩门课不及格,但真正考验阿良上学的,还是生活费问题,为了解决生活费不足的问题,阿良需要找个能勤工俭学的地方。
他应该找谁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