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都督和王公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京复命去了,据探子来报,爱新觉罗豪格被大火烧成重伤,鞑子进攻延绥镇的计划被打乱,而皇太极在宁远锦州也被满桂和赵率教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鞑子撤退,日子又回复了平静。
无仗可打,武库司的事情逐渐少了起来。
杨乐也乐的清闲,每日便和三个管理库房的小吏们闲聊品茶,想办法从他们口中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京城的消息。
唯一遗憾的就是炮弹研发部门已经停止了运作,原来是由两个小吏掌管,但上次运送炮弹的时候,一个被炸死,而另一个受了重伤,在家养病。
据三个小吏汇报,此人姓宋,是个固执的老头,一心只知道捣鼓他的研究,他的研究五花八门,涉猎极广,农业、手工业都有所涉及,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等均有研究。
杨乐琢磨着自己应该去慰问一下这个老头,表现一下新任领导对员工的关心与体贴。当然,这些思想有一部分是受了后,周围没有世做法的影响,但绝大部分还是处于真心实意,自己的属下被炸伤,探望是应该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好奇心被勾起,这么厉害的一个人,肯定不会没有名声,到底是谁,为何甘愿在这里做一个库房的小吏呢?
为了揭开谜底,杨乐买了一提溜水果,打听了住址,便登门拜访了。
……
宋老头的家离着武库司并不算太远,仅仅隔了三条街,但比较偏僻,几乎脱离了城镇,挨着郊野独建的一座房子,周围没有其他房屋,这倒是让杨乐好找了许多。
“咚咚咚,”杨乐敲门。
“谁呀?”隔了半分钟,院里传出一个因长时间没有喝水导致的沙哑声音。
“新任库司杨乐来拜见宋大人了。”
“门没锁,进来吧。”
杨乐推门进去,从外面看,这所别院独门独院,里面应该十分宽敞才对,但却恰恰相反,诺大的院子已经被一些瓶瓶罐罐堆满。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像锤子、锯子、凿子这类的工具台,甚至还有一架水车和一座正熊熊燃烧的打铁炉子。
这个院子嫣然成为了一座科学研究院。
“你自己找地方坐吧。”一个五十多岁的干瘦黝黑的老头,背对着身体,头也不回的说道。只见他左胳膊上打着绷带,虽如此不便,他此时却用右手猛烈地拉着风箱,一旁的洪炉冒着滚滚热气。里面是一块块乌黑的铁矿石,由于高温,铁矿逐渐融化成液体。
杨乐并没有打断他,而是饶有兴趣的看着。当他的眼光不经意的扫过桌子上的那本未创作完成的书籍时,杨乐心头一阵激动,他快步走过去,将那本书拿在了手里。
那本书的封面上工整地写着四个字――《天工开物》,这部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很深,里面涵盖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内容十分全面,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曾经清朝时期日本还专门派使者来学习过。
而面前的这位老人正是它的作者――宋应星。
……
“您……您可是宋应星老前辈?”知道了此人的身份,杨乐的态度变得更加尊敬,毕竟是学化学出身,对于这些古代的科学巨匠,他还是很推崇的。
“嘘,你先不要说话,没看见我正忙着的吗。”似乎是打断了他的思路,宋应星看起来有些不满意,眼睛死死盯着熔炉上方的一个温度计,嘴里还不断嘟囔着‘温度再高些,再高些”。
半个小时后,熔炉里的铁矿已经完全融化成了铁浆。这时,宋应星猛然喊道:“快,快帮我把炉子底部的铁塞拔掉!”他的右手依旧不停地拉着风箱,生怕温度降下来。而他的左手打着绷带,行动不便,只好命令杨乐去帮他做。
杨乐松松肩膀,大概科学狂魔都是这副模样。杨乐也不在意,拿起工具台上的一把铁夹子把熔炉底部的一个塞子拔了下来。
通红的铁浆从小孔里汩汩流出,顺着卡槽流到了旁边的一个模具里。
模具周围是由水车带动的流水,所以铁浆很快便冷却下来。
直到这时,宋应星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转过身看了杨乐一眼。“呀,你就是新任的库司大人啊,没想到这么年轻,大明王朝用人用官当真是匪夷所思。”
杨乐很明白宋应星为何有这样的反应,前些日子和库里的小吏聊天的时候就知道,这位宋大人曾经三次科举考试,次次落榜,所以他很讨厌当官的,说白了,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宋前辈有伤在身却依然坚持研究,令杨乐佩服。”科学巨匠是怎么来的,都是靠辛勤汗水得来的,来之不易,值得敬佩。
“行了,不要卖关子,找老夫到底有什么事情就直说吧。”宋应星可不会认为高高在上的库司会来看望一个小小的小吏,可能吗?
“晚辈别无它念,听说老前辈负伤,是来探望的。”
宋应星见杨乐说的真诚,脸色也好看了一些。他拿起铁钳,把模具里面已经冷却的器械取了出来。那是一把火铳,这是杨乐来到这个时代以来,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火枪,杨乐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剧烈的跳动。
“哎呀,可惜,还是不纯。难道是温度还不够?”宋应星抚摸着火铳身上的一块小斑点摇头叹息。这已经是他第一百三四次失败了。
杨乐凑过身去看了看,枪身之上果然有块不起眼的杂质。然后他又查看了熔炉底部的残渣。开口问道:“宋前辈可用的是高炉法炼铁?那先前加入的材料是否只有铁矿和木炭?”
“恩,可能比例还是有缺陷。”一提到科研的话题,宋应星就来了兴致,不知不觉和杨乐讨论起来。
“那前辈是否想过,往里面再加入石灰石呢?”制铁是化学课上必学的章节,所以对于炼铁,杨乐手到擒来,很快就发现了古代炼铁技术里的缺陷。
“石灰石,你是说不仅铁矿里要加入木炭,还要加入石灰石?”宋应星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有些迫不及待,几乎忘记了杨乐还在场,抛下客人,迅速地称量了几块铁矿石投入熔炉,然后从一个大罐子里掏出一把石灰石粉末,最后加入木炭,再一次投入研究当中。
杨乐微微一笑,默默地走了。
……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