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道运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7章不解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称呼不敢当,咱家有个雅号叫做赵安。”公公显然早已知晓姜桓接过旨意后,就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了,加上太子伴读的身份,日后恐怕少不了往来,因此赵安太监自然客客气气的。

    “公公慢走。”

    送走公公后,姜桓摸着圣旨,在书房里思考着这件事的始末。

    皇帝之前说过,止于君臣,因此指望皇帝因感念太子无后,特赐恩典给姜桓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但是为什么是姜桓呢?

    让他的名字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圣旨里偏偏又没有提到王崇德,这样似乎也不是为了将王崇德至于风口浪尖。

    那皇帝到底

    姜桓想破头也想不到,这是皇帝和张太虚狼狈为奸的结果。

    皇帝自然想立宁王,但是无论是燕王还是徐王,都有相当的支持者,他如果凭借帝王强行将其余人压下去,这可能导致日后出现像蜀王一样的祸事。

    皇帝自然不会干这种蠢事,因此需要有人看清他的“希旨,替他将话说出来。

    宋时镇自然是不会去考虑这么多的,但是吴复中和章惇这两个老狐狸肯定少不了,不过这和张太虚主动愿意做姜昌的“工具人”没有太大关系。

    姜昌是强势天子,虽然在立太子一事上有犹豫,可是要是拍板决定,肯定能压服大多数人,不过少数不满的人,要么贬黜,要么打入南方瘴野之地流放。

    张太虚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皇帝在打什么算盘,可是做臣子的,自然是要根据黄帝陛下的意志来行动。因此既没有直接投靠皇帝,成为皇帝身边的支持者,也i没有作为文官之首,要带头反对皇帝的行事,反而是通过带头提倡立长,反过来支持皇帝立贤。

    这样在别人眼中看起来,不是张太虚没有节操,而是皇帝做出了让步,不得不退缩,因此才有了在其余三人面前向皇帝“诤言”的行为。

    这就是张太虚用自己的相权在“换取”皇权。

    若拿权力进行切片细化,抛去执行权,监督权不说,那依次是知情权,建议权,否决权,决定权。

    为何这么排呢?

    因为有建议权一定有知情权,有否决权的一定有建议权和知情权,有决定权,一定有否决权,建议权,知情权。

    打个比方,比如清丈田亩的条例,如户科给事中,内阁中书,户部下属官员都略知一二,这是知情权,他们只能知道政令如何,却不对政令提出建议。

    之后如户部尚书,宰辅都能对此政令提出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这是建议权,不过建议是否被通过,不在于他们。

    条例通过在于户科都给事中,首相,他们可以对条例封驳,这就是否决权。

    最后条例是否被执行,辅相,尚书,六科说得都不算,必须要天子颁布圣旨,才算最后生效,这就是决定权。天子认为不可,打回辅相,这就是否决权,若是若认为其中几条要修改,这就是建议权。

    所以决定权高于否决权,否决权高于建议权,建议权高于知情权。按照通俗的话来说,依次知道个事,说得上话,能拿主意,拍得了板子。

    老百姓家里儿子说爹要吃冰糖葫芦,女儿说这么吃不好,儿子说妹你还没五岁,家里没你说话的份,娘说想吃就买一个,我掏钱,爹说不行,家里我说得算。

    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小户人家,权力都是这么分配的。

    张太虚是唯一在位的辅相,也就是唯一的宰相,他的意见一定程度上,是和天子等同的。

    特别是在这种国本问题的争议上,皇帝不发话之前,他若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基本上等同于朝廷所有人的意见,当然如果没有遭到一致反对。

    这样一来,张太虚通过利用将相权交给皇帝的方式,收获了巨大的政治声望,百官听说了张太虚以辞官为挟,要天子遵守祖制,只会清一色地叫好,只有站在吴复中,章惇这等层次的人物才能从结果隐隐约约推测出张太虚的些许谋划。

    谁能想到,大家不是都说好了,百官要在这件事上和皇帝作对到底,你这个辅相反而先一步当了二五仔?这不合理,也不符合张太虚的形象,更加没有办法指正。

    就好比你好心帮别人清理卫生,却不小心把别人落在地上的银子给扫掉了,你总不能怪别人帮你扫地吧?最多事后埋怨一声“太耿直了”。

    张太虚所做的事情基本上也是这样,先引导清流议论,将实际上决定权交给皇帝,这就是以退为进,反而让一向处在群臣对立面的皇帝,处于舆论的“弱势”!

    人家皇帝都为了挽留你这宰相让步了,你还想将皇上怎么样嘛!

    至于一定要姜桓本名来接旨,甚至刻意淡化了王崇德的影子,这也是皇帝对姜桓小小的报答。

    谁没有一个柔软的时刻呢?

    特别是险死还生了一遭的皇帝,对这方面就更柔软了。

    加上和皇后冰释,皇帝大度的决定将姜桓纳入宗册,不日正名。

    也就是说,姜桓从接旨的瞬间,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皇孙自居。

    “多事”渐渐想明白的姜桓哭笑不得地轻骂一声,皇帝这是对自己做补偿?

    “呀,忘记问了,既然是太子伴读,那谁是太子呢?”姜桓暗骂自己傻了,不过想到日后是燕王登基,想来是燕王?

    “不,不对。”姜桓忽然一惊,此时若是立燕王,似乎也不对!

    燕王之前就有随驾之功,还是能战之臣,若是当了皇帝,不应该是叫自己这种爱读书的人去做伴读呀!

    按理来说,如果皇帝青睐的是燕王,太子伴读就应该去找兵部那些大人才对。

    难道是宁王?

    姜桓狐疑,默默看了一眼自己的气运,虽然晦涩,可是却已经隐隐约约有一条线,远远的和一处相连。

    这还真是宁王。

    姜桓神识扫了一眼,立马收回。

    这事给整的

    闹了半天,连太子都变了,这可怎么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