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章 朝堂之上的恐慌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从固原到京城,路途遥远,即使是八百里急报,信差经榆林,大同,用了五天五夜,到正月二十四日下午申时,四名信差才来到兵部。

    等军报送到皇宫,崇祯大为吃惊。此时已经是崇祯四年了。在崇祯知道的历史中,流寇主要活动在山西,并且声势浩大。所以崇祯在太原布置了王永祚的净军。又在延安府增加了满桂的新军。谁知道竟然让流寇找到了兵力空虚的平凉府。

    在武之望的军报中,只是说平凉府被洗劫裹挟一空,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打探。崇祯并不知道目前庆阳府等地同样没有人了。大片土地空无人烟。

    最先到来的内阁大学士是毕自严和何如宠,这份诡异的军报两人在内阁就已经看过。从简单的军报中,两个人只知道,平凉府周边已经空无一人。

    半个时辰之后,孙承宗,王在晋,韩爌,钱龙锡,王永光,李标,韩继思等先后到来。在等待韩继思的时间,众人把那份军报看了数次。

    如果在平时,气氛不会如此沉闷。这份军报根本没有具体情况。众人都在猜测具体的形势。

    见韩继思来到,崇祯还是赐座。然后说到:"各位辅臣,如今虽然情况不明,但此事事关重大,如今该如何行事?"

    首辅韩爌,率先说到:"回吾皇,平凉府远离京城,必须派一个能臣,尽快赶往平凉,负责此事。"

    次辅是李标,随后说到:"以微臣来看,还应该调遣精兵强将,此事如果是流寇所为,其势甚大。"

    崇祯随后问道:"孙爱卿,依你之见,攻克平凉府,又不走漏消息,流寇有多少兵力?"

    其实此时,大明君臣,也就崇祯因为有后世记忆,对流寇有一些了解。这些内阁大学士,对流寇没有什么认识。

    孙承宗略有思索,说到:"回吾皇。臣在思索,平凉府北面是固原,东面是庆阳,南面是凤翔府,西面是巩昌府。平凉府是交通要道,现在平凉府四周暂时没有类似消息。要么就是和固原镇一样,没有大股流寇。要么就是消息无法传递。凤翔府周围人口密集,很难封锁消息,因此凤翔府应该安然无恙。庆阳府和巩昌府,消息传递必须经过平凉府,这两府情形很难猜测。平凉周边数县,如今空无一人,如果流寇没有大规模屠杀,仅这数县,就有六七万人口。"

    孙承宗缓了缓,又说到:"京城到平凉,快马五天五夜,祖大寿此前到西安府,行军月余。满桂到延安府,行军两月有余。即使派骑兵,从京城到固原,也需要近五十天。远水解不了近渴。故而微臣以为,应当分批次派出大军。并发文西安府,延安府,榆林府,大同府,太原府,宁夏卫,兰州府加强防御,以免被流寇趁虚而入。"

    在随后的时间,众位辅臣又一一补充。

    到晚上戌时,崇祯才与众臣休息。

    正月二十五日,召开的是小朝会。参加的人员比大朝会少了很多。平凉府周围,府城及数县空无一人的信息,使这些朝堂高官大为震惊。

    三边总督武之望以失职罪,被免官归乡。固原镇总兵,被降为副总兵。这些人其实只是替罪羊,所以崇祯力排众议,没有给两人定重罪。两人仅是不知情。

    朝堂庭推,以杨鹤为三边总督,以赵率教以固原镇总兵。令赵率教领亲兵及前锋营三千,次日出发,赶往固原。

    又广发八百里急报,到陕西各府城,及大同府,太原府,平阳府,要求加强戒备。

    在朝堂上,崇祯以韩王府凶多吉少为由,要求准许大明各王府可自建三千人的卫队。朝臣中反对者众多。崇祯无奈,搬出太祖时建藩的用意,最终允许陕西,山西各地王府,亲王府增加一千人的卫队,郡王府增加八百人的卫队。承平日久,各王府目前仅有卫队约二百到五百人不等。

    由兵部发文,各王府允许增加卫队,同时将悟空甲型火箭的图纸下发到各个王府。

    同时崇祯派东厂和锦衣卫约五十人,到平凉府周边,打探韩王府宗室的下落。

    武之望在派出八百里急报后,又多次派人到周边打探消息。等探到信息之时,王二王嘉胤王大用等部,已经进入了陇南。

    陇南是深山之中,在古代是交通要道。由陕入川,多处以栈道连接。武之望看流寇已走,没有派兵追击。

    崇祯从平凉府事件中,意识到历史虽有改变,但大的趋势没有扭转。从二月开始,崇祯开始,崇祯下诏,各地春耕,秋耕之前,焚烧田野中的残余秸秆和荒草。同时加快抽水机的制造和推广。

    焚烧田野,一方面草木灰有助于增加田地之中的肥力,另一方面可以烧死田野中的老鼠避免大规模鼠疫。

    兵仗局此时已经工匠不多,崇祯让工匠研制更大的炼钢炉,更大的蒸汽轮机。

    此时崇祯仅十九周岁,知道历史惯性巨大,此时财政状况刚有大的起色,流寇规模却大增。此时还不知道平凉府是谁带领的流寇。只能寄希望于工业的力量。

    二月十一,兵仗局传来喜讯,玻璃研制成功,只是远不如后世那样透明和无色。对比欧洲的玻璃稍有不如。好在成本很低。毕竟从欧洲到大明路途遥远,玻璃破损较多,加上海贸利润,玻璃价格非常高。自产的玻璃可以利用价格抢占市场。崇祯最终将玻璃生产的秘方,在北京拍卖给三家商号,只保留在北直隶的生产和销售。合计得到银两七十万。一家是郑芝龙,一家是晋商范永斗。一家是老牌盐商徽商。

    崇祯一直在派人监视晋商,试图找到与建虏的通商证据。始终没有找到证据。实际上长城以外,直到崇祯二年,仍然是林丹汗的势力范围。所以很有可能晋商与建虏的大规模通商,是己巳之变以后。而崇祯改变了己巳之变的进程和结果。使晋商无法和建虏大规模通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