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会给这些传教士最初的任务,其实只是研究中国文字和儒家学说。到目前为止,利玛窦支持中国传教会时,不排斥儒家学说,传教比较顺利。利玛窦去世之后,激进的传教方式,排斥儒家学说,酿成了南京教案。
如果不是天启年间大明朝廷到澳门采购大炮,这些传教士可能已经退出了大明。最后这些传教士以军事专家的名义,来到京城数年了。
众多传教士在听了崇祯的建议之后,认为开工厂和办学堂,有利于深入了解大明各个阶层。目前教会的传教,主要局限于大明高层,如徐光启已经加入教会多年了。
最终众人决定,由罗雅谷等六人负责在天津开办工厂,主要生产望远镜。此时望远镜对大明而言,生产难度比较大。大明刚开始生产的玻璃,在透明度上低于西方的技术。
龙华民,阳玛诺分别负责在京城和南京建立教会学堂。另外派传教士李方西到西安府,配合当地的西方教堂设立学堂。西安府的教堂,金尼阁和汤若望等人先后主持过。
这样,中国耶稣会开始了开办实业和开办学堂,逐步使传教工作更加顺利。
崇祯拥有后世记忆,知道大明此时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其中科学理论最为明显。大明此时因为儒家学说等众多因素,形成了和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思维观念,这些观念即使在后世,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
中国的思维方式,有点形而上,喜欢先从大处综合性研究事物,同时尊师重道思想严重,束缚了新的理论诞生。
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点形而下,喜欢从细微的小处差别,研究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在西方,学生可以大胆去怀疑老师的理论,并认真求证真伪。这个思维方式从伽利略开始逐渐被西方国家的科学家认可。
伽利略此时在罗马教会学院担任教授,汤若望等传教士都曾经是伽利略的学生。中西方的科研思路,正是在伽利略之后,明显出现差别,从而导致中国最终在科学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
工业革命此时在西方还没有开始。崇祯主导的工业化生产,完全是利用了来自后世的记忆。而要想推动更大范围的工业化,必须具备更多的科学理论。
允许西方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可以增加东西方的各种交流。此时西方根本没有文化交流的限制和武器禁运。同时西方的许多新理论还没有开始大量出现。此时加强东西方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
每年冬季,京城外的流民就是大量的。龙华民很快就招收了二十多个孤儿。这些孤儿不识字,龙华民为这些儿童,专门编写了中文和意大利语,德语教材。
龙华民主持中国耶稣会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禁止教民祀孔祭祖,造成传教形势受到阻碍。这些孤儿年幼,没有了亲人,也不知道孔子在文人中的地位,恰好是龙华民最合适的教民。
就这样,教会学堂在大明开始运转。给以后的传教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汤若望从崇祯三年,开始协助制定历法。因为悟空火箭的研制成功。大明没有象原本历史那样,消耗大量钱财去铸造大炮和火铳。
拥有后世记忆的崇祯,在合并了南北六部之后,空闲时间很多。崇祯更想要的,是建立一套合适的制度,可以让大明摆脱世袭制度的弊端,这样才能让国家充满活力。让工业化的开局优势可以更长久维持。
崇祯比原来历史增加了100名进士,二甲进士增加三十名,三甲进士增加七十名。如今新科的三甲进士,早已经到地方担任知县了。
增加进士数量,会逐步挤占举人的做官空间。目前还看不出来。估计多年以后才会表现出明显结果。
世袭制度,目前最大的财政负担宗室问题,通过海外建藩妥善处理了。而军户体系,崇祯一直没有机会改变。流寇的威胁使目前缺少足够的变革时间。
匠户的待遇,在工部工匠拆分为四部之后,略有改变。
要真正改变世袭制度的弊端,仍有很多事情要做。
十月初六,大明自己制作的第一辆四轮马车制作成功。这几乎就是国外同时代四轮马车的仿制品。崇祯看过之后,有点不满意。崇祯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是没有刹车,崇祯建议在前轮加装刹车装置。二是在车轴部位加装滚柱轴承。三是加装减震弹簧板。
此时大明兵仗局可以大致生产稳定性能的多种钢材。生产简单的弹簧钢板还是可以做到的。在工匠的协作之下,全新设计的四轮马车在大量使用了钢材,和原有的木质为主的四轮马车形成明显对比。最终在十月十二日,样车制作完毕。
钢制的四轮马车,成本要高上许多,但快速行走时,没有明显的颠簸感觉。木制的四轮马车成本约是三十二两白银,钢制的四轮马车成本约是五十三两白银。
最终崇祯建议,木制四轮马车市场售价一百两白银,钢制四轮马车售价三百两白银。同时将四轮马车的制作方法,传到各地原兵仗局工匠那里。
借助于蒸汽轮机和圆锯等多种机器,木制的四轮马车制作极为简便。
简易铁轨的研制,主要难度在铁轨上方的车辆。在崇祯的指导下,和卷扬机配套的铁轨早在九月二十就已经完成。铁轨上方的车辆,出现了很多问题。十月二十一日,经过崇祯多次指导,最终加了石子地基和枕木,用车床加工了车轮,增加了车轮数量,改变了转弯处铁轨的高度,最终制作出数节载重二十石(现代重量1200斤)的车厢。单匹马可以轻松拉动四节车厢。
这种马拉的轨道车厢,成本很低,除了车轮,其他结构多是木头制作,每节车厢成本仅二两白银。更大的成本是铁轨的成本。此时新式炼钢炉的钢材成本不是太高,铁轨的厚度远低于后世,即使如此,每尺铁轨(理论重量按每尺明代半斤,远低于现代轻轨)的造价,也在二分白银的成本。铁轨是双根。每丈路是两丈铁轨,成本是四钱。百丈(约33米)就是四十两白银。
小范围铺设铁轨还可以。大规模铺设铁轨,还需要进一步降低钢材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