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章 建虏在旱灾中选择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冰河时期早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严重干旱一直在扩大。不是没有雨,而是降雨量在很多地方很少。旱灾地域也在慢慢扩大。

    北直隶自从进入夏季以后,始终没有大的降雨。好在北直隶湖泊,河流众多,此时白洋淀等水位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北直隶受到的影响不是非常大。

    整个蒙古草原的旱灾也严重,只是人口总数有限,迁徙的生存方式也可以找到河流上游,对牧民而言,旱灾要比雪灾容易抵御。

    辽东的旱灾,比黄土高原的旱灾还要早数年。好在辽东此时人口规模已经大幅度下降。辽东汉人一部分逃亡到东江镇的沿海岛屿,小部分逃亡到登莱,大部分被努尔哈赤屠杀。此时留在辽东的汉人数量远低于数年前。

    去年准备抢掠大明,结果没抢到多少粮食。建虏此时粮食紧缺。当旱灾影响到建虏的春耕之后,建虏的粮食缺口更大。

    五月十二日开始,四大贝勒就召集中高层将领,不断研究如何弥补粮食缺口。辽东本就是一年一熟,如果春耕顺利,建虏的处境要稍好一点。可现在的天气,让四大贝勒回想起数年前辽东米价一度涨到一石米八两银子以上。

    建虏多年来,每年都有征战。建虏原本四面皆敌。西面是蒙古诸部落,南面与大明相接,现在拿下辽东后,又与朝鲜相邻。建虏曾因为粮食短缺,大量杀伤汉人。而征战的目的,就是抢掠粮食。

    虽说辽东也有不少河流,但水利设施已经残破。冬季进入大明抢掠,联军死亡人数达到一万四千人(返回辽东后仍有人死亡),抢到的粮食并不多。

    这场军事失利,使建虏的处境很糟糕。周边唯一可以轻松抢掠的就剩下朝鲜了。朝鲜大约五月开始夏收,持续一个月左右。古代没有足够的农业设备,收割,脱粒,晾晒全部要靠人力或少量的牛马。

    阿敏,虽说在抢掠大明时损失惨重。不过相比起原本历史上被圈禁,处境好很多。数年前,阿敏和岳托曾征伐朝鲜。因此主张派两万多八旗兵抢掠朝鲜。

    代善,与岳托的父子关系已经有缓和。主张去年留守的部队出征朝鲜。

    莽古尔泰,是去年出征的三大贝勒中战果最好的,因此主张自己领兵出征朝鲜。

    皇太极考虑到库存粮食缺口极大,最终决定再次联合蒙古部落,共同出兵五万,出征朝鲜。这样可以减少粮食转运中的消耗。

    蒙古的骑兵到达盛京时,已经六月初七了。这样五万兵丁,加上随军的民夫三万,号称十二万人,从盛京向鸭绿江行军。

    由于大明已经放弃宁锦防线,对这次建虏的行军,一开始一无所知。大明最先得到消息的,是东江镇。由于数年前建虏曾在陆地上战胜东江镇,此时东江镇面临建虏大军,只能将情报送回京城。

    崇祯得知建虏出征朝鲜,已经是八月十六了。考虑到军事情报的时间差,崇祯否决了出兵攻击建虏。

    八月份,北直隶又是一年的秋收。北直隶在抽水机的帮助下,受灾程度要低于原本历史。具体的历史对比,此时只有崇祯一个人明白。不过抽水机在北直隶及黄河中下游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开始明白,旱灾有了一些办法可以减轻。

    在崇祯高兴的同时,建虏联军感受到了朝鲜南部的良好生存处境。建虏此时正面临重大的选择。

    中高级将领多次建议,将停留朝鲜的时间延长。毕竟辽东秋收的状况肯定不好,此时返回辽东,明年春季仍会面临粮食紧张。

    此次抢掠朝鲜,和去年在大明损兵折将形成强烈对比。既然暂时还要面临粮食紧张,不如就在朝鲜驻扎下来。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天气转凉之后,建虏仍然没有回兵辽东的迹象。

    大明的财政状况,在海外建藩开始之后,逐步在改善。宗室的禄米从去年开始,逐年削减。在九月初一的大朝会上,崇祯与朝臣商议,从崇祯四年开始,停止征收辽饷。

    这个重大的消息,从京城开始向外扩散。南京的六部,此时已经搬到京城。经过几个月的争吵,崇祯决定进一步将权利下放到州县。同时将各个尚书的权力扩大。并将各种事务的职权分清,以免互相推诿。

    为了配合这种权力下放,崇祯下诏,从崇祯四年开始,每年的进士人数增加到四百人。

    经过两年的移民,目前大明已经先后向海外岛屿移民四十万左右。如果顺利的话,明年船队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单次移民规模可以达到三十万,全年移民七十万左右。

    目前在移民过程中,已经数次与荷兰船队发生摩擦。故而崇祯多次要求沈良佐戒备荷兰人。并给郑芝龙送去悟空火箭样品和新式蒸汽轮机,新式圆锯等最新的加工机器。

    持续的海外移民,必然会和荷兰,西班牙发生冲突。不过目前大明多是选择远离荷兰和西班牙势力范围的岛屿。

    在大航海初期,殖民地这个名称并不确切。葡萄牙在印度,中国的殖民点,是为贸易提供补给点。在大航海初期,淡水和食物的补给非常重要。

    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开发,早期主要是开矿。其实金银没有太大的价值。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就是在高估了金银的作用之后,开始了持续的战争,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实力。

    随着大明商船的快速增加,与荷兰人发生摩擦就成为必然。此时在海洋之上,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海商和海盗没有明显的区别。

    海洋贸易的利润,使大家都不愿意轻易放弃。荷兰人一直想在大明近海拥有贸易据点,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郑芝龙不想看到白花花的利润轻易从手边溜走。

    好在荷兰人船只数量较少,所以被大明水师击退后,船只不敢来大明近海。所以这些磨蹭都发生在外海。

    对郑芝龙而言,最重要的贸易路线,是中国和倭国的贸易路线。毕竟此时远洋航运,受制于风力,往来一次欧洲或美洲,时间很漫长。所以此时对欧洲的贸易总量不是太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