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和三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六章 毕岚的水车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正旦刚过,寒冬的喜庆还未落下帷幕,大雪便覆盖了整座洛阳城。今年的北方比往年更显冷一些。前日刘和收到了朝廷旨意,要求在这场雪停了的十日内整兵出发。

    大帐之内,刚刚商讨完军务的刘和把贾诩留下,询问道:“文和,那些朝廷与黑山军之间的决策文谏你有何看法?此间可还会有变数?”

    贾诩放下手中的竹简答道:“此事文正亲自随朝廷使者同行,最近可有文书予来?”

    刘和摇了摇头,说道:“自十日前文正来信后,再无文书信件。”

    贾诩看了看略显心烦的刘和,而后思虑片刻。“现在朝廷已经下旨,文正也未有额外信件前来。说明黑山军那边的安排一切顺利,那张燕应当是会率军下山,接受屯田之策了。”

    面对说话总是小心翼翼保留三分余地的贾诩,刘和很难让自己完全推心置腹,内心强迫了自己多次后,现在跟贾诩说话都比较直接。

    “文和你当明白我的心思,我虽名为使匈奴中郎将,但还有看管黑山军民屯田之责权,而此事也关乎着我职位的稳定与否,在我看来,此事远比那看管匈奴人重要。你可有何见解,能让屯田之事在并州之地顺利进行?”

    贾诩听出了刘和言语中的一丝不悦和焦躁,依旧不紧不慢的向刘和询问道:“中郎可知为何朝廷封了赵岐为典农中郎将?”

    刘和愣了一下,随口回应道:“自然是因赵岐精通政事农事。”

    贾诩笑了笑,重新问道:“属下是问,为何其是中郎将,而非校尉之职?”

    刘和盯着面色从容的贾诩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悟的说道:“朝廷予我持节,身为使匈奴中郎将我虽有权节制典农中郎将赵岐及平难中郎将张燕,但是却无权直接干预其职权。张燕那边本就是降将,且朝廷也认了其有一定的自主之权,暂可不多谈。那赵岐这边屯田之事我不能直接干预的话,难道是担心我年轻气盛会过于激进,或者是忌惮我权势膨胀?”

    贾诩微微点头,虽然觉得刘和对于权势这方面的理解和领悟稍显迟钝,但至少这些日子以来对自己十分赤诚,便缓缓解释道:“自光武中兴以来,各州设刺史之职便是为了军政两分,以免州郡官吏权势膨胀。中郎以持节之使,居于北疆之地,乃并州军伍中军权最高者。且中郎之父乃在朝中任九卿重臣,如此势力岂能不遭人忌惮?”

    刘和恍然大悟,自己这几年一直想法设法提升自己在军伍中的职位,完全忽略了所谓权利的筹谋与计较,要不是这几年正好赶上各地的叛乱,哪里还会有这种长时间掌控军队的机会。且自己的年岁和资历因为前面皇甫嵩、张温等人的遮盖,故而不是很显眼。这次自己是完全独自掌控军权,且身居中郎将之位,所以才会出现朝廷中有人掣肘的事情。

    这该如何应对,刘和一时间没有思路,向贾诩恭敬的作揖说道:“幸亏文和提醒,否则吾还不自知,若是不小心行差踏错,则悔之晚矣。”

    贾诩笑着起身还礼,而后说道:“中郎以当今年岁便在军阵之上屡立奇功,现如今高居两千石之军职,已然当世少见。关于这方面以后多有思虑即可,属下不敢居功。”

    刘和犹豫了片刻,自己的心思戏志才知之甚详,也是因为相处日久,自己对其格外信任。现如今面对贾诩,刘和想直抒胸怀,却又担心彼此相处日短,对方是否能够真的坦诚支持。

    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贾诩为人谨慎,平日显得格外淡漠,若非影响其自身之事,都会避免直接与人产生冲突。

    (ex){}&/  刘和听罢之后,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而后又忽然摇了摇头,说道:“文和之谋当有可为,只是与那十常侍示好之事,我担心受士人所偏见。”

    贾诩笑着说道:“只要中郎以屯田这等解民生疾苦的公事为缘由,这天下间又有何人能对中郎施以偏见。”

    刘和赶忙询问道:“屯田之事?这如何示好?”

    贾诩向刘和反问道:“中郎可见过洛阳城内向皇宫运水的翻车?”

    “此乃中常侍毕岚所督造……”刘和恍然大悟。“此物可用于屯田灌溉。”

    贾诩点头接着说道:“借其翻车运水之机巧,用到北疆屯田之处。不仅可以在近日朝堂上让其名声有涨,将来屯田事成之后,还可为其扬名。此乃阳谋,无人可阻。士人只知中郎为屯田之事谋划,不会心生芥蒂。那十常侍也因此而得名,同时为了自己日后之名,亦不会阻碍中郎在并州的行事。”

    刘和抚掌而笑,大声道:“大善,明日我就向朝廷上疏。请调那毕岚督造翻车的工匠,同时表彰其运水机巧之功。”

    两日后的朝堂之上,看着刘和的奏疏,中常侍等人高兴的不得了,立即奏请天子允许刘和带领工匠先到并州开荒之地进行水车等农具器械的制造。

    群臣哑然无语,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因这水车确实可为利民之功,若用到开荒之地必成其助力。只是现在这水车之功挂在了那群宦官身上,这让一群士人名臣如何甘心。

    天子扫视了一遍众人,而后扭头看了看咧着嘴笑的毕岚,出言说道:“朕的宫中取水之事就由这水车完成,确实也具备洒水之效。刘和一心为北疆之事考虑,当给予鼓励。”

    毕岚之前督造这水车本就是用于宫内玩乐之事,还曾被其他臣属上奏抨击。此时刘和提出要用其水车灌溉开荒之耕地,并且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了其中可行性。这让毕岚十分愉悦,觉得等这屯田一成,自己也会被史书铭记。

    “陛下圣明啊!”

    天子瞅了瞅神色有些得意忘形的毕岚,反问道:“圣明?圣明在哪儿?”

    毕岚恭敬的回答道:“那刘中郎只要利用水车开垦出千倾荒地,那便是万分的功劳。北疆之地有胡人之患,边疆之地若有战事运粮亦是个麻烦事。若是能开荒耕种,那边疆的兵卒便可就地取粮,免了长途运输之耗费,边疆兵卒之数便可增加,有助于抵抗胡人寇边。而且北疆之地本就地贫人稀,有的是荒地,以后即便中原各地有了些流民,亦可效仿今日之事,这样流民亦有饭吃,日后便不愁叛乱之苦也。”

    天子点了点头,轻笑一声后说道:“此事那就准其携工匠前往吧,你曾督造水车,此番也一同随军北上,协助刘和等人开荒屯田。”

    原本还笑容满面的毕岚顿时愕然,能得功劳可以,但他并不愿意陪着一群庶民在贫瘠之地开荒啊。其他众臣也是纷纷反对,说北疆已经有刘和、赵岐等人主持和监管屯田,不需要毕岚再过去。更有甚者直接说阉宦只会贪污乱事,若派毕岚前往,屯田之事必不可成。

    十常侍等人一听就恼怒了,与指责之人吵成一团。

    天子冷笑一声,只说了一句按旨行事,便转身退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