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n一百零五年月十一日,桃园县,晴,所持金:肆万陆仟玖佰贰拾圆整。
“噢,好啊,根据我初步的研究结果,台湾目前民间流传的神怪传说,根据来源划分主要有三大类。”
说来惭愧,第一类台湾民间神怪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本土神怪,而是一帮从岛外迁来的外来户。
从甲午中国战败开始,台湾岛被日本人窃据了五十多年,而这五十多年正是日本岛内妖怪学获得系统性大发展的时期。
早在一六年,被后世誉为“妖怪博士”的著名哲学家井上圆了牵头成立了“不思议研究会”,并于次年刊行了他的著作妖怪玄谈。
一四年,井上圆了博士最著名的著作妖怪学讲义正式刊行,促使妖怪学研究正式在日本岛内开展了起来。
该书后来被著名学者蔡元培翻译并引入我国,又于一九零五年在国立北京大学设立中国民俗研究这一选修课。
只可惜在当时的中国,该门选修课应者寥寥,开课仅一月就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而停止了。
在妖怪学讲义的译者自序上,蔡先生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因必有果,有象必有体,他人所说妖怪,余虽言其非,然难以自证自明,特设此科,种种奇说兼收并蓄以待后人辨明。”
只可惜蔡先生的远见卓识在后来成了一纸空文,中国国内的妖怪学研究从此停滞不前。
但此时在海对面的日本,著名学者江马在其编著的日本妖怪变化史一九二三年出版一书中,跨时代地将妖怪传说演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并得出古人认为怪异的“幻化妖物”,今人却不以为怪的结论。
后来日本妖怪学又经历了几次飞跃式的发展,形成了涵盖、戏剧、绘画、音乐、雕塑、博物等十几个领域的系统综合性学科。
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台湾本土的神怪传说被打得一败涂地也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在日本神怪传说与台湾本土的民俗故事相结合之后,诞生出一大批似是而非的新妖怪,比如黑熊枯麻、缠在人身上的青面鬼婆、在雨夜出没且只有一只脚的雨伞鬼等等。
(ex){}&/ 对方是真地对你的故事感兴趣,还是出于礼貌才装出一副倾听的样子,多看几眼便一清二楚。
一个故事不合胃口,那就接着换另一个,只要你多讲几个故事,总能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关注点。
如此一来即彰显了你的见闻广博,又顺便找到了开展后续话题的切入点。
吃完相亲饭,大可以借着谈性正浓的势头出门找一家安静的咖啡馆,点上一壶香醇的咖啡。
在沁人心脾的香气中,双方敞开心扉,说一点儿悄悄话,一段令旁人羡慕的缘分便水到渠成了,你说这一点很难做到么?
我觉得触景生情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本事,最起码我一直都这样跟别人寻找共同的话题。
那一回在桃园酒企举办的庆功会上,我正好看见桌子上有一盘红烧吴郭鱼,既然小丫头们对我的民俗研究成果如此感兴趣,那我不妨讲一个说人话的吴郭鱼的诡异传说,你们听不听?
根据一些街头小报的报道,这件事儿发生在n十四年一九九五年,当时有几对夫妇结伴去高雄冈山附近钓鱼休闲。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家钓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有任何收获,直到黄昏时分,一个陈姓男子才钓上来一尾四斤多的吴郭鱼。
眼见终于有了收获,大家都喜出望外,几位主妇立马动手,在溪边把鱼收拾好,又将它裹在锡纸当中盛在烧烤盘里烤熟,随即端上了饭桌。
结果就在众人纷纷下箸尝鲜之时,大家同时听到一个上了年纪的阿婆操着口音很重的台语问到:“鱼肉好吃未?”
起初众人以为是在场的哪个的主妇故意搞鬼逗乐,男人们纷纷互相打趣说这个女子不简单,学阿嬷学得真像。
可仔细一看,大家发现那几个女人全都吓白了脸,一个个拼命地摇头说不是自己,这下几个男的也开始背上流冷汗了。
正在此时,大家又同时听到一声:“鱼肉好吃未?”
这次的声音貌似是从桌子上传出来的,大家低头一看,那尾烤鱼正在微微翕动着鱼嘴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