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承包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3章 对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才本站地址:

    s:/最快更新!!

    立场在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人做出的事情是对是错,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件事给出的判定大抵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不过总是有意外的,如同李宽出征倭国一般。

    按理说,华国大军攻伐倭国,倭国百姓对攻伐的大军应该是憎恨的,对李宽应该是憎恨的,看待李宽应该是像看待恶魔一般;可经过了半年的时间,三万大军几乎平定了整个九州岛,整个九州岛的百姓看待华国大军却犹如亲人,看待李宽犹如神灵。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宽及时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对九州之民依旧是宽厚的,甚至留下不少的军中士卒教导九州之民如何发家致富。

    其实做这样的事情是挺危险的,毕竟滋长敌国百姓的财富,对本国而言并不是一件事好事,不过李宽带着大军在九州征战半年,熟知了九州岛居民的情况。

    九州岛太穷了,从大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便可平定整个九州,就说明九州根本无法组建大军进行抵抗,这就可以看出来九州根本没有钱财来组建军队,九州穷的只剩下了贫苦的百姓。

    贫穷很容易引发百姓对国家的漠视,这些被倭国所压榨的九州百姓对倭国的归属感并不强烈,就像当年的闽州,闽州当年的百姓对大唐的归属感其实也并不强烈,否则也不会有李宽将闽州百姓带到台湾了。

    而且九州百姓对倭国的归属感比起闽州百姓对大唐的归属感还要低,对于华国大军入侵倭国,他们不在意,反而因为华国士卒教导他们致富而兴奋,因为李宽所提出来的赋税感到兴奋。

    在李宽大军尚未平定九州之前,倭国给九州百姓定下的赋税几乎是李宽所定下的五倍,有此可见李宽给出的赋税标准,对九州的百姓而言代表着什么。

    本就对倭国的归属感不强,再加上李宽给出的有利条件,傻子也该知道如何选择。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并不正确,所谓的刁民只是太过于贫穷而有些势利的百姓罢了,或许说势利都不够准确,他们只是比寻常之地的平头老百姓更加看重家中的财物,因为这是他们一家的口粮,自然难以做到热情款待。

    (ex){}&/  初期两万五千人进发四国岛,所遭遇的抵抗并不严重,三四千人的队伍对抗装备精良的华国大军,根本就没有一点对抗性,被华国大军轻易碾压。

    可是等到贞观十八年开春,在四国岛征战了小半年的华国大军,终于迎来了倭国组建的大军,整整十万大军和上百艘的战船。

    上百艘战船在濑户内海来回巡视,十万大军驻扎在爱媛县新居浜平原之上,光是看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不过这阵势并未让华国大军感到畏惧,反而刺激了华国的士卒们,隐隐让他们感到了兴奋。

    对阵十万大军,他们并非没有经历过,当年在中南半岛对阵十万暹罗国僧兵,不也一样是他们胜利了吗,而且还是一场极大的胜利。

    如今对阵十万的倭国士卒,在他们眼里亦不过尔尔。

    这种想法很危险,李宽却不知道该怎样去转变他们的想法,因为李宽亦和士卒们有同样的想法。

    在李宽眼中,倭国的士卒甚至还比不上暹罗国的僧兵,毕竟寻常之人是没法和一群狂热分子相比的,倭国是比暹罗国发达不假,可真要说有多发达却不尽然。

    倭国向大唐学习才渐渐发展起来的,可那都是在武周朝之后,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倭国与大唐的交流其实算不得多,在大唐也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

    说到底,现如今的倭国还是一去化外之民,在李宽眼中不足为惧,就因为如此,李宽甚至没有派人前去打探过具体的情况。

    两方很有默契的占据着爱媛县新居浜平原的两端,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

    调集粮草,修整营帐,仿佛两支大军根本不是对阵的军队,而是同一国的军队一般,充满着默契,做着同样的事情,隔着十里之地遥望以待,等待着两支大军最终的激烈碰撞。

    当然,李宽也不是一无所知的,对方的领兵之人他还是知晓的,是倭国最大的权臣苏我虾夷的儿子苏我入鹿。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