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乾坤劫之追溯千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站 民国 重逢(未完待续)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二婶!”静蕊悄悄走近熟睡的外婆,掖了掖被角,离别的伤痛像窗台上的黄菊花香一样,氤氲开来。当蓝霞她们都走出房间后,静蕊终于发出了心底的呼唤,“外婆,我走了,愿这一声‘保重’能缓释你所遭受的苦难,慰藉你丧夫丧女的心痛;我们的相逢终将只是一场虚幻,但生命的相交会让我们完成一次坚强与执著的神圣的馈赠,我已不虚此行;永别了,外婆,当我们都化作宇宙的尘埃的那一刻,我们将永生永世不再分离;而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将是我们永垂不朽的对生命的热爱!”心念已述,静蕊眼含热泪,退出了房间。

    “母亲!”静蕊看了一眼月灵儿,缓步走向院里的那棵老槐树。

    “二妹,你在干什么呢?”静蕊的手搭在了母亲舒芳瘦削的肩膀上。

    “姐姐!”母亲舒芳一点点地回过头来,她的怀里抱着一个红格子的书包,“我决定了,不再去上学了,我要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我不能让他受委屈;而我……”母亲舒芳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滴在抱着书包的手背上,“而我,要在家里,帮着娘照顾这个家!”

    静蕊张开双臂,把苦难深重的“母亲”搂在怀里,“好妹妹,你是个懂事的孩子!”静蕊一直都知道,中途辍学是母亲最大的遗憾,以至于她在天命之年仍然笔耕不倦,醉心于文学的创作;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的牺牲换来的是家的兴盛与和谐。

    “妹妹,姐姐要走了,你要照顾好自己,再忙也要吃饭,睡觉,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自己的亲人!”静蕊知道,这样的叮嘱是多么的苍白!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母亲早起晚睡,做饭,洗衣服,喂猪,带孩子,帮着寡居的外婆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期,挨过饿,受过冻,甚至陪外婆被批斗,以至于落下一身的病痛,唯一积攒下来的财富就是面对苦难永不放弃的执著。

    “姐姐,我们还能再见面吗?”母亲舒芳一声稚嫩的询问,问得静蕊心如刀割,她把母亲舒芳抱得更紧了,紧得仿佛已融合在一起,“会的,会的,我们一定会再见的!”这样善意的谎言是一把刺向心房的匕首,扎得静蕊鲜血淋漓,因为她知道,再见的只能是凄凄的荒冢,冰冷的墓碑。

    “少奶奶,我们真的该走了,家里催得紧呢!”月灵儿的戏还在继续。

    “我知道了!”静蕊推开母亲舒芳紧紧地拥抱,蹲下身来,抹去了那脸上的泪水,“再见了,我会想你的!”说完,静蕊猛地转身,在母亲舒芳的一声声呼喊中,走出了那个熟悉的院门就此,把这绝世的相逢封存在岁月的城堡之中,永不开启,绝尘而去。

    绕过槐抱柳,穿过钟鼓楼的洞门,浏览着琉璃碑,静蕊走过龙脊街的红石板路,来到了村外的夕霞亭。

    凝眸远望,夕阳已临界绵山的山头,浑圆的璀璨洒下万丈的霞光,映红了天边的云朵,镶了红边的白云像一朵朵硕大的牡丹花,绽放着雍容华贵的绝代芳华;沐浴着橘色的晚霞,张壁村显得那样的宁静,安详,青砖的庭院又透着简单的质朴。远远望去,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丹青,缭绕着一抹挥之不去的愁思。

    “主人,我们该走了!”不知什么时候,月奴儿已毕恭毕敬地站在了静蕊和月灵儿的身后。

    “让我在最后看一眼吧!”静蕊深沉的目光“抚”过熟悉的翘脊,飞檐,树梢,袅袅的炊烟。忽然,她的目光停留在村外的羊肠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她的视线,直至这个身影变成了眼前的挺立。

    “海东,天马上就要黑了,你去哪里?”静蕊发现海东的肩上背着一个黑色的包袱。

    “姐,其实我早就想走了,只是放不下家里;现在想一想,娘其实也不需要我来照顾,她的生存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海东低着头,黝黑的脸皱着满满的愧疚,“我不知道以后该怎样面对二婶,与其在这里忍受心里的折磨,还不如出去拼一番;现在到处都是日本鬼子,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太好听的话,我不会说,我只知道,不打跑日本鬼子,我是不会回来的!”海东的脸上洋溢着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

    “去吧!海东,姐姐支持你,好男儿该报效国家的!”其实在静蕊的心中,这个海东舅舅是她最敬佩的人,他早年当兵入伍,战场上英勇杀敌,无惧无畏。后来因为负伤太重,只好退伍,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姐,我走了,保重!”说完,海东拽一拽身上的包袱,一转身,大踏步地走向了远方;夕阳,把他的身姿剪成了一幅黑色的剪纸画,凝重而悠远。

    “海东,海东……”村口,传来了一个女人凄厉的呼喊声;不用看,静蕊也知道是谁追来了,她厌恶地转身就走,对于这样的女人,任何的说教都是一种浪费,她欠缺的是与生俱来的善意和文化的熏陶;听母亲说,蓝霞在儿子走后,整天变得疯疯癫癫的,一会儿跑到外婆面前跪地磕头,一会儿跑到村口的山坡上跳舞,一会儿跑到银芝家门前吹喇叭;再后来,海东回来接走了傻乎乎的娘;最后,满头白发的蓝霞死在了海东的怀里;临死前,一直喃喃地喊着,“对不起!对不起!”

    “主人,灵儿,快上桂花台!”当桂花台载着静蕊三人飘飘升起的时候,她清楚地看见,一队气势汹汹的日本鬼子叫嚣着往张壁村跑来。

    “再见了!我多灾多难的故乡!永别了,我可亲可敬的亲人们!”桂花台缓缓飘起,渐行渐远,张壁村远了,龙凤镇远了,介休市远了,整个山西就像一幅画一样,展现在眼前。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忽然,那首家乡的调就在耳边响起了,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

    “山西,你这华夏文明的摇篮--我的故乡,我将永远以你为傲!”心念于此,静蕊三人飘忽远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