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后顾之忧,吃饱喝足回到寝室,正好赶上几个同寝想上街。
成永兴也没有什么事情,连衣服都不用换,转身就跟着一起走出了宿舍。
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年轻人的本来面貌,就都暴露了出来。
刚走出宿舍楼,一群人就开始鬼哭狼嚎。不少同学,也买了音乐磁带,很多人都可以唱上一段。
流行歌曲,深刻的影响着大家的精神生活。后世很难想象,万众同唱一首歌的场景了。
也不知道谁提议,几个人轮流唱,不要同时干嚎。这个建议得到赞同,但也提出了要求,只能唱跟雪相关的歌曲,因为白雪已经覆盖了一切。
作为提议者,最先唱歌的是袁帅,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抒发了他五音不全的情怀。
赞同的时候没有觉得什么,但是真到挑选歌曲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写冬天,写雪的歌曲是如此之少。作为流行歌曲的主力发源地,香港应该都没怎么见过冬天和雪吧。
诗词里倒是有不少描写雪景的,但是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唱出来。
许云解连唱了几首歌,都是一起头,就被打断,因为与冬天无关。
他最后只能以《来自北方的狼》,勉强过关。
寝室老大老孔,比较幸运,一首《一剪梅》,一气呵成,他还是有些内秀的。
轮到成永兴的时候,大家已经离开校区,来到了大路上。
几辆公共汽车,接连从眼前驶过。学生们,也可以坐公交去秋林,两三站地。
————————————————
(ex){}&/ 大讨论一直持续到歌词登到了校报上,才算结束。曲子被学生会相中了,据说要在什么场合表演使用。
这首本来的情歌,被彻底改造成了一个旅游指南。几个有名有姓的教学楼被反复宣唱。
————————————————
学校的讨论虽然结束了,冰城城市版的又开始出现。
新一轮的争执是首先在报纸上展开的。作为一个以冰雪著称的城市,太喜欢这首歌了。
冰城虽然有了一首《我家就在松花江上》,但是还没有冬天的歌曲。这首曲子,他们准备改造为城市的冬季之歌,但是地名的选择同样困扰着他们。
曲子很快就登上了本地电台的点歌列表,影响力不下于港台歌曲了。
失去了话语权和著作权的新生们,只能听着广播里不同歌词的版本在耳边传唱。在这些不同版本的干扰下,他们已经记不清原始的歌词了。
没有人记得这首歌是怎么来的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很多参与者都把功劳揽了过去,认为自己是创意的提出者。
八6级的学生,由于马上就要毕业,被被公认成这首曲子的发明者,因为只有他们才需要”难舍”。这帮人掌握着从校报到学生会的所有话语权,慢慢的,事情好像真的就是这样了。
成永兴没倒有去争这个事情,他只是想等等看,刀郎以后该如何出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