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山农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90章 噢涛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生活中,根据游牧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便于搬迁的毡房,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哈萨克族的先祖塞种人、乌孙、克烈部落和乃蛮部落都居住在毡房。公元前105年,远嫁给乌孙王昆莫的汉朝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中写道:“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穹庐指的就是毡房。

    哪怕是现在,毡房依然是游牧的哈萨克族首选住房。

    哈萨克族牧区牧民的住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春夏秋住的毡房,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木房或者石头房子。

    毡房,哈萨克语称“科依格孜乌依”,毡房是哈萨克族适用于春夏秋三季牧场的住所。虽然毡房的结构并不太复杂,但要做成一顶毡房,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手工技术。不过现在大部分都是工厂生产的,手工毡房已经很少了。

    毡房也是由到大,由简易到复杂逐步发展完善的。毡房的制作利用了几何学、力学等原理,栅栏围成的下部呈圆柱形,而上半部呈穹形,能够有效防风,精密制毡工艺可阻止雨水滴漏。

    毡房是极适合游牧生活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携带方便,易于搭拆。毡房的栅栏、顶圈、房毡、房杆、草帘和各色系带都是能工巧匠们精心加工制作的,可以说样样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毡房由房毡、围墙、房杆、顶圈、门等部分组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简易毡房,没有木栅栏围墙,外形呈圆锥体;另一种是大毡房,大有4块、6块、八块房墙组成的不同规格。毡房一般以4块房墙为最多,最普遍,只有富裕的家庭才住得起八块、9块或10块房墙的毡房。

    阿迪力江和卢俊义要搭建的就是八块墙的毡房,在经过平整的地面上,将合拢的栅栏拉开,然后拼接组成毡房的围墙,围墙合围拼接好后,就已经有了毡房的雏形,接下来是上顶圈,这可是一个技术活,卢俊义就只有在旁边看的份儿了。

    阿迪力江叫过两个刚好忙完的年轻人帮他,他们将顶圈与撑杆连接,合力将有撑杆支撑的顶圈固定在栅栏围墙上方,然后将剩下的撑杆插入顶圈,用彩带与栅栏捆绑固定。

    {}/  阿迪力江自然不是为了迎接新娘,而是准备迎接游客,顺便给他们开个高价。

    从毡房里各种各样的坐垫以及花毡中,卢俊义就知道阿迪力江指望这间“噢涛”给他挣大钱。

    这间毡房里不但有半圆型毡子、绣花毡、花毯以及山羊皮加工制作的“玛雅乌扎”,还有牛皮或者马驹皮做的“吐拉克”畜皮坐垫。阿迪力江在这间毡房可没少下本儿。

    哈萨克族毡房里的花毡坐垫,对房屋的美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认为谁家心灵手巧的女主人制作的花毡漂亮大方,那么谁家的屋子装饰就最漂亮。

    哈萨克族一直对毡房的装饰很重视,过去甚至有攀比的现象存在,一般富裕的人家力争要把自家的毡房装饰得最好,现在也有,只是从毡房换成了住房。

    这间“噢涛”内的各种陈设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色,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

    比如,烧茶用的三脚架,制作过程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用三根硬木条做脚支架,用铁夹子将其一段固定,中间设置挂钩。

    三脚架竖起后将茶壶挂在中间的挂钩上,茶壶底部生火即可烧茶。还有制作简易灵巧的锅架子,搬迁时也非常适宜放置在骆驼身上搬运。

    不过这个三脚架更多的是装饰。

    大“噢涛”花了卢俊义大半个下午的时间,他没有帮忙搭建剩下的毡房,而是一直和阿迪力江装饰“噢涛”。

    好不容易等“噢涛”装饰完,卢俊义还没有来得及进去享受,在一旁看他们搭建毡房的游客就已经忍不住了,他们都纷纷进入毡房参观。

    一个机灵的伙子,带着娇滴滴的女朋友,没有进入毡房,而是率先找到阿迪力江,表示自己要住一晚“噢涛”。

    阿迪力江见有人要住,想都没想,直接说:“一千二,到明天中午十二点。”

    “好!”那伙子更不犹豫。

    “这钱真好赚!”一旁的卢俊义羡慕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