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欣然和周洲见面的时候,李可正在想办法集资筹钱。
他也不知道是自己人脉太差还是同学们太过于迂腐和单纯,很多电话打过去,那边不是说自己穷得响叮当、压岁钱都上缴,就是说要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不传谣、不信谣。
吃过晚饭,李可和秋明约在了广场见面。两人借着路灯拿着本子开始记账,秋明搞来一部手机,当做计算器用,并能想到谁能帮忙立刻联系。
一阵合计后,两人初步把筹集得的钱的底数和期望值都理清楚了——保守2万,乐观到2万5。他们想着,哪怕赚一倍,也够自己买手机,还有泡妞钱了,于是愈发热情高涨。
李可点子多,秋明算得精,两人一番筹划,越来越觉得有戏。
秋明提议以318四人为班底,搞个股份制,凡是愿意承担本金损失的参与者都给股份,如果要求保底的,就算借款,赚了钱后,拿出一定好处费给他们分。
秋明家有钱,知道其他人更需要钱,更懂得这个事情是靠着李可的消息和人脉来维系的,自己不能因为出资额就把所有的好处拿走,就提议自己和一姐的9000元,只占40股份,李可出4000元,占20,其他人也按比例来分,如果有功劳的可以多得一点股份。
李可的四千是好容易才凑来的,老大和东平答应各出一千五,应该也是他们所有积蓄了。因为秋明那边少拿了股份,李可提议让老大和东平各拿10的股份,但要求他俩参与具体运作。
于是一阵合计后,秋明和一姐算40股份,李可算20,老大和东平合计20,剩下的20,按出资比例由其他人分,其中自然包括了兰亭、小兰和顾欣然。
当然,包括刘大个在内,部分同学听说东西买回来有卖不掉的风险,都不愿意入股——对他们来说,借钱可以,炒股是万万不可以的。
至于以后再进来的资金,也都只能算借款了,赚了钱先还借款,再给一点好处费,权当利息。
大年初二,李可和秋明联系了批发渠道和表哥,先把一半的头款打过去。又分别电话给老大几人分配了任务。
李可做了初步的市场调研,越发觉得事情可靠——因为全县人民都只沉静在过年的喜悦里,哪里去操心广东某个医院有传染病的事,再说了,他们对医院死个把人习以为常,谁把这个当成新闻才是从所未闻的新闻。
李可自己的筹款也异常顺利,中午去了亲戚家拜年,自然又收获颇丰。晚上他找奶奶要一千元,而且悄悄告诉奶奶自己的计划,奶奶二话不说,拿出两千元,让他一次性凑够四千,并说亏了算她的,赚了只还本。
李可高兴坏了,这样就可以不用想着应酬和拜年,而可以安心在外面去跑业务了。
秋明也没有闲着,他弄来一辆摩托车,直接去了一姐家,把大包小包的礼物一放,喝过招待茶,就拉着一姐去扫货。
他对做生意的事情有着天生的敏感,父母是做小买卖起家的,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做买卖也有技巧。
他没有往各个村子里跑,也没有去跟各个商店的人去讨价还价。而是从书包里拿出一叠打印好的广告纸,在赶集的小镇、重要路口的外墙、电线杆上,带着一姐一起贴起牛皮癣广告来。
广告主要内容很简单:“长期收购板蓝根,元斤收购板蓝根,量大价优,如无药材,有大量未拆封板蓝根冲剂的也可,数量不限,价格可谈。”广告上还留有一个手机号码。
一姐觉得奇怪,明明是要买板蓝根冲剂,为什么主要内容变成了买板蓝根的药材。她就问起秋明来。
秋明狡黠地一笑,说:“我们这里哪有谁论斤卖板蓝根药材呀,价格再高估计也找不到原料。所以,买药材只是个幌子。”
一姐还有一事不明,又问:“那我们马上就要去上课了,你这样做广告,明显是这几天难见效的,而且你也没有留自己的号码。你到底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我也不知道短期有没有效果,看情况再说吧。我估计吧,过年期间,这个板蓝根市场上还用不到,不然怎么会一点风声都没有。所以,我买通了我爸的司机,让他帮忙收货,我给他提成。那号码是他的。这种事情,让别人做就好了,哪有老板自己跑来跑去的。”
“那你为什么还跑我们这里来呀?”
“不都是为了你嘛,等把这一沓贴完,我们找个没人的树林里去看鸟,怎么样?”秋明一脸坏笑地对一姐说。
“大冬天哪里有什么鸟?”一姐问。
“有的,有鸟还有蛋。”还没等秋明说完,一姐的拳头就下来了。
不一会,两人打打闹闹,不等广告贴完,就上了车,向着不远的河滩柳树林方向飞驰而去。
此时,老大和东平也行动起来。他们原以为手里资金有限,任务简单,但真付诸实践,却不那么容易。
他们把各自村里小卖部的醋收完,就觉得白醋太便宜,又太重了,于是把目标转向抗感冒药,但农村诊所的存量有限,他们只好发动身边亲戚朋友在各自村子帮忙带货,忙乎了两天,也没有花掉多少钱。
从数量上看,他们成绩不错,但他们知道越往后越难,毕竟能收到的货,两天下来该收都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