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此时朝中不只是王峻一个人同意立刘赟,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投了他一票。
既然在座有这么多人同意,少数服从多数,那就去禀明太后吧。
这时,郭威却淡淡了说了一句,天也不早了,各位先回吧,这事留明天再议。
大家都看出来了,郭威同志不高兴。
可是,郭威又不好发作。难不成跟李太后毛遂自荐,跟大臣们的拉选票,这次选皇帝麻烦投各位我一票?
而且,在郭威的心里,刘赟并不是最佳人选。可现在连王峻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定了这小子,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了,看来,只好自个儿干了。
一回到家,郭威连忙让秘书写了个东西,中心思想就是说立刘赟为帝怎么怎么不合适,反正刘赟先生现在又不是朝中,要怎么抹黑就怎么抹黑。
可是,就是这个东西还把郭威给难住了。
读来读去,秘书交上来的材料把刘赟抹黑的还不彻底,干脆,郭威亲自动手改,加了一夜班,可是怎么改怎么不满意,草稿纸是一张接一张的扔,搞的头都大了。
抬头一看,天亮了。
哎,整理整理衣服上班吧,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
等郭威到了办公室,发现今天各位大臣来的挺早,而且还传着一张文书,拿着毛笔写字。文书传到郭威手里,低头一看,是建议太后立刘赟的文表,同意迎刘赟的,在上面签个字。郭威大概的数了数,朝中百官的名字差不多都签上面了。
在一百多双眼睛的注视下,郭威提起笔,也签了。
然后百官入宫,把文表呈给太后,太后的答复是,同意。
以上程序做的是行云流水,顺水推舟,速度快的郭威昨晚加班准备的黑材料也来不及递交。李太后松了一口气,在他眼里,刘赟上台已经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而眼下,只剩下一件事要做,就是尽快迎刘赟入都。
按照惯例,迎新皇帝上台需要写点贺词之类的,然后老板和员工高高兴兴的碰个头,以后就在一起工作了。可以说,为新皇帝写贺词是一项非常光荣的工作,而且说不定还能做成一笔利润丰厚的生意。
大家想啊,既然是贺词,肯定是捡好听的说,响的马屁拍啦,先祖宗十八代从头到尾夸一遍,末了加几句这皇帝非你不属,大有要是你不做我跟你玩命的架势。
新皇帝马屁被拍的舒服了,一问左右这贺词谁写的啊,那谁走红、升官、捞钱还不是一条龙的事啊。
可以说李太后把这一体面的差事交给冯道说明是相当的看得起他,可是在这个时候,冯道的厚黑学天赋又一次爆发。
建议提出来的当时,他就拒绝了太后。
冯道是这样跟太后说的,太后,为难啊,首先我没搞过礼仪这一行,专业不对口,况且我老了,跟不上外面的形势了,我需要跟郭威商量一下。
太后点点说是,有道理。
当然,冯道放弃这份前途大好利润丰厚的工作并不是因为谦虚,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形形的人和事,在他眼里,郭威还是太嫩点。
冯道一眼就看出来了,同意迎立刘赟,这个中年人不是真心的。而且,郭威是什么样的人,抱有什么样的想法,具有什么样的实力,冯道也是一清二楚的。
做事情,还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比较好。
于是,冯道见到了郭威,他说,还是郭公手底下的人才多,所以这份贺词还是由您来写比较好。
郭威道,冯太师何必自谦。
冯道摆摆手,道,我已经老了。这东西还是交给你们年轻人去弄吧。
可是这东西郭威哪写的出来啊,不然怎么加班了一整夜也搞不起来刘赟的黑材料呢。这时候,郭威忽然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范质。
范质,字文素,五代名臣。范质是个神童,自幼聪明好学,九岁能诗,十三岁攻读诗经,十四岁的时候就开了间学校招生收徒了,长兴四年(934)考中了进士。是时,范质二十三岁。
虽然范质历经六朝,可每朝都深得器重,这说明,只要学历高,不管在哪家公司,都是很有前途的。
郭威之所有会想起这个人,是因为他平定河中的那时候,朝廷来的诏书,还有军事处分等等文书都是出自范质之手。
事实说明,郭威本人水平不高,可是看人还是蛮准的。当时看到朝中来的诏书,郭威就跟身边人说,这个范质,有宰相之才。
于是,郭威当即问冯道,范质现在在哪?
冯道说,还在京都。
郭威道,我这就去找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