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黑压压的鞑子兵涌向城门,杨乐头皮发麻,没人愿意死,杨乐不愿意,上天既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必须好好珍惜。
“徐把总,你相信我吗?我想试一试这尊大炮。”杨乐没有过多的说什么,站起身来走到大炮跟前。
徐把总有些诧异,一个书生会开炮?开什么玩笑?
杨乐并不知道徐把总的想法,他的脑海正在快速的计算,炮弹的原理无非就是抛物线,杨乐利用前世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计算出了大炮发射的最佳仰角。
“快,把大炮竖立起来,与地面成60度角。”杨乐急速说出自己的推断。或许有误差,但杨乐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
所有的士兵也都惊讶不已,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都看着杨乐,甚至忘记了射箭迎敌。
“按照他说的去做。”虽然不明白杨乐为什么把炮驾起这么大的高度,但他还是选择了相信他,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每个人都希望出现奇迹。
成与败,就在这一炮。
火捻儿“哧哧”地燃烧着,犹如死神的推化符。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轰!大炮喷发出一条通红的火焰。同时浓浓的烟雾也将杨乐包裹。
众人的眼光顺着火炮所朝的方面,直勾勾的看着城下对面的火炮阵地,但片刻后没有丝毫的动静。
炮弹去哪儿了?打歪了吗?
“嗷嗷嗷嗷……救火啊……快救王子殿下……”忽然城下中央军传来一阵山崩海啸般的声潮,那是鞑靼兵的呼救声。
紧接着便是中军大帐火焰腾起,然后是那杆迎风飘扬的镶黄旗帜。
杨乐这一炮的目标根本不是阵地前沿的炮兵阵地,而是最深处的中军大帐。
那发炮弹还是有所偏移,不过,仍然在敌军大帐不远处爆炸,战火还是烧到了大账以及镶黄军旗。
擒贼先擒王,杨乐知道,如今他只有一个机会,只有一炮击杀对面的大将,方可解围,这就是斩首行动的奥妙,否则,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力挽狂澜!
现在,他的数学知识加上上天的眷顾,他做到了。
他创造了奇迹。
徐把总怔怔的看着鞑子中央军乱坐一团,不敢相信,火炮竟然还能打出如此远的距离。
然后他指着鞑子军队的后方,手舞足蹈地狂笑:“来了,哈哈哈……来了,关宁铁骑来了!”
杨乐一怔,这才听到一阵密集的炒豆似的枪声。大喜大悲的急剧起伏,让他的眼前一黑,几乎晕了过去,好久才缓过神来。当他再次走向城墙时,他的双腿还在打颤儿,就象喝了二斤老白干儿似的。
城下的鞑子兵已经冲进了一箭之地内,可是后面已经下令击鼓撤军。与此同时,数百米开外也拥出了前来支援的大批官兵,最前边的是一群骑马的火铳兵,炒豆儿似的枪声响过,硝烟弥漫中前边象割麦子似的倒下一片。
这时的火铳威力还不够大,射击的距离都没有弓箭远,如果对方穿上一层盔甲,铅丸都未必能射得穿,但是现在鞑子兵已经乱作一团,进退两难,再加上大多士兵穿的只是普通的蒙古布袍,顿时死伤一片。
火铳虽然射不死战马,可是被击中的战马吃痛,不肯再向前冲,原地打圈,还有边缘的一些战马已经四下奔逃,自相践踏之下,死伤者几乎不在被火铳击中的人数之下。
杨乐看到明军后方的火枪手同样处于一片混乱当中,他记得看一些十七世纪的片子时,火枪手原地射击时分成三列纵队,第一列卧倒,第二列单膝跪地,第三列站立,依次发射装弹。如果是行进中射击则成两列,第一列射击结束后退,第二列上前,交叉射击,就能弥补了当时火铳射击之后填弹缓慢的缺陷。
可是城下的明军却是一窝蜂地冲上前射击,然后又急忙的后退,刚刚冲过来的骑兵则从两翼包抄过来向鞑子进攻。但是最前沿撤退不及的火枪手已被鞑子的弓箭射死射伤一片。
难道明军还不懂得用队列之法弥补旧式火枪换子弹慢的缺陷?杨乐暗想:“回头不妨向徐把总他们问一问,我这个现代人没准儿还能卖弄一下军事知识呢”。
其实这种三段射击法早在洪武年间大将沐英平叛时就用过,只是后来火器在军中配置越来越多,但是明朝从来不重视军官和士兵的培训,这些战术运用根本没有普及,明军使用火器通常就是一通齐射,然后敌军已冲至眼前,火铳立即沦为烧火棍。不过这关宁铁骑还算好一些,火铳变成了狼牙棒。
明军主力仍在不断冲出城门向鞑靼人冲击,虽然阵形的展开不及鞑靼人迅速,但是一来鞑靼人全无心理准备,二来先前的一炮已经给他们造成了心里阴影,自己的将军生死不明,所以一阵混乱,形势对明军大为有利。
杨乐紧握双拳,眼睛盯着战场,看得热血沸腾,就在这时,只听城下有人高声叫道:“关宁铁骑的袁都督、监军王公公到,延绥镇知府、守军军官何在?”
杨乐转过身,随着徐把总的身后一起跪拜在地,“下官洪涛,末将徐图拜见都督、公公。”
“都起来吧。”袁都督一摆手示意大臣们起身,然后继续问道:“杨总兵呢?”
他一动弹,身上的铠甲哗啦啦直响。这位袁都督年约三旬,身材不高,瘦削的脸颊,黝黑的面庞上一双眼睛极是凌厉,再配上那一身鲜明的甲胄,自有一股身居上位者不怒自威的气概。
看他面貌,杨乐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袁承焕。
在他后边跟着一群衣甲鲜明的校尉,身旁一左一右站着两个人,左边那人四十出头,白面微须,是个身材颇高的文官,浑身透着股儿书卷子气,正上上下下打量着垂首回话的洪涛等人。
杨乐瞄了他的官服一眼,从恶补得来的知识中了解到这人是从四品的文官,大明朝果然有文官制约武官的传统,居然派一个从四品的文官监督一个正二品的大将。
而对于右边的太监,对杨乐来说,是最熟悉的物种了,因为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如今见了真人,自然多打量了几眼,同影视里那些满脸谗媚的笑容、长得妖里妖气的太监们不同,面前这位王公公约有四十多岁,肥肥的下巴,白净的脸蛋,一双精明但却温和的眼睛,除了个子比较矮之外,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
洪涛和徐图等人得了袁都督的示意,纷纷站起。府台大人洪涛赶紧躬身回话道:“都督,总兵大人去了北门,方才势危,他掩护百姓转移去了。”
说是掩护转移,其实就是撤退。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他们谁都可以死,但杨嗣昌不可以,因为他有一个手握重权的爹爹。
“嗯,我知道了。”袁都督点点头,指挥道:“接下来,交给我们关宁铁骑就好了!”
他一挥手,城下隆隆的战鼓声、喧嚣的厮杀声再一次响彻天地,明军把鞑子打了个措手不及,后续军队又源源不断冲上去,而且爱新觉罗豪格的军帐还中了杨乐大炮的袭击,所以鞑子军队已经开始后撤逃跑。
那位王公公看到鞑靼军后撤,呵呵笑道:“将军真是神勇,大军一到,便把鞑子杀的丢盔弃甲,边关告捷,这可是呈给圣上的一道大礼呀。”听他的声音,倒不甚尖细,不过语调中确实有些娘娘腔。
洪涛和徐图等人听到此话,有些揾怒,袁都督的到来是帮他们解了围,但仗是他们打的,功劳却被别人摘了去,确实有些窝囊。
不过,他们也不敢反驳,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这位王公公可是京城九千岁的人,他们这些小人物得罪不起啊。而这九千岁,正是后世所说的大宦官――魏忠贤。
“王公公,您太高看我了,不过,要不是刚才那一炮击中了敌军中账,使爱新觉罗豪格受了伤,要想打败豪格的铁骑军团也不是那么容易。他们这些人也是有功的。”憋了半天,袁都督终于说了一句公道话。
“都督说的也是,这功过嘛,咱家一定会如实禀报皇上的。”虽然嘴上这么说,但眼睛里却透出一种不一样的味道。
听着他们的谈话,杨乐终于知道袁承焕为何惨死了。真的是做人处世全凭一张嘴啊。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