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汉万界远征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八章 千年大计太多导致了国库空虚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汉帝国死里逃生,从十月份开始,整个洛阳进入了紧张的制度设计阶段。

    王允提出,治国有两点不可崩,其一是财政分权,其二是官员晋升。

    王澜觉得他说的很对,前者“管钱”,后者“管人”,这涉及到了大汉治理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此前大汉的核心问题是,由于这两个问题没有协调的办法,造成了朝廷的目标和地方政府的行动间信息并不对称。

    简单说就是表情包,“我怎么就管不住这手呢jpg”

    好在这两个方面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十月下旬,在“钱”的方面,沮授制定了由专人记录详细的历史数据,从而决定未来钱粮物资支出的数量和结构以进行有计划收支,简单说就是详细的仓储制度。

    同时,人员方面,诸葛玄设立了激励体制,以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为评价标准,说白了,这就是另外一种卖官鬻爵。

    皇帝将各个州郡县乡进行估值,然后让科举、举孝廉乃至方式产生的官员去治理。

    每隔一段时间当地的治理水平都会被记录在册并被皇帝用于排位评价。

    评价等级高者晋升,低者罢免。

    这样一来,王澜就成了大汉最大的地主,郡守就成了二道贩子,县令就成了三道贩子,乡长就是四道贩子。

    二道贩子为了交差就会竞争同时筛选三道贩子,以下同理,每一个处于中间层的官员,为了满足上层的效益,都会对下层进行生产力筛选。

    这样就能促进制度技术的进步革新。

    这两条问题是王澜提出的,经过他否决再否决之后,最后沮授和诸葛玄终于提出了这两套玄幻现实主义的制度方案。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人在此道路上共同努力,既为汉室之幸,亦为百姓之幸。

    经过半年的磕磕绊绊,科举制度终于在十月推出了,但与历史上的科举大不一样。

    制定这套制度的参与者有董卓、刘备、卢植、朱儁、沮皓以及金日碑等数百人,他们来自大江南北三教九流,甚至还有外国人。

    这项官员选拔制度主题就是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全知、全能、全清、全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等两百四十三种。

    有了这个基调,初平二年三月,第一次科举如期举行,由于天子除了文武双科外,设立了数百科。

    百科是轮流进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这一科不顺利,可以去考下一科,不用担心辱没了你的才能,因此会同时产生两百四十三个状元。

    王澜恶趣味的将其分成了九贤、十八贤、三十六天元,七十二地魁,一百零八人宗。

    零零总总合计二百四十三名各科,每一科都有状元。

    这两百多科涵盖了世间一切学问。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此文科类的学问只记录每科前三。

    武科就比较实在,只有状元。

    世间学问千千万,何止两百四十三科,因此两百多科学问也完全靠竞争排名。

    学生爱学什么,说明未来发展的势头就是什么,学问的排名也就随时在变动

    王澜力排众议,拨款建造了大批孤儿学院。

    如今国学和乡学主持九圣(儒农工兵法杂道墨医、纵横,九圣有十个,没毛病),剩下的小科由乡学教导。

    王澜预想,科举后有人会注意到,想当官就要学习,想学习就要有纸,造纸术会疯狂进化,雕版印刷业也要被逼着提前发明了。

    王澜又开始鼓励世家去办私学,为了能当官,全国预计会迎来私学热潮,老百姓是很聪明的,当知识能够购买官职,“余粮”能换取知识时,会发生什么。

    这次科举中有巫学科目,巫学状元语出惊人,他提出神权统治,上书王澜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大将军负责军武,天子飞升成巫覡,所有国家大事,通过巫覡决定,就能长治久安。

    这言论把大火都逗乐了。

    王澜当然不会嘲笑他,这世界上的确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能不能够运行的制度。

    于是天子问其姓名,他说他叫祢衡……

    王澜想了想,嗯,这是个人才,给他当个官,至于他说的,王澜觉得很对!

    巫覡,在王澜所在的世界里,宇宙文明中有巫覡的一席之地。

    于是王澜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挑选巫学人才研究出整套的制度。

    武举人中有人提出加强军功制度,老规矩,谁提出问题就让谁去解决,不过这件事上有人摘了桃,那人就是吕布……

    吕布此前没获得军功,如今便上书说“如若不成,取我项上人头”

    没什么可说的,吕布有点惨,于是准奏,而被摘桃的人是来凑热闹的军事学霸张飞……

    如今科举制度刚出,朝野上下并不适应,他们更适应察举制。

    此前士族、宦官、外戚三方鼎力,互相制衡,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到灵帝时,经两次党锢之祸,世家乃以袁绍为首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歼灭了外戚与宦官,企图通过地方包围中央的割据混战掌握国家权力,祸起就是察举制

    这制度的危害就在于世家常年掌握察举大权,门生故吏受培植提拔之恩。

    按东汉官场规则,故吏相当于先秦时家臣、举主,如同君父,不仅要为其效忠,乃至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主死,故吏还要服三年丧,并尽忠于其后人。

    所以一个家族当官的人越多,越久,越大,其政治资本也就越雄厚。

    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就是这样的世家典范。

    九品中正制出台后,世家大族将华夏带入门阀社会,门阀成为与皇权平起平坐的阶层,比的就是谁儿子生的多。

    门阀制度表现就在于其政权极不稳定,不仅百姓深受其苦,寒门的上升也被被截断。

    寒门要么参军建功,要么投降异族,这更加导致南北分裂,恶性循环,华夏文明几入死局……

    直到科举出世,才拯救了华夏,至此华夏建立了完善的官僚制度,权臣篡位与政权频繁更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没办法,科举实在太bug,没有经历过寒门绝望的大汉可能会后患无穷,但王澜不得不拔苗助长。

    看看有了科举之后的朝代吧,唐亡问题出在专设将领统兵,而使募兵成为了将领的私军。

    宋亡于全球游牧民族大扩张,与制度无关。

    明之亡,更皆外患导致。

    清亡于少数民族统治大多数汉人,导致人心不齐,无法完成变法。

    这些朝代里没有一个是文官篡权的。

    科举制度实行的第一批基础官员上任之后,接下来半年里,王澜和新臣们制定了许多长远政策,其中包括:

    数学状元拟定的小吏升任大吏具体的勤务和功绩升迁标准细分。

    兵学状元建议明确战时状态和平时状态的各项细分。

    农学状元解决了官家租田的二道法案。

    礼学状元制定了从宫廷选拔人才,为王澜筛选贴身侍者的特殊选官标准。

    儒学状元提出了科举制度负责“进来”,还得有监察制度负责“出去”的制度设置。

    黄老学状元设计了打击以“相”为首的大臣集团的措施。

    心学状元提出的限制皇族势力和后族势力的制度标准。

    道学状元提出的强化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的具体方案。

    工学状元规划了要修建直通首都的大路和运河,并陈述了实现后梦幻般加强全国各地与中央的物质联系的场景。

    法学状元提出了限制民间对外贸易,由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设计。

    理学状元的“忘记小我,乐于忠君”的思想。

    阴阳学状元提出了神秘化君主设计方案。

    这些社会改革方案林林总总三千六百多条。

    如此多的改革重拳出击,要不是三十年大乱天灾人祸人死太多,恐怕又要来一次黄巾起义。

    如今这些政策处处要钱,王澜用心险恶,不断的掏空大汉国库,人为导致大汉通货紧缩,倒逼战争和纸币改革。

    可惜即使这样,也没几个人知道大汉帝国最大的阴谋家此时到底想的什么。

    乌鸦遮蔽的天空之下,太液池的凉风台上,一颗枯死的木桩被人为的放在这里…,似乎只是为了装逼而存在。。

    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微风中:

    “啊,好烦,到底先修炼哪一个好呢?体质太好的我犯了选择困难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