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97八年2月6日,农历年的除夕。
吃过了午饭,李为民便和父亲李有田还有小叔李有栋三人骑着两辆2八式凤凰牌自行车出门了。
那时候家里有辆自行车比后来家里有辆私家车还要让人稀罕。更何况,李家还有两辆。
于是李有田带着李为民,李有栋带着一大包工厂里发的年货;三人两车一路按着车铃,在全村人羡慕的眼光中穿过人群出了村口,往县城奔去。
三人这是要到县城的大伯家去吃年夜饭。
李为民的母亲在他八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接着爷爷奶奶也在前两年陆续走了。
李有田一直也没有再娶,而李有栋还没有成家。可怜这个家就三光棍连个女人都没有。
平时,李有栋在工厂吃食堂。李有田父子则在大队食堂吃,还不要钱,因为全村人都在这吃,那时候叫“大锅饭”。
可这过年不行,ah人最注重年夜饭了。哪怕再苦再穷,年夜饭也要精心准备。所以三人每年都是在大伯家吃年夜饭。
三人一路不停,到了县城。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水泥路,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小路,一路上给李为民颠的不轻。
到了县郊才好点,变成了碎石铺成的大路。进了县城才有一条柏油大马路。
顺着大马路走到头,就是县革委会大院。李有贵一家就住在大院后面的家属宿舍,独门独院的一个小宅子。
进了门,李有贵拉着李有田和李有栋述起家常。无非是生产队上和工厂里的杂事。
李有贵妻子也就是李为民的大妈陈招娣在厨房里忙活晚上的年夜饭。
李为民来到厨房门口,打了声招呼:“大妈!”
陈招娣回头一看,见是李为民很高兴的说:“为民来了呀!自己倒水喝,桌子上还有糖,自己拿。大妈这里忙,就不招待你了。”
李为民笑着回道:“大妈!您忙您的。跟自己亲侄子您还客气啥呀!”
“哟,几年没见,变得这么会说话了。不过也是,马上就是要上大学的人了。”一个声音从灶台后面传出来。
李为民伸头一瞧,乐了:“姐!你怎么回来了?”
说话的是李有贵的女儿也就是李为民的堂姐李为华。
李为华比李为民大三岁,她还有一个小一岁的弟弟也就是李为民的堂哥叫李为夏。三名字加一起就是为民为华夏,还有李有栋连老婆都没有,孩子名字都起好了,叫李为国;那时候都起这样的名字。
李为夏高中一毕业,李有贵就找关系安排他参军当兵去了。
李为华就没这好命了,虽然她爸贵为县革委会副主任,但也只能老老实实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了下放知青插队去了。
李为民和她姐弟俩三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再加上几年没见,突然见到很是高兴。
这丫头从小就性格泼辣,牙尖嘴利,小时候李为民可没少受她欺负。李为民以前心里一直都还有点含糊她。
不过现在不同了,重生后的李为民哪里还会在乎这个黄毛丫头。
李为华此时正坐在灶口添火,见到李为民后又添了几把柴;站起身,双手在腰间围裙上擦了擦,便拉着李为民进里屋说话。
李为民一问才知道,今年政策有所松动,李为华办了手续从知青点返城准备参加今年的高考。
李为华开口问道:“小民,听我大说你这次考的不错!?”
李为民回答说:“嗯,还行吧。因为是第一次,所以题目比较容易。”
李为华叹了口气,悠悠的说道:“小民你就好命了。去年我大说我底子薄不让我参加。可今年七月就开考,就半年不到的时间,我真没把握。毕竟丢下书本这么多年了,再拣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李为民鼓励李为华说:“姐,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肯努力,你一定行的。”
李为华习惯性地举起右手握拳道:“对!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李为民:“……”
陈招娣在厨房喊道:“死丫头!呸呸呸,今天不能说那个字。臭丫头!干什么呢!?没火了!还不快来!”
李为华大声答道:“噢!就来!”转身跟李为民说:“你自己坐会,我先去厨房帮忙了。”
李为民想了想,又叫住了李为华说:“对了!姐!”
李为华停住身问:“怎么了?”
李为民认真地看着李为华说:“姐,我去上学前的这些天,我会常过来帮你辅导辅导。”
李为华一听,脸上绽开美丽的笑容:“好!你真是我的好弟弟,姐没白疼你。”一扭身,出了门进了厨房。
李为民不由心里吐槽:“说的真好听,啥时候疼我了,每次都是弄疼我。”
晚上,六口人围着桌子热热闹闹吃了顿团圆饭。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春晚,电视机都少见。反正李有贵家没有。
吃完饭,大人们便在一起说话。李为民头有点晕,重生后这还是第一次喝酒。
大伯李有贵今天非常高兴,一是预祝侄子金榜题名,二来女儿今年回来陪他过年。于是拿出了一瓶珍藏多年的杜康酒。
李为民也很高兴,重生后看到这么多久违的亲人不禁频频举杯,喝的有点多。
这里的人不喜欢喝茅台之类的酱香型白酒,只喜欢喝浓香型白酒。那时候最好的就是杜康酒了,魏武帝曹操曾有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过后来就没落了,这是后话。
此时李为民手里紧紧压住三个红纸包,这是桌上三个长辈给的压岁钱。每个纸包里都有一张五元纸币,这在当时已经很多了。
李为华的红包里才一元钱,她偷偷看过李为民的红包后气的直翻白眼。
没办法,谁让李为民马上就要成为大学生了,在当时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啊!
李为民没一会就晕晕沉沉地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三人吃过早饭就匆匆骑车赶回了村。
接下来,李为民平平淡淡地度过了这个春节。
是的,平平淡淡。没有什么锣鼓喧天,也没有什么舞龙舞狮,因为那时管这些叫四旧,是不允许的;顶多放点鞭炮,还因为穷而舍不得多放。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
期间李为民还让小叔李有栋从aq市里千方百计弄到一套书。
这套书就是后来被称之为七十年代高考的无上密籍,堪称“九阴真经”的sh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
ah省77和7八届高考的题目全部是出自此套书。该套书共十册,每套两元。
这在当时太贵了,相当于小叔半个月工资了。还是李为民自己也掏了十元钱,小叔才咬牙买下来的。
好吧,李为民现在的全部财产就剩五块钱了。
那时候在生产队干活只给你算工分,然后凭工分换口粮。口粮还不交给个人,全都在大队食堂。所以大家干多干少都一个样,不过每天干的活也就填饱肚子。至于钱,那是没有的。
所以李为民干了半年会计愣是一分钱都没有。
李为民直接把这套书交给李为华,又没多说什么,只要求她一定要好好看。
其实也是多此一举,李为华除了以前的课本就这么一套复习资料,肯定会好好看的。
二月底的一天,李为民在大伯家帮堂姐复习功课。
李为民看着堂姐认真的样子,想起了当年李为华并没考上大学后来就匆匆嫁人了。这次应该不会有问题了,也不枉我重生回来一回。
李为尼正欣慰的想着。突然,从外面涌进一群人。每个人都喜形于色,院子里顿时人声鼎沸起来。
李为民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为首的正是大伯李有贵。
李有贵激动的满脸通红,一步走到李为民面前,用力的拍着李为民的肩膀,大笑着说:
“好小子!有出息!给我们老李家争光了!”
李为民直叫唤:“哎哟喂,大伯您轻点,痛!”
李为华忙在一边问:“大大!这是怎么了?”
李有贵还没来得及开口,旁边的人就开始七嘴八舌了。
“考上了!你家为民考上大学了!”
“是北大!国内最好的北大!”
“听说,为民还是ah省文科状元呢!”
“乖乖!这可是文曲星下凡呀!”
“不许宣传封建迷信!不过,李主任祝贺您啊!”
“李主任真是有福哇,这才出一个状元,马上就轮到小华了。”
“考上了!?”李为民虽然早就料到一定能考上大学但此时也不由心情激动起来。
李有贵此时高兴的合不上嘴,笑着说:“是的!入学通知书都已经寄到革委会了,给!”
李为民双手颤抖着接过薄薄的一张纸,只见上面写着:bj大学学生入学通知书。
中间是正文:ah省hl县革委会转李为民同志,经学校录取,ah省高校招生委员会批准进入我校文系专业普通班学习。请于197八年3月5日至3日6日,凭本通知报到。
最下面是落款:bj大学革命委员会,197八年2日25日。
李为华站在李为民身后也看了个清楚,对着李为民激动的说:“小民,你太厉害了!我一定要向你学习!考上大学!”
李为民紧紧的捏着通知书,心潮澎湃。在这个时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冇考上大学才是农村子弟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困境的唯一出路。
直到九十年代,社会上对高考还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说。
李为民当年只是考上省内一所普通高校。就已经跑到了同时代大多数人的前面。更何况这次是国内排名第一的北大。
李为民知道自己已经走出重生之路最坚实的第一步,从此投身到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去。
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正所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