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毕,凤霞便把内阁诸人传到书房。
待几人坐定,凤霞便询问近来国内百姓疾苦之事。因问起鸣冤鼓记录详情,又问起治病救人之法有哪些缺陷,再问教育后生、开科取士之法有哪些不便,各地百姓有哪些灾害、负担等。众人一一做了解答。凤霞听毕,便说民生无小事,各位乃百姓父母官,万不可心存杂念、有愚民之想,更不得与民争利,当堂堂正正做人做官。
又说起培养太子事宜,令众人择三位合适人选晋封太子三师,以教导太子;又令太子自明日起与众人一起早朝。太子年幼时随国丈一起站班,十五岁后位列三公之后列朝。国丈在繁忙公务之余,可费心教导,平日里凤霞也会检验、教导太子,以定国本。
国中事毕,凤霞又说起方今北部各国被灾,可将其并入版图,置行省,拯危救难之事。左丞相郦纪信极言不可,概因陈朝之事已令各国狐疑不定,若此时吞并他国,必定惹来其他国家反意,致使离心离德,且此事一旦开端,定难一时回转,岂不见三家分晋之旧事;再说,如今方经恶战,国力亦不许再兴战事或加大支出,不如全力倡导国内发展文化与革新,待国力强盛、真正成为压倒性优势的国家时,再行吸纳远扩之事。
凤霞以为然,便不再提起此事。
另着人写就谕令八条,明日早朝时公之于众臣,大意为:
一、为巩固国本、教导太子,晋封东宫辅臣。
二、发明创造:鼓励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事物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效率、创造更大便利;鼓励对一些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解决方案。被采纳者有名与利的奖赏。此类奏章,各地当上报,不许各级官吏以个人好恶私自查看、扣留或议论。
三、学术创新:倡导各界,包括学术及专门学科类,积极学习、深入研究总结,创造出更多对社会生活有用的理论和发明创造。但忌空谈、怪谈及好大喜功。
四、寰宇视野:各阶层须知天下非只有华夏及周边各国,宇宙内还有很多其他人种建立的不同国家,应开阔视野、加强交流,万不可固步自封。此事可向各地归来留学生求证并学习。
五、危机意识:国民须知,只有自身强大才会拥有更好生存权力,国家亦然,各阶层需勤加自勉、辛勤劳作,并时时警醒自我,万不可画地为牢、夜郎自大、怠惰因循。
六、虚怀若谷: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国家亦然,万不可沾沾自喜、盲目排外,尽量去接触并学习最先进知识,万不可躺在家中闭门造车。
七、系统建设:万不可因外国先进而畏惧,万不可因外国已建设完备而忽视关键行业的建设,万不可听信谗言而废弃国内关键行业;当高瞻远瞩做好基础建设,当详计审处选定重点行业,当深耕细作把控细节发展。把本国建设成为一个成熟的、成功的、强盛的国家。
八、爱国爱家:提倡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在能力范围内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回天再造、竭忠守正,万人一心、众志成城。
以上八条润色成文后可作为公文发往各地。
另有几条不成文规定如下:
一、为提高社会生产力,限制宗教人员数量,各地普及基础科学,不准官方人员信奉、谈论未知事物,尤其不准宣扬凤霞乃天子化身。
二、不准妄自尊大,罔议华夏乃寰宇最强或即将成为最强之话题,引导百姓具备危机意识及虚心态度。
三、倡导军人革新战术、器物及实战理论,以便在不得已需武力解决时,能以更小代价占据更大优势。
四、协调好华夏各族之间关系,梳理外国势力渗透途径及程度,不可公报私仇、玩忽职守、打草惊蛇。
五、不准宣扬因彰显个人奇特而发的牢骚语或奇谈怪论,一旦查实,此以妖言惑众论处;但不许官吏公报私仇,给正当前瞻科研冠以妖言之名。
六、不准宣扬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涸泽之蛇之说。
以上六点不得成文,但官吏当明确并谨记于心。
议定,众人便纷纷各就其职去处理。这时,只见永忠神神秘秘地走上前来,凤霞便笑问何事,永忠笑眯眯地回答是陈公子回来了。
凤霞闻言自然是让他快些请进宫来,却听永忠说:“皇上,您先不忙,可知陈公子此行所为何事?”
凤霞站起来拿书拍他屁股一下,便笑道:“当然是叙旧,陈公子可是大恩人。”
永忠忽然站定,正色道:“商人的付出都是要回报的,人家这是要收益来了。”
凤霞轻笑道:“你可是跟在他身边长大的,在背后说他坏话,小心我告诉他。”
永忠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说:“臣早已以身许国,定当先属国,再论私情。”
凤霞便知其中定有蹊跷,永忠便把朝中早已有各大资藉豪富之家安插在朝廷中的官吏说与凤霞,凤霞愕然,不想短短数年,便有如此气候。
永忠劝凤霞与陈公子见面后相机行事、三思而后行,凤霞以为然。
待见到陈公子,凤霞免不得回忆起年轻时的情形,那时穷困潦倒、穷途末路,正是陈家救了自己一命之事。陈公子亦曲意逢迎,宾主尽欢。便安排设宴、令相识故旧前来作陪。
待宴成,只见满满当当坐了一屋子人,想来当初一百三十八位陈家子弟随凤霞西进深山,艰苦卓绝,方才有了今日之成就。凤霞不觉悲从心来,便唱起了汉高祖所制《大风歌》,众人亦曲意附和。唱毕,以杯酒祭天地英魂后,便与众人开怀畅饮,直到众人酩酊大醉方才罢宴。即命礼部鸿胪寺派人将陈公子接至会同馆,以最高规格礼仪接待,不得有误。
翌日早朝毕,陈公子便来求见,凤霞安排妥当公务,便在书房接见他。陈公子进来,二人又不免似前番那般伯埙仲篪。然后便听得陈公子说起当今华夏后人在他国的生活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