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写在考古中的爱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东归的原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淑宁本想问出杨硕与这图腾的渊源,现在见他不想说,也没有再多问,而是拿出一张照片。

    “你看。”

    “这是?“杨硕看到照片是在墓中所拍,上面有个青铜人,半米多高,在铜人背后可以清晰看到同样的图腾。“这照片是在哪拍的?”他问淑宁。

    “在哈萨克一处古老神庙的地宫里。”淑宁回答。

    “是你拍的?”杨硕接着问道。

    “不是。”淑宁摇摇头。“是我的未婚夫拍的。”郑淑宁说这话时,表情露出悲伤。杨硕没好意思再问下去,只是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她。这眼神表达的意思是你说我期待着听,但如果你不想说,我也理解,不愿意勉强。

    “我们在国外一起读的大学,我学,他学考古。现在我好多考古探险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他。我未婚夫叫程远博,他的人就和名字一样,学识渊博,喜欢追寻远方的梦。远博酷爱探险。我俩谈恋爱第二年,我就陪着他上山下洞的寻找古代遗迹。记得当年,在法国一个小博物馆展出一副画像,是土尔扈特东归首领渥巴锡的画像。土尔扈特本是蒙古国的一个部落,生活在现在新疆准葛尔地区,后来因为卫拉特内部战争,受不了准葛尔部的欺凌开始带着族人和牛羊西迁,最终到达伏尔加河下游,也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地域定居。当时俄罗斯人并不强大,因此最初几十年他们和平相处。土尔扈特人有蒙古血统,善战,同时善于养马,他们的汗血宝马对有着强大野心的俄罗斯人达到他们称霸梦很有帮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土尔扈特为他们提供马匹,俄罗斯人提供他们生活所需的物资。可后来,随着俄罗斯日渐强大,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战争欲望越发浓郁的俄罗斯开始向土尔扈特征兵。一年几万人的死伤对于一个小部落而言是至命的。到17世纪未,当时的土尔扈特首领阿玉奇汗发动起义,从那时起,土尔扈特就在不停的反抗沙皇俄国对伏尔加流域的统治。等到了十八世纪初,阿玉奇的曾孙渥巴锡,也就是刚才我说到展出画像上的那个人,带着土尔扈特部落东归。最终付出具大代价,回到祖国的新疆。”

    “东归英雄的故事我听过。”杨硕不明白淑宁此时讲这段历史的意义,点头意识她接着说下去。

    “这个故事初次听到很有正能量,但如果细想,这本身是矛盾的。”

    “矛盾?”

    “对,这里面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说,渥巴锡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大代价东归。”

    “你说下去。”杨硕听的兴起。

    “首先,土尔扈特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一百年之久,当时东归的人,包括渥巴锡本人,都是在外国出生的。如果说老人故土难离,想回到祖国那还说得过去,可渥巴锡是在俄罗斯出生的,对他来讲中国就是个符号,没生活过,自己就没有感情,那些星星点点的印象也都来自老辈人的讲解。对于这些人,要说他们对祖国有多么浓厚的感情,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有道理。”杨硕微微点头。

    “还有个原因,当初他们老辈人离开,是不得以离开。说白了就是打不过准葛尔部落,被打跑了,才到伏尔加流域生活。如果对祖国还有记忆,多半该是负能量的。至少会觉得祖国不友好。而他们跟俄罗斯人的战争是新近几年才开始,跟祖国这边的是旧恨,那边最多算是新仇。”

    “也对。”杨硕觉得淑宁分析的有道理,想了想后补充道,“当时,土尔扈特东归的时候已经是咱们国家清朝。乾隆铲平了准葛尔,没有旧仇家,土尔扈特想回来还是可以理解的。”

    “你说的也对。”淑宁认同杨硕的分析。“但是,我研究过史料,这次东归清事先是并不知情。土尔扈特十月份东归,清是在转年三月份,才从和俄国的正式交往公函中知道这件事,也就是说,是俄罗斯通知清,土尔扈特人在我们这跑了,有可能去你们那,如果去了,你们要给遣送回来。在这之前,东归一事,乾隆皇帝是不知情的。这就不附合逻辑了。你想呀,他们想回到中国,事必要先派使者来和乾隆商量一下,可我查遍史料,只是提到土尔扈特有派使臣到大清进贡的记载,并没有提到商量东归事宜。如果说当时沙俄封锁的严,使臣派不出来,那进贡的使者都能来到中国,为什么不能再派人跟清沟通。”

    “这是说不通。”杨硕点点头。“渥巴锡带领部落东归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想事情不周全也有可能。”

    “这个解释太迁强。”淑宁摇摇头。“一个国家迁移,决不是一天两天能决定的。你想呀,现在像我们女孩子,跟男朋友吵个架想去姐们家留宿还得先打个电话问问姐们在没在家,更何况是一个国家了,渥巴锡故然年轻,但土尔扈特还得有其他大臣,东归这种大事,就算渥巴锡是首领,也不可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大家都通过的一个决议,不会有这么大的漏洞。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想跟清沟通。”

    “这解释也说得通。但原因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跟清沟通,怕清朝因为俄罗斯的关系不接纳他们,如果不接纳他们到达后一样得将他们遣送回去,这对结果没有帮助。那就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你说的没错。”两人在月光下越聊越投机,索性坐在路旁。看到淑宁冷了,杨硕将自己外套搭在她腿上。

    “告诉了清,大家心理都有准备,而且以清朝当时的强盛,很有可能在外交帮他们争取些利益,让俄不至于那么围追堵截,也还有可能派军队在边境接应他们一下,那为什么他们不和清联系?”淑宁顺着两人的思路往下分析。

    “他们知道准葛尔被乾隆铲平了,自己的对手没有了,土尔扈特可以重新回到新疆建立自己的王朝。他们不想归顺大清,想自己独立。”杨硕又说出一个猜想。

    “这个原因我也想到过,但再一想,清朝费了好大力气才将准葛尔消灭,当初打仗打的很惨烈。清朝也付出很大代价。乾隆是英明的皇帝,他不可能充许这新疆大草原上打死了虎又来了狼,哪怕这只狼现在还是羊,土尔扈特人应该清楚,他们回到祖国最多就是大清子民,会让他们好好过日子,但决不会充许他们再独立称国。如果想独立,清不会放过他们,准葛尔的下场就会是他们的下场,同样是打仗,与其到祖国来打,还不如就地跟俄罗斯打呢,没必要长途跋涉的回来,况且扶老协幼带着牛羊数万人的迁移,路上困难重重,到达新疆后,自己部落还有多大战斗力,都很难保证。这种情况,在和清为敌。这种想法,我相信渥巴锡不会有。”

    “是的。能当一族首领不会如此的笨。”

    “据史料记载,土尔扈特人东归后,受到清重视,渥巴锡带着众部落贵族在北京见乾隆皇帝后,在承德他们一起议事议很多天,之后,渥巴锡本人也多次往返北京与乾隆议事。那么他们议的是什么?”说到这淑宁停顿了一下。

    “接着说下去。”杨硕不想打断她的思路。

    “在欧洲出生的渥巴锡应该连中国话都说不好,乾隆接纳他们,给他们封赏,表明祖国爱他们,做做样子也可以理解,但这最多就是朝堂上的一张圣纸,宣读完了就完事了,可你看他们谈来谈去的样子,倒更像是讨价还价。远博是学考古的,对土尔扈特文化很有研究,通过这种种矛盾,他曾有个大胆的假设,认为东归为了回到祖国只是土尔扈特统治者对百姓的一种交待,是一种政治说词,而真正目的,只有统治集团内部少数人知道,他们为了回到新疆,一定是新疆有什么东西吸引他们,而这东西能量具大,大到可以让他们冒着灭族的风险来赌这一把。”说到这里,淑宁看了眼身边的杨硕,他认真在听自己讲述。淑宁接着说道“但是在东归路途上,代价太大了,近二十万人的部落仅剩下四五万人。而到达新疆后,迎接他们的就是大清军队。渥巴锡等人知道无力反击,又不可能再回到俄国。于是退而求其次,将秘密与乾隆皇帝分享,就有了长时间的讨价还价,最后应该谈的不错,清对土尔扈特人很好,分封牧场土地,也算是安居乐业,能得善终了。”

    “新疆有东西吸引他们。”杨硕边点头边复述。“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生活近百年,这期间很少有人回到中国。那这东西一定是在他们西迁之前就存在,这个秘密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