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成了仁宗之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一六章 权利架构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方平算是白担心了。

    内参的弹章没断,朝廷的各项政务也没停一天,朝臣们也没有一个因为弹章而回家等待处置的。唯一的区别就是,监察衙门很忙。

    如今的朝堂,果然与以往大不同。

    “安道,在官家提出变革御史台谏之时,就已经对这类情况发布过相公规定。”

    张方平想了想富弼的话,确实有点印象。只是他由于起复的原因,有了份担当,乱操心了。

    张方平没有致仕,只是出外,即便是致仕,他这样层级的老臣,朝廷的抵报也会按时送达的。又如何能不清楚。

    好像因为这点,抵报还刊登过官家对这类事的处置……凡自辩或回家待参者,一律以认罪论!

    ……

    也许是因为既往不咎的诏令,也许是朝臣们观望的态度,也许是官制改革从透露风声到成行的时间很长,总则,尽管弹章没停过,到朝廷还是有条不紊的推行了新官制,三级决策制。

    在确保自己的意志得到体现后,赵曦在这一次的职位调整中,并没有过多的去干预内阁举荐议政的提议。

    有些事需要慢慢来,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完全改过来的。再说了,有任期期满后的去向和新的吏部考评结果做底,赵曦并不担心内阁成员举荐的议政和臣工不称职……内阁成员是没有任期制的。

    如此,从提出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经过三年的筹划,终于在大宋的朝廷推开了。

    在这件事上,从开始赵曦就没有独断专行,一开始就是本着协商解决的初衷的。所以,并没有造成朝廷多大的动荡。

    当然,这也有赵曦利用人的疲性有关。

    怎么说呢,就跟温水煮青蛙是一个道理。

    如果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在半年内,或者更短的期间内推动并实行,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顺畅。

    赵曦从提出改革官制开始,历时三年多,期间还有辽夏联合攻伐的大战事。

    这样长的时间间隔,很容易造成朝臣们的疲倦,在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思考上的疲倦。

    (ex){}&/  这一次官制改革,算是对路一级正名。

    原来的官制,一般路一级主官多数会兼任治所所在府衙的府尊,并且还主一路兵事。

    而在新的官制中,明确了路高于府,并且取消了文臣主兵事的职能。

    对于路一级,赵曦是按后世省级行政区划去设定的。只是考虑到约定俗成和惯例,并没有重新去划分界线,依然按照原来国朝遵行的界域。

    从地方官这一块,基本上就形成了议政席位武将占据三成的效果。

    路一级主官、一路驻军的主官,一路驻军的文佐官,各出一人议政。

    在朝廷衙门这一块,六部九卿主副官,贡院、讲武堂、工坊城、市易寺、国营寺等新设机构的主副官等也进入议政。

    就造成了文武比例上的差距,达不到武将占据三成议政的总标准。

    于是,赵曦经过与内阁商议,将原本太祖解除兵权后,给予特殊待遇的勋贵家族,一并纳入了议政行列。

    取缔了太祖优待勋贵家族的传承待遇,同时放宽了勋贵晋升高位执掌兵权的限制。

    其实这一点根本就不用担心。能晋升高位的,从来没有断过。比如高家,比如曹家,比如石家。

    至于那些真正躺在功劳薄上混吃等死的勋贵,赵曦没准备继续养着他们。连宗亲都变成了国民待遇,连皇子都容许历练考举了,他们又怎能例外?

    这一点上,内阁达成一致很痛快…~对于勋贵的厌烦,估计文臣早不耐了。

    内阁成员的确定,除了吕嘉问很幼稚的一次弹章,让王安石很没面子以外,再没出现任何意外。

    主要是,对于官制改革后,处于三级决策制顶端内阁成员权利有多大,臣工们还是想再看看。

    不管怎样,这一次大动干戈的大变革,算是顺利的实行了。

    总算是把心中的权利架构完成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