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懵懂少年,终于明白了人是要刻苦学习的。
记得是从1983年开始,阿良就觉得家里条件开始好起来了。那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的春风也吹到了塞北,吹到了阿良家乡的土地上。人们忙着包产到户,忙着辛勤耕作,中国人的勤劳往往是表现在自力更生上更加积极。于是,阿良家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最起码不用每年都愁吃的了。那时村里大人们早出晚归,加上老天爷也很帮忙,基本上每年风调雨顺,粮食也就年年丰收。人们逐渐过上了温饱无忧的日子。大青山山前平原哺育了勤劳的走西口的后代们,每年秋收之后,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你家打了多少麦子,他家打了多少麦子,在互相问询中,村民们获得了别人艳羡的目光。艳羡之余,也让老家的村民们体会着连年丰收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多收的,不止是三五斗啊!
阿良的父亲那时也很风光,不知他是用了什么手段。据父亲和阿良后来说,全是因为家里那一年种了几亩西瓜、香瓜,而且还大丰收,为此,他送了村书记许多,后来就做了村里的治安主任,这在村里这多少也算是个官,以后阿良父亲走出去,在人前人后多少有了些面子。
虽然改革开放后家里的粮食问题解决了,但阿良觉得家里依然很紧,没什么钱,就连父亲计划盖房子,也是在艰难中完成的。阿良只记得,在家里盖好了新房的时候,他也接到了初中入学的通知书。那是一个中午,一位叫“来来”的老头子从呼和浩特市第22中学把录取通知书亲自带给他的。说到“来来”这个老头子,阿良记得父亲还和他说过很多,说来来也是村上人,后来村里介绍他去学校看门,后来就一直待在学校了,家里也没什么亲人,权当在学校养老了。老头子和阿良父亲夸阿良学习好,考上了初中,并一再嘱咐阿良要好好学习,争取走出农门,为自己争气,也为家里争光。好心人的话对阿良又是一次鞭策和激励,使得阿良进一步感觉到了学习确实在长辈人眼里,那种神圣地位不是一般的高。阿良再回看现在自己的孩子,尽管吃喝不愁,学习条件也非常优越,但她们不知道用功为何物。有时阿良觉得,生活条件好了,是不是人的吃苦奋斗精神就丧失了。正如阿良学过的一篇鲁迅文章里的话,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也难怪曹操看到自己的孩子们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有时,老子英雄,儿子不一定是好汉。所以,生出优秀的孩子,确实是一种机率,而且这种机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造物主的公平,否则,哪来“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感叹归感叹,日子还是要过得,子女们也许将来懂事了,一样会努力的。在现今这个世界上,不努力是活不下去的啊!
阿良的初中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父亲为他准备了一个书包,还有几块钱学费,阿良在欢天喜地中,被老师分在了初一四班,那时青城第22中学初一就四个班,陪伴他的,在同班级里还有他的邻家女孩------彩云。这个美丽的名字,让他后来怀念了一辈子,可惜的是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这世间造化常常弄人,阿良现在想起来心头都在隐隐作痛。念书念书,本来是为了走出农门,可惜的是一路走来,失去了那么多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阿良的班主任是个严厉的老头子,叫什么真记不住了,好像是和阿良同姓,教他们语文。王老师上课常常戴个眼镜,估计是个老花镜,讲课的时候,总是从眼镜的上边框射出严厉的光,扫在下边对他很敬畏的学生们身上。阿良平生记得最深刻的就是在一节语文课上,王老师让阿良起来背《伤仲永》,阿良背的很流畅,但由于很紧张,后来同学和他说都没听清他背的什么,说他背的声音有点小,速度有点快。但阿良那时自己感觉却非常良好。
初中生活是令人怀念的。每天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阿良和同学们就早早起来,迎着初升的太阳,步行去学校上学。
80年代的农家,自行车是个非常稀罕的物件,一般家庭孩子们只能走着去上学,而且,这一走就是三年。春夏秋冬,风刀霜剑,只要是上学的日子,每天都不缺席,不管是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是那么的积极上进。这和当下孩子们天堂般的生活相比,那时确实是艰苦的,但往往艰苦最锻炼人。
升入初中阶段,人和人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分化。在阿良现在看来,这时的孩子们已经无意识的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了。有个俗语叫“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啊。也许吧!这最初的分化就决定了最后他们都要各奔东西,难有永恒的相聚,相守。所以,那时阿良和他的同学们倍加珍惜在学校里共同学习的美好时光。
初一阿良的学习生活顺风顺水,没什么波澜,就像小和尚撞钟,随波逐流,也无所谓用功,但成绩还可以,在班级靠前。但在这期间,阿良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数学上的题目,尤其是应运题,有一个阶段,他真心的不懂,尽管他平时做对了。所以,在中午吃过饭后,他总是找机会就去问数学老师,以至于老师最后不耐烦的说“你怎么题题来问啊”?阿良也总是说自己确实不开窍啊。好在,初一学习也不难,压力也小,阿良现在想来,在那时读书确实是一种幸福,少了很多功利。不过,在初一时候,有件事情是他终生难忘的,那就是现在学生看来叫做体罚的事情。
那件事情的主人公,就是阿良的邻居,他是阿良的历史老师,在那时,阿良觉得他知识渊博,对什么都是样样精通,平时回家,有什么不会的题目,阿良时常会去问他。记得他在初一教阿良历史。课堂上,他讲的很生动,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典故趣事常常穿插在课堂上,听他的历史课,是种享受,是时间上的穿越。但他脾气很大。他给阿良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大脾气。
记得有一次,那是下午第一节课,铃声想了,但是崽子们还在胡作非为,有几位同学上课迟到了。这时历史老师走进来,也是满脸的怒气,等到迟到的几个喊报告进来,老师铁青着脸,照着第一位同学劈头盖脸就是一巴掌,准确点说,就是个满面大嘴巴。然后,第一句话就是:“你知道我为什么打你吗?就是我叫了你们,你们依然在外边大闹不肯进教室,违规了就被要惩戒!”阿良那时真是被震撼了,哎呀,平时温文尔雅的历史老师居然这么厉害,从那以后,学生们在历史课上纪律出奇的好。阿良现在回忆起来也觉得,如果历史老师放在现在,这个扇嘴巴的动作,恐怕是要回家喝茶了。哎,世易时移啊!
后来,阿良听人说历史老师调去了党校,再后来,调到乡里做了乡长,总之是平步青云了。后来,阿良明白这就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前途,学而优则仕,人无威仪不成体统的道理。
在阿良开始上初中的时候,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阿良觉得是他们家日子是最好过的时期。父亲是家里的主劳力,正好刚刚开始包产到户,他干劲十足,一心想着能过上吃饭不愁的好日子。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
凭着父亲的努力和头脑灵活,再加上老天眷顾,那几年基本上年年风调雨顺,阿良家里的粮食基本不成问题,而且吃不完的,多余的都卖给了粮库,换点日用的零花钱,但数量不多。在阿良看来,那时日子虽然也紧,但家里幸福感满满,每到过年,家里杀几只羊,一头猪,满锅的香味常常回荡在房子的每一个角落中,而如今,虽每餐有肉,但多是食不甘味,少了记忆中那种美好的味道。
一年以后,阿良成了一名初二的学生了。他个头长高了许多,将近一米六了,人也长得很不错,按现在的话说很帅。进入初二,阿良的课程里多了一门物理,对于物理这门课,阿良有一种感叹,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许由于师从的关系,他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只知道了“物”,而没有弄懂“理”,所以学习时成绩也就不好不坏,但基本的公式定理阿良是背的精熟的,就是在深入思考上欠缺了一个环节,这个问题是阿良后来在升入初三时才发现的。
初二的学习生活也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唯一给阿良留下印象的就是一次缺席的物理测试。他们那时上课,很标准,上午7点早读加四节课。下午俩节课加一个课间活动和一节晚自习,然后放学,四村八镇的同学们各回各家。
问题就发生在下午的活动课,按照惯例,活动课有45分钟,阿良和另外一个伙伴(战平)一起走出校门一路逛到了镇子上,当然学校距离镇子也不远,大约来去40分钟的路程。阿良只记得他们二人边走边看边溜达,一路上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这下好了,等他们回到教室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物理考试十分钟了,他俩急急忙忙坐下一路狂做,但阿良还是在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写完,心里惴惴不安。
第二天的中午,隔壁女孩让物理老师喊去改试卷,她正好改到阿良的试卷,说了一句“这家伙还考的真不错。”阿良的成绩是全班第二,当然在阿良眼里能得到隔壁女孩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因为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学习成绩也很优秀,那时的阿良其实有点暗恋她,现在想来觉得,人这个奇怪的动物,当你发育到那个地步的时候,对异性就会产生天然的好感,当然这个好感是放在心里的。和阿良一起出去的好朋友考的也不错,班里中等水平。那时,他们在老师眼里,都是好学生。当然,这个成绩的取得,也是阿良平常努力学习的结果,那时,凡是书上的东西,阿良一概背的滚瓜烂熟的。偏偏他们物理老师考的就是些基础的东西,阿良是种豆得瓜啊。
在初二上学期的学习生活中,阿良觉得过得很无忧无虑,学上着,书念着,家里农活也不要他帮多少忙,似乎一切都很好。但是,在他开始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时,家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的老父亲开始生病了。那时的农村,条件艰苦,老父亲在日夜的操劳中由于没有很好的保护自己,慢慢的得了关节炎方面的病,先是腰疼,后来行动都困难了,而家里又有那么多农活要做,母亲那时也帮不了父亲多少忙,这时家里的就又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吃的不愁,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田里收什么就吃什么,但经济上家里并不宽裕,有时阿良连一双鞋都买不起,更不用说衣服什么的了。有时城里的亲戚接济点旧衣服,就成了阿良主要的衣服来源,虽然旧点,但过得去就行了,那时他也并不在意这些。
但从这时起,每逢放学,阿良就要开始帮父亲在地里劳作了,尤其是放假期间。田间劳作,让他真正的品味了基层农民的苦处。那绝对不是一种享受。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毅力和坚韧,还真的挺不下来。
就说锄地吧,一眼望不到头的地块,要一锄一锄的锄过去,还要不停的间苗拔草,阿良这个初开始锄地的新手,开始真的是越锄越愁,望不断地的尽头,漫漫天涯路啊!他那时劳动的感觉就像现在坐在宽敞明亮教室里的学生一样,满满的厌学感。什么时候能锄完啊,阿良心里真的是一望无际的无望啊!正是这种无望的劳动,使他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坚持让他好好念书,那时的田间劳动,完全没有现在的机械化和高效率。
真的是人生时代啊,什么时代,什么造化。阿良就是在那时,明白了为什么父亲要让他念书,让他走出农村,走出土地的束缚。而多年以后,等他走出农门,考上大学,当上老师后,再回看,却发现留在村里的人们日子也过得不错,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青城城市化的扩张,阿良的老家由原来的郊区变成了新城区,周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是幸福感满满。
每到此时,阿良又时常在想,这天道轮回,使他的奋斗有时就是在顾此失彼,最后还不一定混得好。绕来绕去,却再难以绕回原点。如今回到老家,真的是客居故乡啊!主人混成了客人,孩子们还问他是哪里过来的外乡人。这也让他每回一次老家,就切实的体味一次杜甫诗圣曾经的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事弄人,造化轮回啊!
当然,这些都是阿良现在的体会,在若干年前,能走出农门,考上大学,在村里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这是阿良父亲的愿望,也是后来阿良自己的愿望。从阿良开始帮父亲打理自己家里土地的时候起,阿良就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好好念书,摆脱这个繁重而又生活贫穷的劳动。于是,从初二后半年开始阿良的学习成绩一路高歌,到初三中考,成为全校应届生第一名,考入青城第十中学。
当然,那是后话,他将慢慢讲来。由于苦难和艰辛,阿良也开始顿悟,今生今世,一定要认真学习,改变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