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伏渊潜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95、吃喝不穷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治平:赵大哥的孩子干的啥工作啊?

    老赵:我女儿就是一般家庭妇女,到东瀛打工三年,这不刚回来嘛!我儿子曾经是给无州钢铁艺术馆搞维修的,还能挣点钱,后来无州划归齐州之后,领导被调走了,我儿子在那里的活儿也不好干了。这几年跟他的一个朋友在安州包了个修路的工程。

    治平:修路?这个就厉害了呀!现在都是承包商垫资先修,修好了政府验收完了才给钱啊!这说明你儿子这些年混了不少钱啊!

    老赵:工程不算多大,就包了5公里。

    治平:哎哟,5公里就不少啊!也得投资几百万吧!

    老赵:还多。得上千万。他和他的朋友平摊的。不仅是材料花钱,人工费也很厉害。现在的工人几乎都是当天就得发工资的,要不人家不肯干。

    治平:厉害啊!你儿子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很有商业头脑啊!

    老赵:嗨,厉害啥?他也就是拿着我给他的那点钱作蹬就是了!我干买卖挣的钱,不都拽到他身上,搞什么创业去了!

    治平:呵呵,敢闯荡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啊!就怕那种坐吃山空,啥也不会干的孩子。

    老赵:唉,一辈子不管两辈子事,随他去吧!

    ……………………

    治平:你现在不在咱这里值班的时候,回到家都干什么?

    老赵:养养花,钓钓鱼,遛遛狗呗!

    治平:遛狗?你也养狗了?我家最近也养了一只泰迪,挺好玩的。

    老赵:我养了四条狗呢!我养狗可不是为了玩,是为了看家护院,看护我种的树呢!

    治平:种树?在地里种的树吗?

    老赵:对啊!我还有10亩地呢!全种树了,比种庄稼好管理。种树就是头几年辛苦,需要浇水打药除草,三年后就不用怎么管理了,树长起来,遮住了太阳,草就长不起来了。

    治平:你种的什么树?

    老赵:现在种的是核桃。以前是种的白杨树,已经卖了两茬了。

    治平:卖树也卖了不少钱吧?

    老赵:唉,白杨树不值钱,十亩地的树,一茬才卖八九万。后来我听人家说,种果树经济效益不错,就开始种核桃树了。

    治平:核桃成熟了的时候,还得雇人打核桃吗?

    老赵:哈哈哈!你可真是个书呆子!连这个都不懂?核桃还用得着打?成熟了自然就会落下来。我只需要拿着袋子捡拾就行啦!

    治平:奥,你养狗就是看树,怕人偷核桃啊?

    老赵:也就是核桃熟了的时候才看看。一年大部分时间用不着看的。核桃不熟的时候不好吃,没人偷。再说,一弄一手青,染上颜色很难褪去,没人去偷不成熟的核桃的。

    ……………………

    治平:我还忘了问赵大哥家在哪里住啊?

    老赵:就在城西小王村。我住的离村民有点远,因为是我买的一个厂子的地皮,在那里盖了个二层小楼。

    治平:哎哟!赵大哥还是住的大别墅呢!

    老赵:嗯,院子不小,有一亩半地。

    治平:什么?一亩半地的院子!1000平方米啊!你这不就是个土豪吗?要是在城里有这么大地皮,不得值好几千万啊!这个地皮你是花多少钱买的?

    老赵:不贵,我当时才花了一万两千元呢!我买得早,这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治平:我的天呐!简直就和白拾的差不多啊!你怎么买到这个地皮的?

    老赵:当时这个厂子的老板不想干了,就问周围的那些厂子,有没有人想买地。没想到周围的那些厂主都很苛刻,才肯出八九千块钱。我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托了一个认识人,跟他商量,一口价,不跟他砍价的,他想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几天后来了消息,说是一万二就卖。我就一口答应了。然后我出钱办了个酒席,找了证明人,就把这块地买下来了。

    治平:这说明老大哥太有眼光啦!你知道地皮会越来越值钱啊!

    ……………………

    老赵:买了这块地之后,我就在上面盖了大房子,上下两层楼,得有五百多平米。以前住小房子,一直盼着住大房子,结果盖了大房子,我儿子还不愿意住,嫌打扫卫生太费事。他结婚之后,非让我又在城里买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说什么觉得小房子更温馨,唉!

    治平:人就是这样,一旦拥有了什么,往往就不觉得这个东西好了。这山望着那山高啊!

    老赵:其实我村里拆迁的时候,也分给我了两套楼房,我都转手卖出去了。早知道儿子不想住大房子,就给他留着了。我女儿村里这几年也拆迁,分了三套楼。

    治平:我的天!你女儿家也这么富啊!

    老赵:我女儿只生了一个孩子。我劝她再生一个,她还不愿意要。我说:

    “这么多房子,将来给谁住啊?”

    可是怎么说她也不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只想自己过轻松日子,不愿意让孩子拖累了。

    治平:是啊!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生育率也没有很明显的提高。我觉得下一步很可能就要全面放开,随便大家生,愿意生多少就生多少了。

    老赵:就算那样,也不一定有多少人愿意生。现在人的生育观念,跟几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治平:是啊,我在上海有个亲戚,家里有的是钱,也有房子,可是小两口就是不肯要孩子,直接丁克家庭了!他父母气得要死,可就是管不了孩子啊!

    老赵:唉,我也想开了。孩子爱咋样就咋样吧,我也管不着女儿家的事了。自己吃好喝好就行了,眨眼一辈子就过去了。

    ……………………

    治平:对了,赵大哥你平时怎么来上班啊?

    老赵:开车啊,门口那辆面包车就是我的。其实我家里也有小轿车,不过总觉得要是开着轿车,来当这个保安,还真是怕别人当奇葩笑话呢!

    治平:呵呵,开面包车来上班,和那个开宝马当保安的,也有相似之处啦!不过,你这才真是想开了。他们那些骑电动车来上班的,要是路远,风吹雨淋日晒的,可不是个滋味。不过,你开车,可就没法喝酒了啊!

    老赵:这个倒不要紧。我跟老张在家属区值班,是这样分工的,每个人值班是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交班。所以我值班的时候,喝点酒也没什么,中间我又不开车出去。

    治平:你一天喝一顿酒吗?

    老赵:呵呵,基本上一天两顿。咱这边又没啥事儿,不像前边学校大门那样得盘查学生,喝点酒无所谓的,不耽搁正事儿。

    治平:一顿大约能喝多少酒?

    老赵:有时候一碗子,喝高兴了就两碗子,有时候再多点也说不定。

    治平:呵呵,和我父亲倒也差不多。我父亲是一天喝三顿酒,早晨起来空着肚子,先喝上一碗子再说。

    老赵:空着肚子喝酒,对身体可不好啊!

    治平:没办法,我父亲就这样,是个几十年的老酒鬼了。他觉得吃了饭再喝酒,酒就没劲了。空着肚子喝酒过瘾。

    老赵:其实我也是啊,这一辈子不知道喝了多少酒,抽了多少烟了。光我喝的酒,抽的烟,钱加起来,也够买一套楼房的了。可是呢,那些不抽烟不喝酒的,有很多人也没买上楼,还不如我过得滋润呢!我这辈子在很多人眼里花天酒地的,浪费了很多钱。可是呢,我常对人说:

    “吃不穷,喝不穷,盘算不到才受穷啊!”

    治平:对对对,这句话很经典。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吃喝不穷,因为有能力来钱就行;可是算计不到的事情太多了,就白搭了。很多人说富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但实际上钱根本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来的。

    ……………………

    ——作者注:

    恰好我刚看了一篇讲述家风家训的文章,讲述人叫张秀荣,也提到了这个“吃喝不穷”的道理,本文转载给书友们看看吧!

    张家的家训:

    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要想出类拔萃,必定背后受罪。

    勤俭持家,与人为善,远离赌博,小心谨慎,不沾别人的光。

    ——张秀荣今年73岁,老家在大东关村。她1961年高中毕业到县医院妇产科、儿科工作。19八5年张秀荣来石庄,在石药集团的门诊工作,50多岁时办理退休手续,2010年前后读老年大学医学班、班。

    爷爷张邦义说“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他提倡省吃俭用,但对受穷的乡亲不吝啬,遇到饥荒年常常“开锅放饭”,施舍他人;父亲张中元一辈子大公无私,更让后辈钦佩,尤其他教育子女“要想出类拔萃,必定背后受罪”,让张秀荣受益终生。如今提及爷爷、父亲留下的家训,张秀荣的心依然温暖无比。

    ……………………

    (一)爷爷说

    “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我的爷爷叫张邦义,大东关村人,他是旧社会师范毕业,教私塾三十多年,后因曾祖母经常有病,爷爷就回家种田照顾老人。

    在我刚记事时,爷爷跟我说:

    “孩子你长大以后,无论跟谁合伙做买卖赚了钱,挣三分钱给人家二分,你要一分,为什么?这样都愿意和你打交道,干在前边,吃在后边,人家会喜欢你。”

    爷爷一心向善:每逢过年,提前一个月准备好笔墨,为全村人、邻村人免费写对联一个月。谁家过“红事”请爷爷当管家,一旦为彩礼、陪嫁有争执,他就出面调解;谁家分家、打架、吵嘴,有难事都找爷爷去办,爷爷给他们讲“以和为贵”,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仇人一堵墙,批评那些死不讲理的人,最后两家都心服口服。

    爷爷勤俭持家,他吃平常饭、穿平常衣,家住城关镇集市中心最热闹处,为方便路人,他建了一个大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爷爷干农活也很在行,种的茄子长得像大海碗,冬瓜像水桶,大白菜心硬得一个人踏上去没事。菜吃不完送亲戚、送朋友、送邻居……

    我记事时,家有十二三口人,吃饭时我离爷爷近,看他吃饭碗上一个小米粒也不丢,吃饭时碗上沾点油,他会用饼子、馒头擦得干干净净,我全学会了。小妹说我是爷爷的好徒弟,到现在六十多年了,都保持这习惯。

    每年秋收,爷爷都把几家贫穷的亲戚叫来,给我家随便帮几天忙,走时就给他们很多粮食、钱、衣服等。

    旧社会经常遇到饥荒年,人们到处流浪,老爷爷和爷爷就就施粥,做一大锅焖饭,熬一大锅菜给饥饿的人吃。

    爷爷说,要远离赌博,赌博不能发家致富,好吃懒做臭一条街没人理,耽误后代成家立业。

    爷爷还说,过日子要打算,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早前,爷爷的好名声在外,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县里的供销社是爷爷帮助成立的,农村信用社也是爷爷帮助成立的。

    ……………………

    (二)父亲说

    “要想出类拔萃,必定背后受罪。”

    父亲张中元,他是一位离休干部。1917年出生,1997年病逝。

    抗战年代,父亲在县一中上学,因为东瀛鬼子来了,学业被迫中断,回到了老家。也是因为有文化,他被鬼子抓走抄写材料,父亲将材料内容记在心中,并将里面的情报送给党的地下工作者。

    父亲为人厚道正直。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银行需要文化人,父亲能写会算,村干部找到父亲,让他到银行工作。父亲每天收回两三麻袋人民币,总能分毫不差地上缴国库。

    父亲不善言语,上班只管干活,所做账目一目了然,别人都说他写写算算好本事。银行同事跟他开玩笑,给他起绰号“石头杵子”。杵子是古时候用来捣米、捣面的工具,意思是说父亲只会干活,没其他心眼。可谁的账目弄不清了或有了疑问找父亲帮忙,他会一一解答。

    上世纪60年代初生活困难,人们吃树皮、野菜、蒲草根,父亲下乡帮村里开荒种地,耕、种、犁、耧、锄、耙样样会,社员们叫好:

    “这个下乡干部干活真泼辣。”

    种的荒地丰收了,社员分得救命粮,村干部和社员商量:

    “下乡干部出了这么大的力,该给他一份救命粮。”

    那时父亲瘦得皮包骨头,但是他说啥也不要救命粮。他说:

    “这是我的工作,应该干的。”

    村干部有点生气,说:

    “没见过你这样的老实人,有点傻。不要不行,当干部也得先要活命,才能干好工作。”

    趁父亲有事不在,村干部把五六十斤玉米放到他的住处,回去又把大队办公室门锁住。父亲想把玉米送回去,没人接,只好把玉米带回家,全部送给爷爷奶奶保命。当时,一分钱一斤的胡萝卜涨到五毛钱一斤。可见玉米的贵重!

    上世纪70年代初,人们生活虽然好转,但依然不得温饱。上级为了鼓励老百姓养猪,规定母猪生了小猪可补助2八0斤猪饲料。猪饲料是山药干和玉米,人也可以吃。有人钻空子,找兽医大开饲料票。有的开到一千多斤,少的也有几百斤。兽医们也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养家糊口。

    粮食局在短期内发现一大仓库饲料卖完了,太不正常,立即停卖,调查后对虚开票的人做了不同处分。全县一百多名兽医,就一人没虚开票,受到表扬,那就是我父亲。

    父亲对工作是兢兢业业,对儿女是男女平等。母亲告诉我,我刚学会爬时,一次自己在炕上睡觉,醒来爬到桌子上,把火柴盒撕开,吃了大半盒火柴棍上的硫磺。父母发现后赶紧给我喂中药解毒(当时没有西药)。

    父亲怕不保险,抱着我到十里地以外找大伯的师傅李先生治疗。因硫磺中毒,我头上、脸上长满了黄水疮,头发全沾在头皮上,耳朵眼儿满是黄水,眼睛粘在一起,简直不像人样了。

    李先生看了直摇头,但看在大伯的面子上,也不好说不治。在当时,把健康的女孩子扔了的也有,甭说病得不成人样了。父亲每天抱我去上药,风雨无阻。三四个月后,我竟奇迹般好了。

    父亲常对我说:要想出类拔萃,必定背后受罪。别人会的,你也会,那不行。别人不会的,你会,这样才行。父亲确实是这样做的。我一生谨记父亲教诲,感念父母之恩。

    ……………………

    (三)讲述人说

    我曾给几十个家庭义务接生。

    我的父亲、两个大伯都会中医,受他们影响我对医学也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县医院,一边学习医学一边工作,六年的时间我对产科、儿科等十分熟悉,光在产科就接生了200多个婴儿。

    我谨记父亲对我的教诲,必须出类拔萃,当然在工作之余我努力学习,确实也遭了不少罪,但这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当我看着一个个婴儿从手中“诞生”,我就感觉十分快乐。

    遗憾的是,我的家庭成分是富农,在那个年代注定影响到我的工作,虽然我很优秀,但我在医院干了六年也没能转正。后来我离开了医院,和我的同伴开了门诊。

    本来我是负责抓药的,但因为医术挺好,我除了抓药,还负责看病,很多人都很信任我。之后我又到村里卫生所上班,从那时开始,我就经常救济一些穷人,即使他们没钱我也给他们看病,给他们开最便宜的药。有的家庭太穷,我一分钱不收,他们都把我当成“爱心天使”。

    之后我嫁到邻村,不再做医生了,而是种地养家。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慕名找到我,有的是让我给看病,有的是让我给接生。虽然不是医生了,但那几年我义务给人接生,有几十家,有几十个婴儿通过我的手来到了人间。

    大家伙儿感谢我报答我,有人给我米面,有人请我吃饭,我都委婉地拒绝了,因为我只是干了我喜欢的事。

    我这辈子挺平淡的,但好在帮助了不少人,所以这心里挺踏实。当然,我能这样,主要是受爷爷、父亲影响,心甘情愿做点力所能及的善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