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伏渊潜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74、表演艺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才:怎样付出,才能逆袭?贫穷的本质是什么?[链接] 深度思考|穷人家庭翻身到底有多难?唯一的方法是……(文章见附录)

    小海:[链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某峰16日介绍,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根据中办、国办相关文件要求,要强化美育、体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王某峰表示,“我们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和美育存在着一些忽视的倾向,这里面原因非常复杂,包括评价体系的影响,但是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可能还在于我们很多人对体育和美育的价值缺乏认识。”

    领导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要发挥的作用高度概括为“四位一体”的目标,即通过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王某峰说,跟体育、教学革命性的观念变革一样,美育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要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知识,教会他们去欣赏和体验美,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同时要教会他们专项的、专门的艺术特长。而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可能是这两个文件在界定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某峰还提到,“昨天媒体报道两个文件的出台后,有很多朋友留言说,‘体育和美育的文件发了很多了,真正落实好像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

    怎么才能够让这项工作真正落地生根,真正见到实效?王某峰认为,这次中办和国办印发体育和美育的文件,在评价体系方面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并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

    小芳:看来艺术班还不能丢了。

    小村:培训机构又多了个理由忽悠家长。

    小才:[文件] 教育部推进体育和美育与升学考试结合。秋季学期中小学全面恢复正常教学,而在线教育仍会是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重要方式。在线教育行业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进程,长期具备广阔空间,建议整体配置。此外,高教板块中“分类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消除,独立学院转设提速,板块基本面较好且估值处于低位,建议积极配置。

    小村:概念股。升值空间不小。

    ……………………

    小才:转发一则消息:[链接] 明确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城镇户籍子女可继承、可登记!

    自然资源部近日明确: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

    根据《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房屋作为其遗产由继承人继承,按照房地一体原则,继承人继承取得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不能被单独继承。《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明确规定,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含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宅基地的,可按相关规定办理确权登记,在不动产登记簿及证书附记栏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

    本次对代表的答复还就:不动产共有登记、全体业主共有的不动产登记、监护人代为申请、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动产登记、依据人民政府的生效决定单方申请不动产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不动产进行预告登记、房屋交易、纳税、登记简易办理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等9个问题作出了详细论述,实务性极强,值得仔细研读。

    ……………………

    治平:你家在村子里还有房子吗?

    小才:嗯,老房子还有。不过是我们兄弟三人共有的。

    治平:也是一笔资产啊!

    ……………………

    小洋:假唱,假演,假吹,这都是什么艺术家啊?!这伙不要脸的家伙是演喜剧的吗?

    (视频:一个拿着葫芦丝演奏的漂亮女演员,在舞台上庄严地吹奏,镜头拉近,可以清楚看到,她竟然把葫芦丝拿反了!她旁边的一个男演员发现了这个问题,想给她纠正,但是女演员却没理解,躲开了男演员伸过来的手,继续装模作样地吹着葫芦丝的尾巴。)

    小才:【视频配文】表演不仅需要“脸皮”,而且还是一门“艺术”。

    小洋:天下之大,奇人异士,层出不穷啊!

    ……………………

    治平:武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武器。,音乐的最高境界不需要乐器。

    小洋:我想了想,可能大家冤枉她了,其实用嘴吸也能搞响,只是对嘴功的要求比较高。

    治平:呵呵,她肯定没日没夜地练嘴!

    小洋:要是从小开始练,数十年如一日,估计能上某国达人秀。

    治平:达人秀不一定。领导的bed差不多。

    小洋:想来可怕……关键是其他那几位没拿反的,到底能吹成什么玩意儿?

    小洋:看她摇头晃脑,装得那么自然,要不是现在手机照相功能高,还真看不出来,看来身怀绝技!

    治平:我t一下你这句话的重点,摇头晃脑。这说明姿势很重要!

    小洋:咱俩别讨论了,越挖越深就不好了。

    治平:哈哈,该懂的早懂了,不懂的无所谓啦!

    ……………………

    ——附录:

    穷人家庭翻身到底有多难?唯一的方法是……

    (作者晶美同学)

    (一)

    两个子代的逆袭vs两个父辈的牺牲

    2009年,时任央视主持人的小崔在东瀛的电影院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好莱坞巨作《阿凡达》正在全球热映,国内iax版一票难求,但是他在东瀛东京所看的那一场,观影人数却寥寥无几。

    小崔留心数了数,加上他,播放厅里一共有3个人。

    是《阿凡达》在东瀛水土不服?

    也不是,《阿凡达》当年在东瀛的总票房是156亿日币,占据当前海外片票房的1。

    那是为什么?

    原来是东瀛观众还来不及看,他们正在隔壁看另外一部由中国人担任主角的纪录片《含泪活着》:

    故事缘起于1989年,时值35岁的丁尚彪,怀揣着跑遍所有亲戚朋友的家,凑够的5万多块钱(相当于他们家当时15年的收入),来到了东瀛。

    他来东瀛只有一个目标,通过留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

    他原本的打算是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东瀛发展下去。

    但是刚下飞机,命运就给了他重重的一击。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里,当地条件和学校政策都不允许他利用学习外的时间打工赚钱。

    但是如果不能挣钱,该怎样还清欠债?家里妻子怎么办?家里孩子怎么办?

    丁尚彪想到了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女儿学习成绩优异,他不想女儿和自己一样,吃教育上的亏。对,要给女儿创造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

    有了新的目标后,丁尚彪开启了自己在东瀛的“黑工生活”, 一天之中他起码要去三个地方打工,大楼清扫、建筑工地、餐厅厨师等等职业他都做过,苦累不算什么,只要能够挣钱。

    1997年秋天,女儿丁晽成功地考取了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这时距离丁尚彪来到东瀛,已经过去了8年。

    同样在这8年里付出的,还有丁尚彪的妻子陈忻星,丈夫寄回来的钱,除了还债外,她分文不动地存起来。

    丁晽这样回忆母亲的生活:自己一个人在家时用酱油拌面条凑合;生病了也不去看医生;不舍得买新衣服,不舍得给自己花钱……

    纪录片最终停留在了2004年,这是与妻女离散15年的丁尚彪踏上回乡的飞机之时,也是丁晽博士毕业,顺利成为一名医生之时。

    谈及自己今天的成就,丁晽把它归因为父母那种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

    ……………………

    无独有偶,2020年8月23日,一则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黑龙江齐齐哈尔克山县,李双、李可心姐弟俩双双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

    为了供姐弟俩读书,患病的父母常年拖着病体干活,孩子的学费、全家的生活费一直靠养牛、卖牛的收入来支撑。

    “一到孩子开学的时候,急需了,就卖了。有时候能赶到在开学前就卖了,有时候赶不上就找亲戚借,借完了,卖了牛再还给人家。”

    对着镜头,父亲李永才眼里闪着泪花。

    这背后有多少辛酸,可能只有穷人家庭出身的孩子才懂。

    有爱心人士听说了这家人的故事,表示愿意资助姐弟二人读大学,并激励姐弟俩,“坚持供你们读书,你们父亲非常伟大”。

    ……………………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说:

    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

    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地主。

    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形之下也为必不可少。

    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

    两百年过去了,但两个家庭的故事似乎都还在印证上面这段话:

    抛开一些机遇性或投机性很大的做法(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做生意、买彩票中奖等),父辈牺牲自己来换取下一代受教育的机会,依然是穷人家庭翻身唯一的可复制的稳定路径。

    ……………………

    (二)

    穷人翻身,到底有多难?

    我们常说,教育,是穷人脱贫的唯一选择;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那教育是如何影响穷人翻身的?或者直接点,教育是如何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父母与子女之间收入的相关性)的呢?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候玉娜在其研究著作《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中说:

    父代与子代的收入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个部分。

    第一阶段主要关于子女的教育获得过程和结果,涉及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第二阶段主要关于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过程和结果,涉及社会机会均等问题。

    教育获得阶段还可以细分成家庭教育投资和学校教育积累两个部分。

    在每个部分或阶段中,教育对代际收入关系影响作用的内在理论机制各不相同,两个阶段和三个部分前后联系、缺一不可,共同解释代际收入的传递过程。

    在教育部分,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有三个因素:经济约束、能力禀赋和阶层信念。

    ……………………

    (1)经济约束

    经济资源总量不同,不同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资量也不同。

    对贫困家庭或者普通家庭来说,由于受到经济限制,如要保障子女的教育投资,父辈往往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比如一方面尽可能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减少其自身消费。

    这就对父辈的利他性程度和教育投资意愿有更高的要求。

    ……………………

    (2)能力禀赋

    能力禀赋的传递通常发生在儿童早期,主要通过遗传及与家长互动实现,受到父母的个人特征及行为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比如父母可以选择花多少时间陪伴孩子,这会通过家庭文化的传递过程,影响子代能力禀赋的大小。

    再如家长可能通过子女质量和数量的权衡,影响能力禀赋在子女中的分配,从而影响子女教育获得。

    在《外国音乐家传》里,亨利?托马斯列出了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等20位世界级音乐家,然后发现其中12位出身于音乐世家或父母具有热爱音乐传统的家庭。

    但是对贫困家庭或者普通家庭中的父母来说,生活本身可能就已经消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和孩子有更高质量的互动。

    ……………………

    (3)阶层信念

    相对于更高的阶层,穷人是缺少教育投资动机的。

    低社会阶层不仅现实财富水平较低,还存在经济上的不安全感,生活的不稳定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种种这些都导致穷人更看重眼前,而降低了在教育上做长期投资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既然未来如何不确定,那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

    有另外一种研究观点说,“即时行乐”才是穷人能活下来,而不至于被生活逼疯的最大原因。

    综上,无论是因为经济约束、能力禀赋还是阶层信念,要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相对于富裕些的家庭,贫困中的父母往往是克服了更多困难的。

    但是对子代来说,接受教育,还只是摸上了教育的大门,因为接下来在“学校教育过程”和“劳动力市场”中,他们也是往往不占任何优势的。

    ……………………

    (三)

    培养下一代,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我们这一代,更多是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当你能打开这篇文章,说明你极大可能已经接受了更高的教育。

    这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已经很幸运地拥有着父辈的支撑。

    而如果你想要进一步培养下一代的话,除了要做好心理准备——“父辈的自我牺牲是必不可少的”外,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加注意:

    ……………………

    (1)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刺激

    在之前的“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示意图”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教育供给”中更重要的是获得“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世界银行在《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

    对 28 个发展中国家母亲育儿方法的一项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的获取与国家发展水平关系不大。

    但在那些经济、医疗、教育水平较低(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衡量)的国家,母亲向孩子提供的认知刺激普遍较低。

    比如缺乏使用儿童导向的语言刺激儿童对世界的理解,这会导致语言能力差,妨碍未来的学习。

    也就是说普通家庭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更要注意: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刺激,来提升其认知能力。

    报告同时给出了进行认知刺激时行之有效的几类方法,比如为孩子读书、讲故事以及一起进行识别物品、数数、画画等。

    ……………………

    (2)在学校教育方面,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2018年,津城开放落户政策,申请落户的人一天达到了30多万,数字惊动了全国。

    津城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我们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2019年津城一本上线率3589,垫底的河南、江西、贵州分别为1254、1197、1190。

    也就说,津城户口的孩子在津城高考,他考上名校的几率是江西人和贵州人的3到4倍。

    同样是2019年,京城的二手房市场成交了一套“神房”:12平米,30万/平米,总价360万,全款。这套房子,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基本上不能住人,据说原本只是一个储物间。

    虽然有不少人是为了投资甚至是投机在炒作学位房,但也有很多的家庭纯粹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含泪购买老破小的学位房。

    在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他们为了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放弃原城市的发展机会跑到外地落户,也甘愿从大别墅搬进老破小,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馈赠子女。

    对于他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苛责的呢?

    ……………………

    (3)在劳动力市场回报过程中,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理想状态下,教育职业服务培养人才的层次、专业结构应该能恰当地满足社会需求,也就是实现供求平衡。

    但事实上,由于社会的复杂多变和难以预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候,你的可迁移能力越强,你的可选择机会自然也会越多。

    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在当下这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中,对每个现在以及未来职场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近期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

    形势越微妙,越需要我们在能力上做以下3点准备:

    一是能够快速学习和快速调整。

    二是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

    三是具备足够的差异性,在一个人工智能逐渐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更要凸显出人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这恰好也和我们提倡的打造个人核心力(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不谋而合。

    ……………………

    (四)

    总结一下。

    穷人翻身很难,但是感谢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教”的土壤,父辈们通过勤劳和节俭为我们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这是千百年来一个家族能够兴起的基础,也是中国在短短四十年内能够大规模脱贫的关键。

    如今,虽然高等教育的边际效益在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逐渐下降,但在竞争中缺乏文凭,就等于丧失了继续竞争的入场券。

    教育可能无法宏大地改变命运,但是终究能够改善境遇。

    而对于当代社会中的每位父母来说,我们并不鼓励盲目地为孩子牺牲,但是在为子女付出和个人价值之间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不可避免地会是每位父母人生中的必修课。

    如果你也在为下一代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努力,不妨试着关注以下三点:

    1、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刺激;

    2、在学校教育方面,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3、在劳动力市场回报过程中,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最后,感谢所有父辈做出的努力,感谢我的父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