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世长风啸江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六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梁国的东京开封被攻陷了,在城破之前绝望的朱友贞选择了自杀这条路了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在此之后,那些手握重兵正在与李存勖的唐军相持、交战的梁国大将们闻讯纷纷解甲归降,而其余尚在梁国控制下的州县也纷纷改旗易帜,尽数归降了李存勖的唐国。就这样,这个颠覆了大唐近三百年基业,由朱温耗尽毕生心血建立起来的梁国仅仅在中原大地上生存了十六年便正式灭亡了。随着梁国的灭亡,这场因为李克用和朱温二人之间的个人恩怨而导致的朱李两家长达近四十年的旷世之战,终于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中原大地的老百姓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李存勖也终于实现了乃父李克用的遗志,如愿以偿的消灭了梁国,一统中原!

    解决完灭亡梁国的后续相关事宜后,李存勖踌躇志满的返回了他们李家的龙兴之地北都太原府,准备告天祭祖,昭告天下!

    提前接到通知的唐国文武百官早早地便云集到了太原府,在李存勖回来之前便将所有告天祭祖的相关事宜尽数准备停当。李存勖回到太原府后,选定良辰吉日,率领满朝文武来到了距离太原府以北约两百余里以外的代州太祖武皇帝李克用的陵寝,准备告天祭祖。

    吉时一到,李存勖正式登坛祭天。

    只见李存勖头戴冕旒冠,冕旒冠上饰有金饰,前后各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身着冕兖,玄衣纁裳,上绣十二章,其中八章在衣,分别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另外四章在裳,分别为藻、粉米、黼、黻。衣褾、衣领上绣有升龙,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共计十二行。内穿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上分别绣有龙、山、火三章。腰系革带、大带,剑、佩、绶分别挂于带上。一身冕兖的李存勖尽显皇权无上的威严庄重!

    足足用了将近一个时辰后,繁杂的告天仪式终于完成。李存勖身穿冕服,面向坛下的文武百官,朗声说道:

    “朕自幼长于戎马之间,在我朝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秉承太祖武皇帝的遗志,扶广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历经一十五年,逢战无不身先士卒浴血沙场,饱尝艰辛之后,至此终于一雪前耻,开创今日不拔之基业,了却了太祖武皇帝生前的三矢遗志!

    “昔日太祖武皇帝在弥留之际,曾留下三支箭矢,谓朕曰‘梁贼朱温乃吾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刘仁恭为吾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机与吾约为兄弟,但都背叛了吾,投靠朱温。吾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此三支箭矢,一矢讨伐幽州刘仁恭,汝不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北击漠北契丹,昔日耶律阿保机曾与吾把臂而盟,誓言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而今誓言犹在,耶律阿保机却背信弃誓,投靠逆贼朱温,汝必讨之!一矢灭逆贼朱温,吾与逆贼朱温征战二十余年,眼见着逆贼朱温篡唐立国却不能灭之,实乃生平大恨!望汝能以犁庭扫穴之势荡平朱梁,重现我大唐往日荣光!汝能完成吾之三矢遗志,吾死而无憾矣!’

    “秉承太祖武皇帝的三矢遗志,朕继承大统之后,将三支箭矢供奉于太庙之中,每逢出征就将这三支箭矢放于锦囊之中贴身携带。继位之初便在三垂冈大败朱梁贼军,力挽我朝颓势。朕完成三矢遗志的复仇之战也从三垂冈正式拉开了序幕!

    “三垂冈大败朱梁贼军,巩固了我朝江山社稷之后,朕重返太原府,励精图治,一改往日积弊。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狱,禁奸盗,严明军纪,士卒精整。国力大盛之后,朕的第一箭便对准了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天佑十一年,朕一举攻破幽州,斩逆贼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于雁门,并将二贼首级祭奠于太祖武皇帝的陵前。自此幽州土地尽归我朝所有,一扫我朝的后顾之忧!

    “朕继位之初,因我朝羽翼未丰,又与朱梁逆贼势如水火,实在是尚无实力与丑虏契丹为敌。故而为避免双线作战的困扰,朕隐忍负重,以卑谦之态麻痹敌酋耶律阿保机,但是朕却始终不敢忘记当年耶律阿保机背信弃义之仇!天佑十九年,承德镇张文礼举兵反叛,朕亲自率军伐之。张文礼为求自保,竟然遣使向契丹求援。耶律阿保机本已垂涎我中原大地已久,早有图谋不轨之心。借此机会竟然再次背弃昔日与我太祖武皇帝之誓言,亲自率二十万契丹铁骑,空国而出对我朝刀兵相向。贼军势大,先后一举攻陷古北口、檀州、顺州、三河、良乡、望都、潞县、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一时之间声势无两,大有一鼓作气侵吞我中原之势!尽管贼军风头极盛,但是朕却不为所动。面对强贼,朕趁势将第二支箭对准了契丹丑虏,亲率数千精兵以不死不还的决心奔赴定州战场。先后于定州新城、望都与契丹贼军大战两场,两战皆以少胜多,杀的二十万契丹丑虏全军覆没,耶律阿保机亡命北逃。更于定州新城一战,一举俘获贼酋耶律阿保机的爱子耶律牙里果。经此一战,契丹人再也无力南犯我中原大地,朕也终于得报当年耶律阿保机背信弃义之仇,一雪太祖武皇帝之遗恨!

    “定州一战之后,朕终于可以安下心来腾出手去对付我朝最大的敌人逆贼朱温父子。当初正是因为逆贼朱温挟持大唐天子,两次出兵我河东之地,甚至一度兵临太原府城下。致使战局形势逆转,我朝陷入了极大的劣势之中。以至于太祖武皇帝壮志难酬,忧虑而终!每念及此,朕无不扼腕痛惜。魏州一战,朕亲率大军一举攻陷魏州,至此逆梁失去河北屏障,龟缩于黄河南岸,伪都开封完全至于我军的威胁之下,我军彻底扭转了战场劣势。胡柳陂一战,朕亲率十万大军与贼军血战数日,战场之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举消耗了逆梁的有生力量!加之逆贼朱温之子朱友贞蠢如豕犬,在位之时倒施逆行。放弃有德之士,宠信奸佞之臣,一味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一时间众叛亲离,民心尽失!朕遂以摧枯拉朽之势,郓州一战生擒逆梁仅存的柱石之臣名将王彦章于中都,随后一举攻破逆梁伪都开封,逆贼朱友贞畏罪自杀,逆梁正式灭亡!这场长达四十余年的旷世之战终于在朕的手中终结!

    (ex){}&/  李存勖笑道:“不说这两个狗才的事了,你如此匆忙的找朕,可是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李嗣源躬身奏道:“适才臣听闻陛下打算采集邺城女子一千余人充斥后宫,可有此事?”

    李存勖无所谓的笑道:“朕还以为什么大事呢?确有此事。洛阳皇宫荒废已久,据说现在屋空多怪,更有宫人在宫中遇到了鬼怪之物。于是这些个阉人给朕献计,说应该多找些人来充实后宫,人气增加了鬼气自然也就少了嘛。”

    听闻此事竟然又是这帮阉人从中捣鬼,李嗣源不由得微微的皱了皱眉。他又怎么会不知道李存勖所说的鬼怪之说不过是想要掩饰自己充实后宫本意呢?想到这里,李嗣源沉声说道:“陛下!怪力乱神之说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陛下又何必当真?更何况陛下乃是堂堂的真命天子,一身浩然之气又有什么鬼怪胆敢近身?又何必听信这帮阉人胡言乱语呢?陛下有所不知,听闻陛下要广招邺城女子充实后宫之后,此刻的邺城百姓从上到下人心惶惶,城中妇女已有数千人逃离邺城。然而为了完成任务,邺城官员更是大肆抓捕邺城女子装车运往洛阳。如今中原初定,陛下此举实在是……欠妥啊!”

    李存勖闻言不由得勃然大怒,站起身来急走了几步,大声说道:“竟有此事?朕千叮万嘱一定要遵从个人意愿,万不可强求!怎么这帮狗官胆敢如此胡作非为?!这要是传了出去,朕和强抢民女又有什么区别了?”

    李嗣源说道:“此事皆因这群阉人妄进谗言所致!臣有一件事想不明白,宦官祸乱朝堂之事自秦汉以来不绝史书,前唐不正是在这帮阉人的祸乱之下才走向了败亡吗?逆贼朱温篡唐之后,虽然其得位不正,但是在诛灭宦官这件事上却也有所建树,对宦官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一转前唐留下来的宦官干政的弊病!陛下承袭大统之后,一举恢复了唐朝旧制,臣可以理解。但是臣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陛下会连祸乱唐朝多年的宦官制度也一并恢复了呢?如今这帮阉人刚一得势,就胆敢如此胡作非为,倘若假以时日,待这帮阉人尾大不掉之时,岂不是又会死灰复燃祸乱我朝吗?前车之鉴犹在,望陛下三思啊!”

    李存勖摇了摇头道:“朕不是前唐的那些昏庸之主,又怎么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呢?但是朕也有朕的难处啊!你是太祖武皇帝的义子,跟随太祖皇帝和朕四十余年,咱们虽非一母同胞,却也如同情如手足的亲兄弟一般,有些话朕也只能给你说一说了。

    “朕是怎么一统中原的?朕又是怎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的?难道真的只是依靠着朕一人之力就能做得到的吗?朕做不到!朕之所以能取得今日之成就,所依靠的正是朝文武大臣的誓死效命!如今中原已定,但是各镇武将却仍旧手握重兵,朕能不担心吗?前唐不正是毁在了这些手握重兵的藩镇之手吗?朕当然知道宦官干政的弊端,但是朕在这深宫之中所能依靠的也只有他们这帮阉人了!宦官干政确实不好,但是宦官监军却能让朕可以放心的让手下这些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去给朕在前方效力!所以朕重新启用这些阉人是有用意的!

    “宦官这件事朕心中自有分寸,你无需多言了。朕在这里给你先吃个定心丸,朕绝对不会任由这群阉人胡作非为的!”

    听完李存勖的话,李嗣源不由得感到一阵心寒。虽然他也知道李存勖所说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并不包括自己在内,但是自己手中也握有重兵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李存勖可以对别人心生疑虑,那么谁又敢保证明天不会怀疑到自己身上呢?

    想到这里,李嗣源说道:“陛下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宦官监军断不可行啊!这帮阉人不仅身有残疾,而且心理也不健全。一旦让他们尝到了权力甜头,谁又敢保证他们下一步会做出什么呢?陛下现在所担忧的无非是各镇武将拥兵自重而已,臣以为只要不让这些武将闲下来就完全可以让他们没有那个闲心去胡思乱想。眼下中原虽定,但是江南诸国未平,尤其是蜀国王衍和南汉刘?仍有不臣之心!陛下何不震一统中原之余威,趁势扫平江南诸国呢?如此一来,乱世可平,华夏一统,世间再无战乱,陛下自然也可以趁势收回各镇大将手中的兵权。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吗?”

    李存勖闻言,长叹一声道:“你以为朕没有想过趁势一举统一天下吗?但是朕实在是……累了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