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雨后楚天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争分夺秒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大康的妻子吕文丽最近在神农区人民医院里连连加班,他要不回到这个家,就只剩下岳父母陪伴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张悦然聊以度日。现在可不好办,江城市“封城”了,一家五口的生活物资还没着落,从今往后每天消耗食材不少去哪里买?下一步生活物资如何保障?。。。

    更有让张大康揪心的事情,既然“封城”了,那么疲情就是命令,自己挂职锻炼的那个黄鹤村社员群众,也需要他去村委会坐镇指挥。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可不能躲在城里享清闲,虽说村干部没有什么别级,但它也是党在农村的一级组织,在关健的时刻,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党员干部,大灾大难面前,党员干部必须挺身而出,站在人群中间就是一面党旗在飘扬。所以,他计划今天把物资采购齐备,明天赶快回村里安排抗疫工作去。

    张大康迅速下楼去超市买东西,老丽红是名为丽红超市的一个社区超市,现在改名为惠民超市。等他进入超市时,发现里面人来人往,很多人着急忙慌地搬方便面、糕点、米面、油盐酱醋等,还有的在搬啤酒、饮料,他已经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仔细查看价格标笺了,感觉上好像没有明显的涨价,重要的是多抢购货物。

    因为很多货架上早已空空如也,剩下的物品也没有任他挑选的余地,而且东西已不多了,再稍微慢一点,就有可能空手而归。惠民超市的老板对张大康说道:“现在还不能确定下一次送货的时间,也可能卖完就没了,超市也就关门歇业了,今天早上生姜从每500克从八元左右涨到了13元多。。。”

    考!曾经的“姜你军”、“蒜你狠”又卷土重来啦?张大康大致算了一下,生姜大约涨价70,这还得了?他马上开始行动起来,诸如南瓜、冬瓜、红薯、大白菜、土豆、花菜、姜、葱、蒜、棒子面等等,超市里有什么就买什么。由于他平时很少买菜,所以对价格不是很敏感,管它呢,再贵也得吃饭呀。末了,他又找到老板索要岳母替他预订的水饺和大米,准备先送回家之后,再去神农区里那个大型购物超市买些物资。

    对于囤积食物,张大康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总是觉得,即使“封城”,党和、全国人民,乃至是世界人民,在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上,是不会短缺江城市民的!事实上,无论是在他的朋友圈,还是在他“囤积”食物的购买现场,也没有看到十分疯狂的行为。或许,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基本认知。

    可是,才刚过了一个小时,他的微信群里朋友圈中就已刷爆,人们在吐槽每公斤八0元的蒜苗和35元一棵的大白菜了。张大康吃惊地看了看上述蒜苗和大白菜卖家与产地,原来是他熟悉的两家江城市上市公司,当然,应该都是子公司。因为张大康以前去这两家生产企业作过技术上指导,所以跟这两家公司都有联系,于是,他分别就此事跟那两家公司的相关人士作了求证和交流。

    相关人士均表示事出有因,不是趁机发“国难财”,网传的蒜苗和大白菜,本身平时价格就非常高,因为这是有机蔬菜。等到了下午的时候,他又注意到两家公司均作了官宣,进行了一番牵强附会的解释,并表示将从货源和价格上回归初心,确保支持江城市人民共度时艰。后来,更有江城市场监管部门出面表示,已经对上述两家公司作了约谈和“严正告诫”。

    居民们忙着抢构物资,而病人们则忧心病情,盼望早日病癒出院,医生却在加班加点追赶时间抢救患者。临晨三点多钟,躺在神农区人民医院隔离点床上的大学生江天秀,仍在床上默默地看书,但她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始终挂念着病床上的妈妈和独自在家的弟弟。封城之前,开出租车的爸爸因感染新冠肺炎已经去世,被传染的妈妈住进了神农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医院也已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江天秀当时便伤心欲绝,感到失望无助,觉得天塌下来了。还好,老天有眼,医治仁心。妈妈在医护人员精心救治下情况正在好转,已脱离危险期了,虽然还有一些炎症,但核酸检测呈阴性,这给了她无限宽慰和学习生活的勇气。

    母女俩住在同一座医院,却不能见面,江天秀只能给妈妈和弟弟发短信,盼望妈妈早点康复,希望自己也能早一天回家,照顾读大一的弟弟寒假生活。为此,每天她都逼自己吃东西,为的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即便如此,她还是瘦了十多斤,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每晚的睡眠也不是很好。

    隔离病房里过道里,护士袁珊珊推着小车,准备去给像江天秀这样的隔离患者送饭送药,远远走来一个人,个子高大,身材魁梧,同样穿着防护服,但看不清脸庞,她知道这是自己的战友,却总感觉到有点莫名的熟悉。便忍不住问道:“请问,你是新盛吗?”

    那人愣了一下,狐疑地反问道:“你难道是珊珊?”

    “对呀!哈哈,瞧咱们这身装备扮的,连自己的老公老婆都认不出了!”袁珊珊兴奋地调侃道。原来,眼前这人果然是自己的丈夫鄂新盛。两人像久违的老友那样欣喜若狂,虽然同在一个医院,但却有整整五天没有见面了。刚才是经过熟悉的气质跟眼神的确认,才知是自己心爱的人。

    “我想看看你的脸,现在好点了吗?”鄂新盛关心地问。

    “前几天敷了药,应该好了吧?”袁珊珊不是很肯定地答道。可是当她取下护目镜和脸上的口罩时,鄂新盛突然难过地哽咽着哭泣了。

    “为什么哭啊?见到我的庐山真面目,你应该高兴啊!”袁珊珊毫不知情地逗笑道。

    “自己看看你那张脸,都被折磨成什么样子了?”丈夫悲戚地嘟咙道。

    “啊?我的脸怎么啦?”袁珊珊这才意思到问题的严重性,她心急火燎地打开手机照像功能,乍看之下,大吃一惊,吓得面如土色:像换了一张丑八怪的脸,因为汗水沤得过久,她的皮肤已经红肿,在不知不觉中溃烂了,而且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

    袁珊珊原本一个漂亮的女子,因为每天超长时间戴着口罩、护目镜,引起面皮过敏而溃烂。她从没见过自己这么丑的样子,从前如花似玉,如今惨不忍睹。一时间接受不了这种可怕的事实,又惊又悲,泪如雨下。其实医院里何止袁珊珊一个人“变脸”,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是如此。

    人们说,她们是白衣天使,可现在天使们满脸勒痕,脸色黯淡。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的深深印痕,令人看着心疼,肅然起敬,这是白衣天使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最好见证。一

    张张“令人泪目”的脸,令无数网友感同身受,大家称那是华夏医护人员最美的容颜。

    危险,是她们的日常,苦累,她们也必须承受,毁容,甚至也是职业风险之一。但疫情尚未结束,战斗还在继续,没人能离开岗位,也没人会离开岗位。她们的手上,也全是深入皮肉的勒痕,手掌与手指头全被汗水腌得皱了皮。没有人说苦,为救患者于苦难,她们牺牲了天使般的脸。

    见丈夫悲戚忧伤,袁珊珊擦了擦自己的泪水,强忍着心中的痛苦,脸上堆起了笑容,反倒安慰起鄂新盛来:“好啦好啦,男儿有泪不轻弹,尤其是面对人类公敌的‘新冠病毒’,别让它看我们笑话,打起精神,振作起来,想办法早一点战胜它。哈哈。。。”

    “都这样了,你还有心情笑得出来,天天口罩加护头盔罩着,过敏症状一时半会儿好不了,将来会不会留下疤痕?”鄂新盛关切地问。

    “应该不会吧?如果真留下疤痕,那我就进摄制组扮演女妖怪去,省得化妆啦!”袁珊珊故意调皮地说道,她不想让丈夫时时刻刻为她担心而牵肠挂肚。

    “你就这样疯吧,疯到总有一天得去韩国整容才能恢复容颜,你还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哇?!”

    “呃,谢谢你的提醒,我早有此意,不过,你得负责挣钱养家,不然我如何才能貌美如花?嘿嘿。。。老公,我这几天老是好想你。。。”袁珊珊含情脉脉地望着丈夫。

    “我也想你,好想。。好想抱抱你。”

    “怎么抱?穿着这么臃肿的防护服,抱得过来么?要不,等待会儿下班找个地方抱一抱?”袁珊珊安慰道。

    “我等不及了!先来一下。”说完,鄂新盛激动地张开双手,费尽力气环抱了妻子一下,这一切没超过十秒的时间,马上就放下了。两口子早已经志同道合,不需要什么言语,一个拥抱足已。在这共同战斗的防疫一线,爱情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

    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李商隐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司马相如说:“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而医护人员的答案或许是:“与子战友,并肩战斗。”

    鄂新盛紧张地看了看走廊周围,还好,没有别人看见他们的拥抱。袁珊珊马上给丈夫检查了一下防护装备之后,两口子重新戴好口罩与护目镜,四目对望了约摸一秒钟,看着丈夫进了手术室之后,袁珊珊便转身便推着小车离开,各自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临晨四点,神农医院里灯火通明,一辆辆120车呼啸着紧急奔往医院,一个个等在门口的医生、护士忙忙碌碌,跑来跑去。急诊室里,鄂新盛正在为新晋的患者检查身体,一群护士推着那名患者去放射科照。而在眼科手术室里,吕文丽大夫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正在给一名患者做眼科手术,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医院外面一群自愿者早已忙碌得筋疲力竭,由江晓天、蔡甸渠、汪新洲、李青山、朱汉阳、黄皮东等十数人组成的“神农区紧急救援队”仍在苦苦待命。一有接送任务,他们随时必须出征,因为他们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好比亲人。这些自愿者全是“业余选手”,他们当中有的是程序员,有的是营养师,有的是驾校教练,有的是创业者,大家都是通过微信群组成自愿队,义务接送缺乏交通工具去医院的疑似病患者。一天下来,他们差不多就运送了四十多位患者到达医院接受检测、治疗。

    临晨五点,鄂新盛和袁珊珊与其他上通宵班的医护人员,揉着惺忪的困眼,拖着疲惫的脚步,纷纷走出医院,身后医院大楼依旧灯火通明,来接早班的医护人员络驿不绝,匆匆忙忙地投入到了紧张繁忙的交接班和救治工作之中。

    鄂新盛和袁珊珊手拉着手奔向停车场,这里的车辆非常多,几乎全都停满了医护人员们的私车,根本就没有几个空位。一条人行道路上,在两排绿绿的树丛中间,也停了很多车辆,赶来上早班的人们正在把车停在这里。

    两口子看见自己的车旁边又挤了一辆车去,便急急忙忙上前去招呼,那人知趣地挪走了。两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嘻嘻地钻入自家的那辆轿车里,鄂新盛躺在放倒的前排副驾驶座位上,袁珊珊则在后排半卧着。为节省时间,也同时为了不感染家里人,从1月16日开始,只要有一同下班的时候,两人就没有回过家,一直住在车里。

    鄂新盛和袁珊珊与吕文丽以及院里的其他几位医生,还有他们的院长梅超风,因为“散布谣言”之事,半月前被神农区相关部门“训诫”过,但鄂新盛和袁珊珊两口子生性乐观豁达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对训诫一事嗤之以鼻,只当耳旁风。

    车窗装有镀镆玻璃,小轿车便成了两口子的私密空间,鄂新盛在老婆面前很放肆,经常在车里开玩笑,逗老婆开心:

    “我说,亲爱的,疫情来了也不全是坏事,以前常常是我加班,你下班回家休息,或者是我休息你加班,两口子总失之交臂,除了在单位上班时间相见外,平时在家中碰面的机会甚至比过节还少,就甭说两口子同床共枕巫山雨了。这回倒好,咱们的轿车成变成了房车,车里变成了洞房,居然闹起了时髦的‘车震’。。。”

    “嗨,你丫居然还乐得起来,最近工作量增大了不少,多数时间没法儿回家,除非临时有事耽搁,基本上就在车上过夜,这算不算黄栋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啊?”

    “这怎么是苦中作乐呢?这相当于我俩一边工作挣钱,还一边在车里度蜜月,虽说工作有些危险和辛苦,但咱们过得不是很充实么?医院领导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医护人员从没有因疫情而变得忧郁不振,相反,大家更加精神热情饱满。

    你就说那个退休干部老大姐武大英吧,年过六十了还依然战斗在抗疫一线,老太太退休前曾是医院党支部书记,自防疫工作开始以来,她放弃与家人的团聚,主动要求为医院一线医护人员供给可口的饭菜,成为疫情防控一线后勤保障的‘义务炊事员’,她图啥呀?还不是为了让咱们吃好喝好,保证体力好工作嘛。”

    “呃,你这么一说,还真让我对她刮目相看,这个老太太确实可以,不但一日三餐让我们吃好喝好,医院食堂里总是回荡着她的声声关切。每天一见到我们年轻医护人员来打饭,总是和蔼可亲地问道:‘今天的饭菜怎么样?要多吃点,不够了一定给我说,来来来,再来一碗,我给你盛。。。’,多像家中父母长辈的关心呀!”袁珊珊也是融景生情,有感而发。

    “对呀,这老太太待人们吃完饭过后,还忙不迭地叮嘱加牢叨:‘吃完饭也要洗手,出门时别忘了把口罩带上。。。’表面上显得多余,实际上就是亲切的关怀,简直就像温暖一线工作人员的一缕缕阳光。不仅如此,她见到吕文丽大夫她些中年医护人员,又主动关心其家里的情况,询问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提供帮助?你说这老太太是不是热情过了度?”

    “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身边有个像我家中老妈妈那样时常叮嘱就挺好,省得自己操很多的心,别看这退休老太年纪不小,可人家的觉悟可不低,我就曾经听到过她对身边的人说:‘很多同志都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也是一名老党员,就该有所行动,民以食为天,保障好一线医护人员的生活是对他们安心工作的有力支持,也是我力所能及完全可以做的事情。。。瞧瞧,人家是什么境界?这种人真心让我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感召我们,让我们心悦诚服,奋勇向前!”袁珊珊最后激动地说道。

    “怎么?开始兴奋啦?还想不想睡觉?”鄂新盛调侃地问。

    “谁说的?我现在就睡去!”妻子袁珊珊打了一哈欠答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