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警花追我到元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章 狐狸生了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接下来,应智海要求,李洛又写了四封信。

    第一封是以智海的名义写给八思巴的信,用的是吐蕃文。智海口述,李洛笔录。信中无非是表达对八思巴的敬仰,代表高丽禅宗对密宗的善意,附上礼物清单。

    第二份信,是以李洛自己的名义写给八思巴的请安信,也是吐蕃文。这当然是智海的最后试探。如果李洛真是八思巴的记名弟子,一定会写这封信。

    李洛抬头就写:“吾师大宝法王,普天之下释教至尊活佛,大元帝师讳八思巴大人在上,弟子高丽李洛谨拜如面。”

    现在密宗还没有活佛的说法,李洛提前按在八思巴身上,算是拍足了马屁。

    至于八思巴不认识李洛,那重要吗?八思巴这样的大人物,认识他的很多,他当然很难知道每个认识他的人。八思巴更不会专门写信告诉智海说李洛不是他弟子这样的蠢话。

    李洛接着写:“不见吾师三年,犹记宝象玉音。当年蒙赐摩顶,至今没齿难忘。如今弟子东归高丽,吾师亦西归萨迦。东西相望万里,何日再聆教诲”这其实是玩弄文字,被八思巴摩顶的人多了去,听他讲法教诲的人同样多了去,八思巴记不起李洛这号人物很正常。

    李洛翻译给智海听,智海最后一点疑心也荡然无存了。

    李洛又提到智海,算是向八思巴“引荐”智海,说了几句好话。智海听了更是满意。

    第三封信是写给真金太子的,算是替智海“引荐”。因为真金精通汉学,李洛用的是汉字,而不是新创立不久的蒙古文字。

    李洛同样是玩弄文字:“区区臣仆李洛,叩拜殿下如面。惶惶恐恐,不知所言。”

    又写:“殿下英明睿智,体恤下卑,察纳雅言,天下咸闻。人皆知殿下,事陛下至孝,待兄弟至悌,牧臣民至仁,古之贤储,莫可及也。然储政院日理万机,万望殿下珍重玉体”

    无非是拍马屁罢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李洛的字。真金太子仰慕汉家文化,酷爱书法。李洛的字或许能讨喜。

    李洛书法一直学的董其昌,已经小有火候。董其昌是后世书法的一座高峰,是明朝集书法之大成的一代宗师,他的字古拙性灵,风华真朴,格调很高。

    李洛练习董字已有十年,起码写的形似了。以前他甚至伪作过董其昌的书法。

    就冲这笔字,真金太子也不会难为自己。

    说白了,真金太子和八思巴都是有气量有格局的厚道人,不会和李洛计较,方便李洛狐假虎威。这也是李洛说认识八思巴和真金太子的原因。

    (ex){}&/  等到火塘重新烧起来,李洛也埋好了银瓶,两人吃着烤肉喝着开水,这才彻底踏实下来。

    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再也不用为生存发愁了。就是一向清冷的崔秀宁,脸色也红扑扑的,眼角眉梢都带着愉悦的笑意。

    “今天十六,还有四天不到村正就要来收税。我们要拿一个银瓶去兑换铜钱。”崔秀宁道。

    李洛点头,“下午我就去老宋店里兑换。再买点粮食,去看看颜铎老爹和都烈大哥。”

    有了三千贯在手,李洛也算富人了。想到颜铎和都烈可能断粮,就想去看看。

    下午宋守业再次发现李洛时,差点认不出来了。之前李洛穿着破袄,如今穿着一身细紵布的簇新蓝袍,脚蹬革履,显得更是气派。这让宋守业慌忙出点迎接。

    也算熟人了,李洛也毫不客套的大喇喇进店。

    两人聊了一会儿,宋守业又恭敬的背着钱袋,跟着手提粮袋的李洛一起出来,竟是要帮着送回去。

    李洛一个银瓶换了30贯钱。又买了五斗大米,花了一贯钱。可是还剩29贯钱仍重达百斤。宋守业不帮他送,他还真不好弄。

    东西送到,宋守业又恭敬的离开。他现在对李洛是越加敬畏,李洛光是拿出一个银瓶,就彻底将他镇住了。

    李洛拿出两贯钱,把剩下27贯埋起来。又和崔秀宁各自背了一斗米,然后向大坟场都烈家而去。

    大坟场也在摩东寨,都烈之前说住在那里,但李洛一次都没去过。

    两三里路很快就到了。原来大坟场是一片荒坟地,现在分给了流落来此的外地人居住。

    李洛问一个村民,得知如今大坟场共有八户人家,除了三家女真人,竟然还有五家汉人!

    都烈的家在大坟场最外面,又小又矮的院子,门口屋檐下晾着各种干菜。

    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穿着露出芦花的袄子,踩着板凳,正在摆弄干菜,她看见李洛和崔秀宁进来,乌黑的大眼睛顿时圆了。

    “这可是都烈大哥的宅子?”李洛笑着问道。

    “你找我爹?”小姑娘立刻扭头喊道:“爹呀,有客找你!”又对两人羞涩的笑笑:“客人进屋烤火罢!”她面黄肌瘦,但还能看出长相标致。

    等她看到客人背的袋子里面好像是粮食,眼神顿时亮了。

    “原来是李兄弟!”都烈笑呵呵的出来。李洛一眼看出他更加瘦削了,脸色都没了血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