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警花追我到元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三章 再次谋官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名义这东西,看着往往很虚。但是,很多时候又不可或缺。

    就说乡勇吧。

    乡勇的官方称呼,叫“郡州县保胜精勇军”。

    正式公文中简称:州县军。

    乡勇只是俗称罢了。

    但是,所谓的保胜精勇军,听起来牛叉的很,却又的确不是是常设的正规官军。没有军饷钱粮,没有规定各级军官,其实就是松散的预备役。

    高丽只有五百多万人口,常设正规军也就十万左右,一旦爆发大战显然不敷调用。但高丽又养不起那么多兵马,只好大量藏兵于民。

    历史上,隋朝,唐朝,辽国都曾大规模征讨高丽,可高丽竟然能短时间内动员几十万大军,就得益于高丽的预备役制度。

    但,“保胜精勇军”又不同于源自北周的隋唐府兵。

    隋唐府兵虽然也是藏兵于民,但府兵训练严格,组织严密,各级军官具备,都是正经武职。而且府兵还授予土地,能减免赋税,还时有赏赐补贴,待遇并不差。

    隋唐府兵可不是预备役,而是实打实的朝廷经制主力官军。

    “保胜精勇军”却不同,完全就是苦役,不然也不会被称为乡勇。

    可名义上,“保胜精勇军”却是朝廷武装,仍然属于官军序列。

    这个名义很重要。只要你有了职权,又不超编,就可放心大胆、名正言顺的编练。只不过要服从征调而已。

    没有这个名义,就是聚众谋反。

    所以,负责统管乡勇的江华团练使之职,才会让李洛动心。

    拿到这个官职,他就有了扩编的名义。

    崔秀宁道:“团练使如今是烫手的山芋,明年要是出不了堪用的兵役,必定是要问罪的。担这么大干系,时间又紧,还没有钱粮油水,哪个官员肯干?郑律虽是郡守,也没法子逼着下面的属官干。”

    李洛道:“要不,我主动去见见郑律,让他主动提出来?”

    崔秀宁摇头道:“我的情报是,郑律已经考虑到你了,郡守衙门中的书吏中,就有我们的线人。”

    “这么说,他还是否决了我?”李洛问。

    “他倒是想让你接团练使的苦差,毕竟现在没人愿干。可是团练使是七品。按照高丽制度,无功升迁不得超过两级。你是正九品,团练使正七品,中间差了四级。”崔秀宁解释。

    (ex){}&/  真正对付海盗的,只有郡守府的四百海路巡检兵。几百个兵七八条船,却要巡逻近两百里的海岸线,可想这防线漏洞有多大。

    差不多就是不设防了。海盗怎么会不嚣张?

    如此,西湾乡都寨久久无人接任,也就不足为奇了。

    崔秀宁和颜铎的意思是,让李洛把西湾乡都寨的位置也拿下来。

    这样,南部四个乡有两个乡的都寨是李洛担任,再有团练副使的名义,其他两个乡的都寨就翻不起大浪。

    “我明天就去拜访郑律,汇报乡勇的进展,让他对我有信心。如此他必会主动提出请我接任团练副使,我再装作为难,提出一个要求,兼任西湾乡都寨。”

    颜铎笑道:“不错。如今这团练副使和西湾都寨都是苦差事,郑律巴不得有人担责背锅。这番谋划应该可成。”

    李洛也笑了,“别人眼中的苦差事,对我刚好有大用。不过,除了兼任西湾乡都寨,郡守大人还要给点其他好处,我才能勉为其难的答应。”

    颜铎和崔秀宁也都笑起来。

    第二天大早,李洛就带着一些银瓶,乘坐牛车,在颜隼等一队亲卫私兵保护下离开坞堡,往江华山城而去。

    如今是四月暮春时节,乡民们的庄稼都已种下,路边处处都是水光粼粼的青苗稻田,暖风吹过,秧苗混着春泥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李洛心旷神怡。

    看样子,今年是个好年景啊!可以就近解决军粮了。

    这也得益于他之前拨私款修缮水利,让百姓的春耕灌溉条件有了很大提高。其他乡的庄稼,未必有这么喜人的长势了。

    田中百姓看见李洛标着太极家徽的牛车,纷纷跪拜,口称“乡君”。

    乡君,在中原是诰命夫人的一种封号。但在高丽,“乡君”却是都寨的美称。可是能让百姓称为乡君的都寨,却是少数。

    由此可见李洛如此的民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