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初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1章 选人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牧最终还是决定,参照天策府,设置自己的侯府。s:刚好,天策府的仓库中,有当年的册薄,在里面可以找到天策府的官制。

    册薄中记载,天策府属军幕府,皇帝特许天策上将,军政一体,统管中原。军政一体,在天策府的属官上也有体现,而且,与一般的开府属官不同的是,普通开府的属官,属幕僚,也就是所谓的师爷,在朝廷并无官身。而天策府的官吏,不但是李世民的幕僚,他们的官职,也是得到朝廷肯定的,属于朝廷正常有品阶的官吏。由此可见,天策府的与众不同。

    翻开册薄,可以清楚地找到,天策府时期,府中各官职都是何人,以及他们的权责范围。

    天策上将李世民,正一品,府主,总判府内事。

    天策府长史唐俭,从三品,管理府中大小事务。

    李牧没想到第二行就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在天策府时期,唐俭老头儿就已经混到了二把手的位置。

    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三品,官吏府中大小事务。

    从长史和司马这两个职务上便可知道,这俩人一个是管政的,一个是管军的,只是这个宇文士及,却是不曾见过。当年混得这么好,现如今却没了消息,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李牧倒是有些好奇了。他拿笔在册薄上面画了个圈儿,打算等有空的时候,差人调查一下。

    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杜如晦,从四品下,协助长史、司马管理府中各类事务。

    李牧笑了起来,没想到于志宁这个二愣子,当年竟然还跟杜如晦搭档过。对比俩人如今的地位,确实是有点差得太多了。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名,均为宰辅,而于志宁却只是一个太子府的属官。不过从李世民的安排也能看出,这于志宁确实是他信任之人,放在太子身边,不是不看好,而是磨磨性子,留着给太子保驾护航用的。简在帝心之人,以后还是给他留几分薄面吧。

    天策上将军咨祭酒,苏世长、窦师纶,正五品下,负责礼仪、接待宾客事务。

    这俩没听说过,看他俩负责的事务,也不算重要,李牧也没有什么好奇的,连标记都没留。

    天策府主簿李玄道、虞世南,从五品下,负责起草天策上将的教令、命令。

    这个职务,大概相当于中书令,虞世南是现在的礼部尚书,李牧自是认得,而且打过交道。李玄道他没见过,却听说过,在调查褚遂良的老爹褚亮的时候,知道他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继位之后,外放刺史,却卷入了谋反,本应是死罪,李世民念及旧情,没有判死,改为贬谪,流放?州。已经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蹲了三年了,据说每年都要写信上书,为自己辩解,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来。

    再往下,就是一些小官儿了,李牧都没听过名字。分别是天策府记室参军事二人,负责公文发出天策上将的教令、命令。天策府诸曹参军事十二人,分管功曹、仓曹、兵曹、骑曹、铠曹、士曹。

    李牧的侯府照比天策府,自然也要有这些官署。值房什么的,在府中都是现成的,不用担心搁不下。李牧现在烦恼的,是人选的问题。

    没人呀

    不要说像天策府那样,每个职务设置两人,一个管政,一个管军。就是设置一个人,他都凑不齐这么多人来。从册薄上看,大大小小的官职,全都填满了,得二三十人。而李牧现在手底下能用的人,满打满算也不足十个。

    李牧把官职抄在一张纸上,像是做填空题似的,挨个往里填。

    他自己不用说,自然是顶李世民的位置,总判府内事。

    往下,他需要一个长史,辅佐他管理府内的事务。这个长史的人选,下意识浮现在脑海中的人,便是他的好弟弟李思文。如果李思文在身边,无论他能不能胜任,李牧都会把这个职务交给他。

    (ex){}&/  剩下的一群参军,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毕竟侯府不是天策府,没有什么军政一体,用不着分得这么明晰。找一个人来管,记记账也就是了。

    这个活儿,李知恩来做最是合适。小管家婆的本事,李牧是清楚的,她一定能做得很好。可惜,人在新罗,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

    李牧叹了口气,写下了魏璎珞的名字。她在内务府做女官做得很好,也深得长孙皇后信赖。但李牧有信心,如果是他开口,魏璎珞一定会过来帮他的。

    还差几个人,一时半会也想不起来,留待日后慢慢再想,李牧先写了一封信,把征召马周、魏璎珞、王普、唐观的事情写明,让人八百里加急送回了长安。

    防盗段落,二十分钟后刷新

    没有了李牧的长安城,又恢复了原有的秩序。李世民也过上了正常上班的日子,早膳过后朝议,朝议结束之后,三省六部留下来聊一聊,吃个午膳,下午再处理一些棘手的事务。长孙无忌也不从密道来回钻了,虽然还没正式官复原职,但是每天仍像是往常一样,帮李世民看诏书。也没人觉得不妥,谁都清楚,李世民是不可能不用长孙无忌的,早晚找个机会就回来了。国舅还是国舅,尚书还是尚书,这铁打的金饭碗,是谁也砸不破的。

    各国的使节来长安一趟不容易,临走的时候,都想带点特产回去捞一笔。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每日都被带着各种奇怪口音的客人堵得满满,无论是什么货物,摆出来就被一扫而空,完全不愁卖。

    不良人和东厂的番子,时刻掌握着这些人的行踪,一旦有任何的异常,立刻就会报上去。

    傍晚,太极宫。

    宫女已经掌灯了,还有一堆的奏折没有看完。李世民揉了揉眼睛,看向旁边的长孙无忌,见他仍聚精会神地翻看着,眼中闪过一丝的歉疚。没有了李牧的长安城,又恢复了原有的秩序。李世民也过上了正常上班的日子,早膳过后朝议,朝议结束之后,三省六部留下来聊一聊,吃个午膳,下午再处理一些棘手的事务。长孙无忌也不从密道来回钻了,虽然还没正式官复原职,但是每天仍像是往常一样,帮李世民看诏书。也没人觉得不妥,谁都清楚,李世民是不可能不用长孙无忌的,早晚找个机会就回来了。国舅还是国舅,尚书还是尚书,这铁打的金饭碗,是谁也砸不破的。

    各国的使节来长安一趟不容易,临走的时候,都想带点特产回去捞一笔。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每日都被带着各种奇怪口音的客人堵得满满,无论是什么货物,摆出来就被一扫而空,完全不愁卖。

    不良人和东厂的番子,时刻掌握着这些人的行踪,一旦有任何的异常,立刻就会报上去。

    傍晚,太极宫。

    宫女已经掌灯了,还有一堆的奏折没有看完。李世民揉了揉眼睛,看向旁边的长孙无忌,见他仍聚精会神地翻看着,眼中闪过一丝的歉疚。

    没有了李牧的长安城,又恢复了原有的秩序。李世民也过上了正常上班的日子,早膳过后朝议,朝议结束之后,三省六部留下来聊一聊,吃个午膳,下午再处理一些棘手的事务。长孙无忌也不从密道来回钻了,虽然还没正式官复原职,但是每天仍像是往常一样,帮李世民看诏书。也没人觉得不妥,谁都清楚,李世民是不可能不用长孙无忌的,早晚找个机会就回来了。国舅还是国舅,尚书还是尚书,这铁打的金饭碗,是谁也砸不破的。

    各国的使节来长安一趟不容易,临走的时候,都想带点特产回去捞一笔。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每日都被带着各种奇怪口音的客人堵得满满,无论是什么货物,摆出来就被一扫而空,完全不愁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