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我喜欢这个名字,而胜于“杭州”。州的界限虽大于城的范围,但却缺失了一股疆域本有的人情味。因此,叫起杭城来更扣人心弦,使得这个闻名遐迩的旅游名城接上一息地气。我是如此诠释自己的感受的。杭城永远像一个镇,而镇里却住着“城市”,城里的大厦、楼阁也都如这个地界的植被,比北方的城市化进程更加自然。
朋友说是多了几分灵韵,我想大概如此!
初到杭城总是被纵横阡陌的交通所困扰和折磨,因为这里的布局大抵遵循了原有历史的足迹,而非其它城市格子状的脸谱令人易认。然而,逆向思维去看这团烦恼,便会幡然领悟先苦后甜的道理。试想,越是简单易懂的事物,人们往往较少的爱惜!杭城的街道就是如此陌生化,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好似宋大夫所作的诗,追求另辟蹊径,迥异于盛唐。有时候,我无心走在街道或深巷中,邂逅的那些古树或者拗口的街名,正如遇见一位讲着故事的老者,就悄无声息的放慢了行人快节奏的生活,让你情不自禁的去忍耐自己的渴望。与此同时,也教会了游客一种静心观照或油然而生的禅思,而非匆匆的来往。例如,“古荡”、“枸桔弄”、“花园兜”、“闸口”等,这些不胜枚举的地界名字,虽然听来古怪,却是被岁月赋予生命的鲜活符号。
{}/ 由此看来,美的确是需要一点“晦涩”的装饰,方别有情趣。从对杭城的陌生到熟悉,也显示出游人审美的升华,流露出一种只可思而不可见的灵韵。杭城之美,美在一棵颖悟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