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河东往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6.回忆和祭奠我家那头功臣骡子。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6回忆和祭奠我家那头功臣骡子。

    阿良和二骡子的渊源,还得从1980年国家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改革政策说起。

    那时,为了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国从南到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包产到户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分田分生产工具。

    对于阿良的老家来说,当时耕田主要依靠牲畜,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二牛一犁制。对于队里的牲畜来说,是俩家分一头耕牛或者一匹马或者一头骡子,叫互助合作组。

    在阿良父亲看来,二骡子在当时生产队里所有畜力中是最好的,耕田拉车样样行,是农民得力的助手,如果能分到它就解决了农业劳动中一大半难题。当时阿良的父亲心心念念想分到它。

    阿良记得,在队里开始分牲畜的时候,是阿良的妈妈抓的阄,还真的抓到了这头二骡子。所以,阿良的父亲常常说妈妈的手气比他好,是个有福之人。这样,二骡子就成了阿良家所在合作组的主要畜力。而二骡子的饲养,由阿良家里和另外一家人家轮流饲养,每家半个月。

    在后来几年的农业生产中,二骡子确实帮了他们家很大的忙。只要是干农活,阿良父亲就离不开它。而且,二骡子在阿良父亲面前很通人性。人常说马通人性,想不到骡子也通人性。

    父亲对二骡子有感情,但在阿良的记忆里,他对于二骡子就没有那么多感情了,因为它一直没有好好听过他的话。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阿良才十岁多点,但在学校放假的时候,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阿良就要牵着它出去放牧。那时,整个郊区就是农业区,可以放牧的荒草滩距离家里很远,每次牵着它出去都要走很长的路,可它偏偏不肯让他骑它,而阿良的其他同伴都是骑着自家的马儿兴高采烈的走着,有时还一路奔跑,看着就很过瘾。

    阿良记得有一次父亲把他扶到二骡子背上,它就开始尥蹶子,害得我他当时就摔了下来。以后阿良一有骑它的意图,它就和他出洋相。阿良那时个头小,力气也没有它大,有时出去放它,它还和他使性子,挣脱缰绳自己跑了,阿良只好在后边追赶。因为它跑掉以后,就去吃人家的秧苗,什么谷子啊、毛豆啊,跑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为了不被人家找麻烦阿良只好在后边追赶。

    也许是二骡子看出来阿良的力气制服不了它,所以它后来脱缰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他为此恨透了它。假期里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放骡子。但迫于家庭的原因,阿良又不得不帮着父母亲去放骡子,否则,它就只好在家里饿着。而一旦家里没人去放它,它就拼命的用蹄子刨地,响声很大,有时夜里喂它次数少了,也是这样,很令人恼火。

    二骡子虽然是个牲畜,它或许也知道他们家缺了它不行。

    二骡子的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吃草很挑剔,专拣草尖或者嫩草吃,这样放起来就非常吃力,阿良要不停地牵着它走,人也很累。不像他的其他同伴,只要在马蹄子上弄个绊子就可以定定心心在一边玩了,人家的马儿自己认真的吃着草,放起来很省心。

    阿良家的二骡子却不行,就是给它上了绊子,它也要东跑西走,想办法往人家地里跑,标准的刁骡子。更厉害的是有时给它上了绊子,它还是要挣脱缰绳自己跑掉,阿良那时也就牛脾气上来,在后边一路石头伺候,一路把它打回来,直到跑累了它才让我拉缰绳。所以,平时阿良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放骡子,有时他建议父亲把它卖了,再换个其它的牲畜,但在父亲眼里它却是个宝。所以,后来二骡子一直到死都被父亲留在了家里。

    人有爱情,这骡子似乎也有真爱。阿良只是知道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物种,它本来就不能生育的,更不要说别的,但他家这头骡子却是固执地爱上了一匹母马。那匹母马也是队里的,之前和二骡子是同槽而食,估计它们的爱情就是那时建立的。阿良记得只要他牵着它出去碰见那匹母马,那阿良今天就完蛋了,它一定是跟在人家后边形影不离了。人家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而阿良当时力气又制不住他,只好也跟着走。这就是所谓的“奴大欺主,主大欺奴”吧!在它眼里,阿良那时软弱可欺啊!但这种较量,在他后来上到初三时候就渐渐的改变了。因为阿良在成长壮大它却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阿良父亲眼里,二骡子为他们家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因为,它在该出力的时候从来不退缩,一往无前的拉车耕地,而且韧性十足,力气很大。它在和我父亲的合作中从来没有出过什么漏子。是阿良父亲的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无言的忠诚的朋友。

    阿良在这里列举几个他记忆尤深的关于他父亲和他家二骡子的故事,以慰藉老父的在天之灵和二骡子的对于他们家的丰功伟绩。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之后的几年,老天爷也很帮忙,连续几年丰收,粮食大大的超过了生产队时候的产量,主要是以粗粮为主,尤其是以黄黍和小米为主,面对这么多粗粮,家里又吃不掉,于是需要到距离郊区很远的山里去和人家交换。换诸如马铃薯淀粉、莜麦、蚕豆等等农产品。而要把这些农产品拉出去和别人交换,就要二骡子来出力。

    记得有一年,家里黄黍大丰收,可是其它细粮一样没有,家里也没有和别人做个物物交换,所以,没办法吃了一年的黄黍糕。在母亲的操劳下,各式素糕基本吃遍了,本来这东西油炸以后最是美味,也是内蒙一绝,但由于家里没有菜油,只好蒸熟以后表面涂点油就作为主食了。一年素糕吃下来,阿良真的又回味了他念小学时的感受:最愁的就是吃家里的饭了,这辈子他吃厌了俩样东西:一个是玉米面窝头,一个是黄黍糕。为了改变这个状况,父亲决定去几百里外的地方换点别的粮食,以改善家里的伙食。

    父亲那天把家里的粮食准备好,装了满满一马车,有好几百斤,而这个拉车的重担就落在了二骡子身上。家里为父亲准备了几天的干粮,父亲就赶着二骡子拉的马车出发了。由于阿良要念书,也没办法和父亲一道去,只好在家里和母亲妹妹盼着父亲能早日凯旋满载归来。

    日子过去了十几天,当阿良有一天放晚学回来的时候,一进入院门,一眼就看见了在槽里吃草的二骡子,它看上去有点廋了,身上的毛明显变得粗糙,失去了以前的光泽。很显然,二骡子受了很大的累。当然,他父亲也廋了很多,只是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阿良猜想,父亲一定是把换粮的事情弄成功了。父亲和他们说一切都很顺利,而且去了外乡他们的黄黍很受欢迎,交换起来很顺手。尤其说到二骡子时还和阿良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他们到了目的地后,不知是什么原因,二骡子有点受惊,差点就跑了,如果那样的话,问题就严重了。也不知是懂事还是能通人性,反正是他没有向老马识途故事里讲的一样自己跑回来,而是主动地让阿良父亲牵了回去,这事让阿良父亲虚惊一场,后来他常常津津乐道于二骡子的忠诚,才有了后来的满载而归。从那以后,阿良内心里深深地感谢二骡子,是它帮他们家度过了一个大大的难关。

    家里有二骡子参与的事,都是与农业生产上相关的事情。

    记得有一年父亲要种西瓜,为了积肥,阿良父亲在大冬天里每天天不亮就到附近学校里的厕所里掏粪,然后让二骡子驾车拉到地里。整整干了一冬天,都是苦活累活,可以说,那时的类似他父亲的农人吃尽了人间的苦,但他们那年种的西瓜却没有成功,一是种子没有买好,二是田间管理不到位,可以说颗粒无收。

    正是那一次,阿良深味了当农民的不易。以至于现在一再告诫孩子们,要她们牢记:家虽贫寒,也要留读书种子;即使富贵,也不忘稼穑艰辛,对于农民要有悲悯之心。好在如今现代化工具使用已经很普遍,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大解放,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如今的农人也不要再吃前辈的苦了。而二骡子却任劳任怨的一直陪伴着我的父亲,默默地为我的家庭做着它应有的贡献。

    在阿良的记忆里,二骡子历经了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后来就役没在阿良上高中开始补习的时候。

    而对于二骡子阿良一直有个愧疚,那就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阿良对二骡子的眼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以至于时至今日,他每次想起这事仍然遗憾在心,内心有愧。

    二骡子虽然为他的家庭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每天出去放骡子,要陪着它吃草却不是件容易事。在阿良上初三的时候,他放假后出去放它,觉得它明显和以前不同了。它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的激烈了,而且允许阿良骑着它出去了,看得出它渐渐的有些老了。这时阿良再骑着它,心里就有些不忍。但这个时期,到夏天结束,它基本还能吃得屁股溜圆,身上毛发溜光铮亮,但是按照人类的年龄来说,它已经进入50岁以上的老年时代了。

    阿良对于二骡子的愧疚,也是源于放骡子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阿良早上起来准备去放它。它在夜里已经用蹄子刨了一晚上了,虽然夜里父亲给它添了几次草,但它早晨依然刨个不停。阿良那时一肚皮的火,于是拿着弹弓冲着它来了一下,巧的很,那块石头打在了二骡子的眼眶上,当时它就老实了,他估计它是痛坏了,只是它不会说话罢了。

    后来,它那只眼睛开始流泪,慢慢地有点看不清了,阿良父亲有次还说是不是劳动中受伤了,但他没有和父亲说原因。后来估计它那只眼睛有些坏了。始作俑者就是我。阿良后来也很后悔,怪自己不应该那么冲动。

    二骡子在拉车时明显表现出力不从心是在阿良上高二的时候。那年暑假,阿良家麦子熟了,他和父亲妹妹三人把十多亩麦子割倒以后,在地里晒了一个星期后,要二骡子驾车把麦子拉到场上,准备打场。在二骡子到田里拉麦子的时候,阿良和父亲把车装好后,二骡子却怎么也拉不动了,而且俩只前腿还跪下了,他那时觉得,它有点老了。后来阿良和父亲减轻了一部分,加上阿良在后边帮着推车,经过几天算是把麦子全部拉了回来,但阿良那时由于用力过猛,后来时常轻咳,估计是那时伤到了肺,后来,阿良再干农活就注意了不敢再使蛮劲,开始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了。吃了一堑,要长一智啊,否则人生尽是悲哀。

    自从二骡子那次拉车前蹄跪倒后,它就明显的不如以前那么强健了。它的身体明显廋了,屁股上的毛再也没有油光水滑过了。它进入了骡子世界的老年期,等待它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的死亡。二骡子的饲养,由阿良家里和另外一家人家轮流饲养,每家半个月。

    在阿良的记忆中,他当时有一种感觉,觉得二骡子一定会死在他们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种思想叫:叶落归根。他们家就是二骡子的根。后来看来,不论是人还是其它动物,当他老去时,都有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这其实就是一种树叶对根的回归。哪里来终将哪里去。

    为什么阿良有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推理。

    在阿良的记忆里,他们家有俩处院子,旧院子在大概1986年让给了我大爷(阿良父亲的哥哥),他们全家则搬进了新院子。而新房子建造的地址就是以前生产队里的饲养院,主要饲养队里的牲畜,其中就包括阿良家的二骡子。也就是说,阿良家新院子就是二骡子生长的地方。是它土生土长的家的所在地。叶落归根吗,它老死在故土那是最为合理的,也符合人之常情,当然可能也符合动物之常情。

    对于阿良父亲为什么选择在旧的饲养院处盖新房子,他那时并不赞成,阿良只是觉得那个位置不好。一是那里有个粪坑,很大,是放牲畜的粪便的,后来为了填那个坑家里费了好大的力气。阿良后来看到有书上说建屋要选地势高的地方避免地上有大穴的地方,而他父亲在选址时犯了这个错误,当然这是阿良后来渐渐想到的。再一个就是他家新房位置就是原来饲养院的马厩位置,由于时间久远,地下土壤被牲畜的粪尿污染很深,估计各类病毒肯定不少,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迁进新居后的第二年,他家的几只羊接连好端端地无端死去,而他父亲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阿良后来常常疑惑,父亲有那么多好的地方不选,而选了这么个地方,实在是不明智的很,当然这里或许有他当年自己的想法,但这成了永远的不解之谜。

    不过确实是的,自从搬进了那个新家,他们没有发达过。阿良虽然不相信迷,但事实的发展却不得不让他信。古人讲的风水确实是有点道理的,只是被有些人宣传歪了。只讲了它迷信和虚幻的地方,没有讲到它科学的居住观。

    到后来,二骡子基本上是瘦的皮包骨了,连走路都摇晃,有时还会跌倒,但它依旧坚强的活着,就在他家和另外一家之间来回轮流,阿良每次牵它回来,对方就像是送瘟神一样得到了解脱,那意思最好是它死在阿良家里。就在轮到他家开始饲养病中的二骡子的时候,当阿良那天早上起来的时候,看见它躺倒在地上,没有了气息,二骡子走完了它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它死了。

    对于它为什么死在阿良家的事情,他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它是死得其所啊!因为他早有预感,所以也不觉得惊讶。

    对于二骡子死在阿良家这事来说,反而是成就了二骡子的心愿。阿良曾经默默祈祷:但愿它的亡魂早日升入天堂,下辈子不再投胎做骡子了。

    而对于二骡子的尸体,阿良建议父亲把它埋了,毕竟它那么瘦,又帮他们拉了那么多年的车。但父亲和另外一家人家没有同意,而是在最后剥了它的皮,卖了它的肉,真的是食肉寝皮,物尽其用。对于这种无情无义,阿良后来也理解了,穷的连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人们,哪里有什么道义好讲啊!更何况是对于一只骡子。

    二骡子的肉一部分后来换了烟叶,而阿良和对家一位老大哥在城里转了一天也没有把二骡子的皮卖掉,二骡子的皮就一直放在阿良家的一间凉房上,后来也就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伴随着二骡子的死,二骡子和他们家的故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有几次阿良在梦里还梦见了二骡子的身影,它还是那么的矫健,那么的油光水滑,屁股上的毛也还是那么的明亮。想必它在天堂活的很好,只是阿良不知道,它是不是还在帮他的父亲拉车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