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顺便提一个事儿,这次杀身之祸,史弘肇本来是有一个机会躲过去的。时间是苏逢吉等人决心干掉史弘肇的前一天。
那一天,杀史弘肇的行动一步一步商量好,可是策划人之一的李业,在走出密室以后却把这次行动告诉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阎晋卿。就是那个教史弘肇行酒令的客省使。
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李业会把如此机密的事情泄露给别人,而且对方还是一个费劲心思拍史弘肇马屁的家伙。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阎晋卿这个家伙是真的不简单,两手一起抓,抓得还都挺硬,两方都没把他当外人。
果然,阎晋卿乐呵呵听这个朋友说完,前脚送走李业,后脚就飞奔到史弘肇的府上报信。结果跑到史府,看大门的不让进。
阎晋卿说,我有急事。
门卫习惯性白了一眼,说,史大人身体不舒服,不见客。
天意啊,这些都是天意。
阎晋卿在门口愣了愣,慢慢地走了回去。第二天,广政殿杀人事件传出,史弘肇等人被杀,随后抄家。这件事牵连了很多人,史弘肇的家仆,包括和史弘肇关系不错的朋友王殷,还有是时身在邺都的郭威,同样都列入通缉名单。
可是,阎晋卿这家伙还居然升官了。由客省使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不管怎么样,我们还一直拿你当朋友。
李业如是想。
其他跟史弘肇关系不错的人待遇就不一样了,本着斩草除根的规则,倒史派随即开始了全面大清洗。
郭允明很高兴,想不到搬掉史弘肇这块大石头是如此简单,加上刘承祐又是他们的大股东,只要再接再励干掉剩下的几个资历老的,朝中的大权就会落到他们手中。
说干就干吧,我们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打开手上的通缉名单,排在第一位的,是王殷。
王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夔州节度使,是时屯兵澶州。同时,王殷也是一位猛将,和刘词有的一拼。
李业派供奉官孟业去澶州缉捕王殷,一想王殷是个猛人,只去一个恐怕应付不过来,又派了另一个人和孟业一起执行任务(顺便杀殷)。
这个人叫李洪义,是李业的弟弟,办这事还是用自己人放心。当然,如果他知道任务的失败就是出在自家人身上,不知道李业什么表情。
而且,事情远远不是任务失败这么简单。
从之后发生的事情来看,对李业来说,李洪义绝对是一个臭子儿,这步棋走错了。错了一步,全盘皆输。
当然,这盘大旗从不带悔棋。
在成功干掉史弘肇以后,在李业先生的大脑里形成了定向思维,他觉得这次缉捕王殷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敲门,拿人,完事。他根本没考虑过李业、李洪义到了澶州,怎么拿人,难道也跟杀史弘肇一样的躲在暗处打伏击?
拜托,那可是在人家王殷的地盘,而且王殷是有兵权的节度使,他的地盘能听你的吗?
另外,李业和郭允明觉得,按通缉名单上一个一个的太麻烦太费时间了。于是,派兵去杀王殷的同时,又暗中联络上了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步军都指挥使曹威,见机刺杀郭威。
没有人知道,此时,一个大漩涡,正在慢慢的形成。
在我看来,不仅是李洪义这一着,郭威这一着,其实包括这个斩草除根的计划,都是失败的,都证明了一件事——李业和郭允明是没头脑的,纯粹是搬石头(扳倒史弘肇)搬了上了瘾,终于有一天,搬起的石头砸到了自己脚。
是时是乾祐三年,后汉才建国三年,充其量是刚刚站住脚跟,刚刚经历完三叛连兵,蜀军进犯,另外边境还有辽人时不时来骚扰一下,应该说,状况百出。
此时的后汉就像是地上的一只塑料袋,只要有点风随时就会吹飞掉。后汉的首任董事长刘知远当然也清楚这个情况,所以给儿子留下了四位大臣,这四位就像四块镇纸,只要有他们在一天,后汉一天就不会被风刮走。
本来后汉完全可以按照刘知远预定的方向走,结果偏偏蹦出来几个没头脑(刘承祐也是)的家伙,居然觉得这几块石头太碍眼了,决定搬走算了。
于是,随着史弘肇、杨邠一块一块被搬走,谁也没看到其实后汉已经悄悄被吹起了一个角,现在又搬起了郭威,让后汉这只塑料袋则完全暴露在了空气中。
现在,让你飞,只等那阵风了。
既然你们不让我做石头,也行,那我做风好了。
郭威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