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星轮之逆天小道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8章师伯传音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拂晓。当张晓辰醒来的时候看到唐小雨已经趴在身边睡着了,他轻轻把她放在床上,盖好被子。

    张晓辰听到耳边有人说话:“晓辰,现在我需要你知道一种叫做暗物质的东西。”他听出是孙悟空的声音。

    一瞬间,张晓辰感觉到大量的信息冲进脑子里其中一些部分还带有画面和图案: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目前已知的物质。大量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可以在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

    现代天文学通过天体的运动、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结果表明暗物质可能大量存在于星系、星团及宇宙中,其质量远大于宇宙中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总和。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Λd模型)可确定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八5。

    目前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组成暗物质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其质量和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在宇宙膨胀过程中通过热退耦合过程获得目前观测到的剩余丰度。

    最早提出“暗物质”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学家卡普坦(jabkapteyn),他于1922年提出可以通过星体系统的运动间接推断出星体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1932年,天文学家奥尔特(janrt)对太阳系附近星体运动进行了暗物质研究。然而未能得出暗物质存在的确凿结论。1933年,天体物理学家兹威基(fritiky)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

    利用位力定理,他发现星系团中星系的速度弥散度太高,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产生的引力是无法将其束缚在星系团内的,因此星系团中应该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其质量为可见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

    史密斯()在1936年对室女座星系团的观测也支持这一结论。不过这一概念突破性的结论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39年,天文学家巴布科克()通过研究仙女座大星云的光谱研究,显示星系外围的区域中星体的旋转运动速度远比通过开普勒定律预期的要大,对应于较大的质光比。

    这暗示着该星系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暗物质。1940年奥尔特对星系ng3115外围区域星体运动速度的研究,指出其总质光比可达约250。1959年凯恩()和沃特()研究了彼此吸引的仙女座大星云和银河系的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相互它们靠近的速度和彼此间的距离,推论出我们人类所处的本星系团中的暗物质比可见物质的质量约大十倍。

    暗物质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来自于1970年鲁宾(verarub)和福特(kentfrd)对仙女座大星云中星体旋转速度的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光谱测量技术,他们可以探测到远离星系核区域的外围星体绕星系旋转速度和距离的关系。

    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星系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区的可见星体上,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将随着距离而减小。

    但观测结果表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是恒定的。这意味着星系中可能有大量的不可见物质并不仅仅分布在星系核心区,且其质量远大于发光星体的质量总和。1973年罗伯兹和罗兹运用21厘米特征谱线观测技术探测仙女座大星云外围气体的速度分布,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这一结论。

    19八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支持暗物质存在的新观测数据,包括观测背景星系团时的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和星团中炽热气体的温度分布,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等。暗物质存在这一理论已逐渐被天文学和宇宙学界广泛认可。

    根据已有的观测数据综合分析,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应该是目前已知的任何微观基本粒子。当今的粒子物理学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探索暗物质粒子属性。

    尽管暗物质尚未被直接探测到,但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其大量存在于宇宙中,例如,星系旋转曲线与弥散速度分布:

    星系旋转曲线描述了漩涡星系中可见天体的环绕速度和其距离星系中心距离的关系。根据对漩涡星系中可见天体质量分布的观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靠外围的天体绕星系中心旋转的运动速度应当比靠中心的天体更慢。

    然而对大量漩涡星系旋转曲线的测量表明,外围天体的运行速度与内部天体近乎相同,远高于预期。

    这暗示着这些星系中存在着质量巨大的不可见的物质。结合位力定理,可以通过星系中可见天体的弥散速度分布计算出星系中的物质分布。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测量椭圆星系和球状星团的物质分布。结果表明,除个别以外,大部分星系和星团的物质分布都与观测到的可见物质的分布不符,可见物质的质量仅占星系和星团总质量的较小部分。

    在宇宙尺度上,通过对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的精细观测,可以确定出宇宙中暗物质的总量。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总能量的26八由暗物质贡献,构成天体和星际气体的常规物质只占49,其余6八3为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大型计算机对宇宙演化的n-体引力模拟显示,无碰撞的低速暗物质粒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步聚集成团,这一过程能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尺度结构。这些结构的暗物质分布具备普适的质量分布。低速运动的暗物质有利于大尺度结构的形成。而高速运动的粒子趋向于抹平结构。因此不支持中微子作为主要的暗物质粒子候选者。

    暗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目前对暗物质属性了解很少。目前已知的暗物质属性仅仅包括有限的几个方面:

    1、暗物质参与引力相互作用,所以应该是有质量的,但单个暗物质粒子的质量大小还不能确定;

    2、暗物质应是高度稳定的,由于在宇宙结构形成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暗物质应该在宇宙年龄百亿年的时间尺度上是稳定的;

    3、暗物质基本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暗物质与光子的相互作用必须非常弱,以至于暗物质基本不发光;暗物质也基本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否则原初核合成的过程将会受到扰动,轻元素丰度将发生改变,将导致与当前的观测结果不一致。。

    4、通过计算机模拟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得知,暗物质的运动速度应该是远低于光速,即“冷暗物质”,否则我们的宇宙无法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目前观测到的大尺度结构;

    综合这些基本属性,张晓辰已经对暗物质有了个初步了解,这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小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