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顺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九章 杨嗣昌的烦恼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重庆,杨嗣昌行辕,白虎堂。

    杨嗣昌高居大堂上,一众文武战战兢兢的分立左右,大气不敢出一声。刚刚,一位宣抚佥事因触怒杨嗣昌,被当众处斩。

    “你们是怎么办事的?现在告诉我,说张献忠突然不见了。你们不是一直都跟着他身后,数千人马现在去了哪里你们不知道?”杨嗣昌拍着桌子大怒道。

    “杨部,献贼狡猾,你又不是不知道。献贼被部大人围在四川大半年了,不是也一直都无法剿灭吗?” 四川巡抚邵捷春站出来,阴阳怪气道。

    杨嗣昌气的七窍生烟,但又拿邵捷春没有一点办法。他总不能将邵捷春拉出去砍了,他没有权力杀邵捷春这样的封疆大吏,只能向朝廷弹劾。而且,他也知道,朝廷和下面的人对他屡屡无法剿灭献贼已经心生不满,弹劾他的奏章也很多,不过是现在皇帝还信任他,仍让他留在五省总督的位置上。一旦他失势,对他的攻讦将会源源不断。

    “邵巡抚,不知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杨嗣昌问道。

    “立即通知各地州县探查献贼动向。数千人马,不可能一点踪迹都没留下。”邵捷春回答道。

    “邓大人,立即派人查明献贼的动向,这么多人,总会留下蛛丝马迹。限你一日内查出献贼动向,否则军法处置!”杨嗣昌没有说什么,而是对重庆总兵邓庠命令道。

    “末将领命!”邓庠大声道。

    邵捷春见杨嗣昌没有搭理他,顿时满脸胀红。

    “来人,立即拿我的手令,通知左良玉、贺人龙,让他们所部加强戒备,防止献贼从他们的防区逃窜出川!”杨嗣昌写好手令后,对身旁的亲卫吩咐道。

    等众文武走后,杨嗣昌将自己的心腹幕僚邵东冕召到身旁问道:

    “希之,你如何看待献贼这次突然失去踪迹?”

    “献贼这样做,又不是一次两次。我们不可能将献贼围个水泄不通,只有他们不与我们正面交战,通过山间小道,官军还真难发现他们的踪迹。由于平贼迟迟不能建功,不少将领心中有气,对部大人的命令阳奉阴违,追击献贼也松懈了不少。” 邵东冕道。

    “我也知道下面的将领对我要他们继续追剿献贼非常不满。但是,献贼身上有脚,他不与我们正面对抗,我也无可奈何。我也想早日平定献贼,奈何献贼不给我机会。”杨嗣昌颇感无奈道。

    “大人,献贼不像我们官军,他们到处流窜,可以就地补给,而我们需要朝廷的补给,无法从当地获得补给。这使得我们的补给线比献贼长的多,也限制了官军的灵活机动。这样一来,将士们一直处于追击状态,越来越疲惫,自然心生怨言。现在,左良玉、贺人龙这些骁将,就连陕西、四川两省的督抚,也对大人的命令阳奉阴违,围剿的效果越来越差。我担心,继续这么下去,皇帝没有耐心等大人慢慢剿贼。” 邵东冕道。

    “我也知道。但现在朝廷能打仗的人不多,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大的处罚。而且,如果我上奏皇帝,要求惩办邵捷春、左良玉、贺人龙,皇帝会怪我不会处理与同僚及诸将的关系,会对我的意见更大。”杨嗣昌再次无奈道。

    “大人,我们现在迟迟不能剿灭献贼,我担心大人会成为第二个熊大人。” 邵东冕担忧道。

    熊大人,即熊文灿,乃杨嗣昌的前任,因剿抚不利下狱,后被崇祯处死。

    “我何尝不是。以我对皇帝的了解,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总想短时间看到结果。但国事岂非儿戏,流贼10多年都没有剿灭,我一年就能剿灭?今年河南、陕西大旱,朝廷救灾不力,又多了许多流民,这些流民又会成为流贼的兵员。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献贼围困在四川的原因,只有献贼没有兵源,迟早就会被官军剿灭。

    我现在担心的就是皇帝要我尽快剿灭流贼,官军冒进很可能会给流贼创造机会。朝廷现在财力枯竭,招不起兵。”杨嗣昌叹口气道。

    “大人,南阳全境已被闯贼攻陷,襄阳会不会成为闯贼的下一个目标?” 邵东冕将话题转到南阳上。

    “襄阳对闯贼的意义不大,闯贼的目标是洛阳和开封这样的大城。这两地非常重要,朝廷不会坐视不理。闯贼在这两地讨不了好。况且,我们也是鞭长莫及。只要我们尽快剿灭张献忠,就可挥师北上,合围闯贼。”杨嗣昌道。

    “要不要加强襄阳的防守?” 邵东冕道。

    “襄阳是总督行辕所在。驻有重兵,即使闯贼想攻下襄阳,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攻下的。到时,我可以派兵救援,与城内守军里外呼应,将闯贼歼灭在襄阳城下。闯贼在襄阳占不到什么好处,不大可能劳师攻打襄阳。而且,我也去信襄阳,要求他们加强各地防守。”杨嗣昌道。

    “我是瞎操心了,原来大人早有准备。” 邵东冕道。

    杨嗣昌笑而不语。

    “部大人,巴州知县派人来报,说境内发现献贼的踪迹。”一个亲卫跑来汇报道。

    “难道张献忠想逃到陕西去?”杨嗣昌自言自语道。

    “来人,立即通知各将,告诉他们,献贼在巴州出现,要他们立即跟上,在巴州歼灭张献忠。”杨嗣昌下达命令道。

    巴州,一处山林里,数千献军正吃着干粮。马和骡子啃着干枯的草根。

    “父帅,我们的踪迹暴露了,官军很快就能追上来。”孙可望向张献忠汇报道。

    “这是迟早的事。但官军离我们至少有100多里,不像我们轻装简从,至少需要好几天的时间。那时,我们早已不在巴州了。官军以为我们会去陕西,一定会在陕西布置重兵,但他们想不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湖广。”张献忠得意道。

    “父帅英明。”孙可望拍马屁道。

    南阳元帅府,李双喜正向李弘基汇报杨嗣昌和张献忠的最新动向。李弘基非常重视情报工作,秘间科成立后,李弘基就要求秘间科向重点地区派出人员,随时掌握第一手情报。

    “父帅,据秘间科来报,献军已经到了巴州,杨嗣昌正调集官军前往围剿。估计献帅打算突围进入陕西。”李双喜道。

    “献军不会进入陕西的。张献忠就是虚晃一枪,他的主要目标还是在湖广,他最终是想进入湖广。陕西大旱,补给困难,湖广就不同,能够获得补给。你要张鼐加快对襄阳的渗透,我们要在张献忠之前攻下襄阳。”李弘基道。

    李双喜领命退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