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方法
《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慧能说:我没有给你们讲过佛法,如果你们硬要说我给你们讲过佛法了,那我是在诓骗你们,那么我就是犯了妄语戒,因为我实在不是在给你们讲佛法,我能讲的只是义理。这是《六祖坛经》里讲的。六祖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释迦牟尼佛祖讲的很多道理,是先让你明白义理,有为方法要教,无为方法不是教会的,是本能出现的,不能教。按照老师教的做,就落入了有为后天。因为无为的方法是你在静中本能悟得的,每人悟性、条件不一样,方法也因人而异;真正的佛法,并非是禅定的理论方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佛法无理可说,无法可讲,非语言文字可以解说,非常规思维可以思维。所以,六祖他老人家才说禅定并非真法,真佛法是“明心见性”。但是,因为我们是初练,所以还得要讲讲义理和方法。讲到方法,修道的方法,它是有阶段性的;如果顿悟,也可以没有次第。普通人修道,有初级、中级、高级,还有更高级等等;但顿悟是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并无次第。
◎宋人张伯端在他的《青华秘文·神为生论》中指出:“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其所以动者,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其所以动者,欲念之心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心也。以有为返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究竟的大道和真正的佛法并无差别,无二无别,也是不可说不可取的。法是随立随破的,说法者,实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知法用法后,就要舍弃法,不用法,才是真法。
修道是有为法,其初级的方法,就叫筑基法。我们初步修道的功法,也叫“筑基”,要教会这种方法就叫“有为法”。有为法对于修炼而言,也就是《道德经》所言“有欲观其窍”,就是“我有欲,我有意有为地观我的窍”。这是一种有为有做的方法,是初级修道里面的情形。什么叫观其窍?也叫守一,观其窍也叫守玄关一窍。守是用思维的“火”和呼吸的“风”去催逼加热窍位,或玄关一窍,使其烧炼成“丹”。守窍的目的是为了守之、养之,使气血发热遍及全身,运化整体。
◎有为之道,即有欲观窍之功。观窍者,观阴阳造化之窍。借后天返先天,和四象,攒五行,采药运火,自还丹以至结胎,工程次序,皆在其内。——《象言破疑·火候说》
修道在初级阶段,按道理讲,应该由老师来教,否则,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修道。这个阶段的有为法,在佛家来讲,叫“八万四千法门”,方法有八万四千种之多。什么意思呢?这么多方法,我们一生也学不完啊。我们能一辈子学会八万四千种修炼的方法吗?显然不能。道家的讲法是,道有三千六百门,七十二旁门,我们也不可能用这一生学会那么多,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那么多方法,并不是说每个人必须要全修炼一遍。其关键,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法无完法,因材施教其实不是教,而是悟,得自己修得、证得。这时的有为法在修道来讲叫“筑基法”,也就是打基础的方法,这时候“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道,并不是要全部地修过一遍,那是十辈子也完不成的。有没有“最好”的方法?没有。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经典中就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你不是我,你有适合你的方法,我有适合我的方法。正所谓“道行天下,众生平等”,那么众生各个不同的方法也就“诸法平等”,没什么好攀高比低的。有为法都是一棵树上的枝枝叶叶,并无高下。方法不是教的,是闻得而后悟得的;悟也不是真得,要自己修得;修得也不是真得,证得才是真得。
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们都是从有为法开始的。这个有为法,是打基础的方法,就好比我们学书法练字,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一定要选择一个和自己投缘的字体或者碑帖开练——有人喜欢颜体,有人喜欢欧体,有人喜欢柳体,总是这样。修道修佛也一样,比如西藏密宗,修行人选本尊,总是要由上师帮着选一个与自己投缘的本尊,而不是乱选一气,或者都选。所以,就像练书法一样,后来就是一人一体,我们修道也是如此。有为法都是一人一法,不应该是万人一法、千篇一律,那是练气功,而不是修道。就像写书法,最后实际每人一体,人人写出来都不一样,不然终生模仿,那是书匠了。修道或修佛,每一次修炼都好像是一次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因时空的不同,每次做功的效果也不一样。这不是体育锻炼,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品创造,没有师承不行;师先帮我,证法后才是真得。
◎若非真师口传心授,毫发之差,千里之失。愚人不知,在后天皮囊上摆气血,以为有为之道者,非也。夫金丹之道,先天之学,能以扭转阴阳,窃夺造化,逆回气机,颠倒乾坤,先天而天弗违之道,岂做后天一身有形有质之物所能成乎!——《象言破疑·火候说》
清人刘一明在这段话里指出,金丹之道其实是借后天返归先天,这才能“扭转阴阳,窃夺造化”。显然所谓“有为之道”,是在“真师口传心授”的基础上的由后天而先天的修道实践,并不是停留在“后天形质”上的“练习”。
学写字,一人一体,我们不能说你这个是高明的,他那个是低下的。有为法确实是“法法平等,并无高下”,好比一棵上的树叶,你不能说这片叶子,必须跟那片叶子相同;而且它们都是同根生,所以也不能说这片叶子比那片高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叫有为法。
这个阶段,是需要老师讲法的,修道者闻得,而后悟得,最后证得,才算真得。即使是佛家的声闻法,最后也要悟得、证得。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西藏密宗为什么那么重视老师,他们的老师叫上师,叫“古鲁贝”。一个真正的上师不容易,必须得道,必须“明心见性”,才够格传法,是金刚上师,也就是“阿阇梨”。〔当然现在在内地窜来窜去的喇嘛,很有一些人糊里糊涂的,或者自以为是个贵族老爷,倨傲得不得了,这哪里是什么“活佛”。〕
◎劝君早究生死处,访求名师指灵机。《悟真》《参同》为凭据,《大学》《中庸》言贯一。《玉皇》《心经)藏妙义,《金刚》宝典醒愚迷。三教圣经同一理,并非分门别有奇。吾把下手来泄论,仔细参详访圣师。——《金丹四百字解·指玄访道篇》
修道的目的
通过有为法,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进入无为法。彻底进入无为法前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就叫“炼气化神”,初级的有为法阶段叫“炼精化气”。这个过渡就是半有为半无为。真正进入了无为法阶段,是没有老师可以教的。因为一教就进入后天了,有形有相了,不是无为法了。所以,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有为法,半有为半无为,最后达到无为法;还有更高的,就是要“退藏于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无为而无不为”。注意,并非我们认为有为法是低下的,《悟真篇》中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到了高的层次,无为法的时候,是把人的生命本能调动出来,它是“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我们到那个时候,这个方法不是别人教的,是你自己潜能的发挥,它会一个阶段变化一下,一个阶段变化一下,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无为法了。具体怎么进入这个无为法,我们以后再详细讲讲,这个是修道最为关键的。但有为法是根基,和无为法同等重要。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莫从己(所欲)出也。——《淮南子·主术训》
◎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淮南子·说山训》
我们都希望通过有为法进入无为法,真正进入修大道的门。有为法是打基础的,但修道要练的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能教的,但是要不要老师呢?要。干什么呢?给修道的人证法用的。就是说,自己在无为法阶段,从生命的本能出现一种境界,一种方法,出现景象了,那这个景象对不对?老师需要听一听,因为他是过来人。明眼老师就会印证,他会说你练的路数到底对不对,你已经进入到一个什么阶段了。无为法的阶段,一般叫做“炼神还虚”,进入虚静了;也叫“胎息还丹”,也叫“无为还虚”。这个我们后面还要专门细讲,今天我想先把义理说清楚。至于方法相当容易,方法简单极了,所谓大道“至简至易”。如果大道不简单的话,那就是旁门左道了,不是金丹大道了。
◎心安而虚便是清净,清净便是道。——《盘山云栖王真人语录》
凡是不简单、很复杂的,那就是旁门;凡是不“源于虚静”的,就是左道。大道、正道就两个字,一个叫虚,一个叫静。有人问,你能不能用一个字说说修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就是静。但是不同的人,对于静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呢?它反映了修炼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有人求个健康长寿,有人求个经世治国,有人求证悟大道,有的修炼来世,想法不同,自然理解各有不同。古人把身体放松、内心空无不叫放松,而叫“虚”。“虚”是身体一面放松,一面张开,像面包一样发开;“外挺拔,内虚灵”,不是松懈,不是僵硬,内心一面什么都没有想,又什么都清清楚楚,不是在空想,也不是枯睡、昏沉。所以古人不用“放松”,而用“虚”字。
这个很重要,“内虚灵”,才是修行的正路。现在,不少信道信佛的人,越信越不灵活,越搞越愚蠢,就是不上正路导致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修道不是一味讲无思无虑、搞“无想定”,不是为了变麻木,是为了开智。
为什么要先讲这个呢?因为我们首先从义理上懂了,以后就容易了。如果理解不到位,方法也就不牢固。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静”这个字。“静”这一个字代表修道,代表心静意静。“平衡曰静”,身体各个部位必须平衡,心态也必须平衡。静是全面的平衡,不是完全不动,是意静而气血内动。那么具体到修炼方法上,有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就是强身健体和防病治病,这有一套方法,原则一样,方法各人不同。中级才是延年益寿,返老还童,同时开发智慧,使脑子聪明、记忆力特别好,而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