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仁的叔叔入监坐牢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那个巴掌大的地方,在加上一些好事之人的推波助澜,描绘加工,也很难不被传播开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抵说的就是这吧。如果留意,你就会发现社会上,甚至身边总是不乏一类人。特别擅长于捕捉有关别人的故事、信息,甚至隐私。如果是狗仔队,专门挖明星、名人的隐私进行八卦,炒作也就算了,毕竟人家专业就是这个,甚至还可能通过贼喊捉贼,吸引公众的目光,起到扩大影响、增加流量的效应。而郝仁遇到的那些人,纯粹就是小井市民,甚至就是同村邻居,村民,用他们的地方话说是那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最可耻的是,有的人见面还是热情澎湃的打招呼,嘘寒问暖的那种。转眼间,背后已经跟别人把你及家人,家族都给你讲述加描绘,再借助虚构创作一番,传播开来。甚至,整个地方,各个村落,但凡发生的事情他、她都有独家相关内情,小道消息,活生生整整一个“包打听”“小灵通”。一旦发生什么事,他们的嗅觉异常灵敏,在别人还在莫名惊诧时,他们早已获得剧情,并很快会把它传播的沸沸扬扬的。当然,社会上更不缺乏某些好事者,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总想问个一清二楚,显示自己的浓厚的好奇心,然后把它当做吹牛的谈资。总之,二者一唱一和,天生的组合。
郝仁的家人从家门出来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些人在附近指指点点,或者谈论得眉飞色舞,甚至带有手舞足蹈的动作表情。当然,也会有些人,看到他们路过,赶紧停下议论,表情尴尬的讪笑一下。大人还好,小孩子的遭遇却没那么省事了。在学校,郝仁总会看到有人在他背后的指指点点,那些对老师平时宠爱郝仁嫉妒或和他有矛盾的冤家对手,遇到他时,总会故意问一句“郝仁,你叔怎么进小黑屋拉?!”,然后哄笑一番。如果说,小孩子们的率真可以理解。某些成人的村民就是故意为之了。郝仁依然记得,有天中午放学后,他自己特地留了下来,趁热打铁,在学校写完作业才回家。从学校走出来时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刚入村,就看到村口的两棵老槐树下,有几家人蹲在树下,剥着蒜头吃面条。见郝仁走近,那个驼背的细高杆就叫道:“郝仁哪,你叔叔进去半年了,在里面都吃啥饭哪?能吃上咱们的凉面条不?”“哈哈哈。。。”,众人也跟着哄笑起来。郝仁要紧嘴唇,一声没吭,快速地从他们中间传过去。
“哼!这下终于轮到他们老郝家倒霉了。你看他爷爷,他爸以前那个得意劲儿!”,后面传来另一个人的声音。郝仁的小拳头攥的紧紧的,恨不得把他们的嘴给撕开,撕烂。
“嘴长在人家身上,人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我们自己心里敞亮就行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郝仁的母亲告诉他们几个孩子。
“你们看我,谁爱说什么说什么,我就当没听见,他们也没怎么着妈妈,对吧?”他母亲又说道。
也是,郝仁发现,自从听从母亲的安排,对那些人当做不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时候。反而是那些人发现自己的话没起到预期的作用效果时,不适应了。也许是旁观别人发窘、出丑,甚至恼羞成怒的期望落空了,那种歇斯底里的痛苦没出现,他们的快感,兴奋就没有了。于是,一年之后,整个村落仿佛又恢复了平静,似乎回归了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