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金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 入城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初秋的清晨,凉意阵阵。

    不属于候鸟的麻雀,开始悄悄换上冬装,落在不知谁家的桂花树上。

    一排排,像许柄记的糖葫芦,看这家女子化容妆。

    一串串,像录铭斋的糯米糕,望这家女子着新裳。

    一名身着青白两色长裙的女子,头顶珠钗,唇红齿白,胭脂两腮,出现在桂花树下。

    “好妹妹,你快些,要来不及了。”

    二楼的窗口探出少女的芬芳,她取下唇边红纸,一脸焦急的求饶道:

    “好姐姐,你等我少许时间。”

    “又不是会情郎,看把你装扮的比李姐姐婚娶都繁忙。”

    二楼的女子闻听此,脸色一红,正准备反驳几句,忽然闯入的清风,吹落她未抓牢的红色唇张。

    她半身悬于窗外,望着飘飘下落的唇纸,说道:

    “也罢,也罢。”

    说完,消失在窗口。

    片刻后,她穿着淡粉色长裙出现在院内,挽住姐姐的臂膀。

    “阿姐,你看我唇色可匀称?可需增减?”

    阿姐抬手在妹妹脸上撩拨了一下,笑道:

    “深浅刚好,无需增减。”

    “阿姐,勿要动我的脸,胭脂会掉……。”

    “哈哈哈……,知道了,知道了。”

    “阿姐,我去叫阿爹与娘。”

    “全家唯你慵懒最甚,阿爹与娘早早便去轩业门等着了……。”

    妹妹闻听此言,用力挽着姐姐的臂膀,催促道:

    “阿姐,我们快些,我们快些……。”

    姐妹二人出院门,转小巷入古井路,便快速融入到满是精致装扮的少男少女中。

    杨柳细腰的少女们,都在暗自比较谁的服装更惊艳,谁的妆容更脱俗,谁的发式更新颖,谁的香粉更接近花香。

    而年轻男子却各出奇招,只为在这一场盛典中遇到心仪的姑娘时,为她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有趣的是青年男女,无论什么节日,都会将自己精心装扮,好似任何节日都是他们的交际场。

    而那些老谋深算的商家,早就看穿了这一切。

    古井路两侧的商家们,他们提前赶制出适合沿街摆卖的货架。

    就像变戏法一样,摆满样式过时,积压许久的商品,再贴上降价的标签,出现在自家商铺的门前。

    这样的商品,会吸引很多青年男女过来购买。

    时不时,还会有出手阔绰的外地人,将这些在都城已经过时的商品带回老家,赚取大量的虚荣和财富。

    古井路的尽头是都城的北大街,北大街的尽头便是轩业门。

    这些青年男女才不管什么圣人要从轩业门进城,什么圣人从轩业门出城,那都是老顽固们关心的事情。

    他们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借着西方圣人进都的好日子,将自己展示在众多异性面前。

    所以,北大街上倒是很少出现青年男女。

    更多的是为了一睹圣人真容的虔诚信徒,他们站满北大街两侧,绵延数理。

    有人一边闭目,一边用拇指旋转手中的念珠,一副驾轻就熟的模样。

    有人攥着铜钱和碎银,只为等圣人出现后,为他铺上一条黄白大道。

    有人两手插袖,口中念念有词,怕是挨不到圣人出现,便要被无聊击败了。

    有人穿梭在人群当中,他们左顾右盼,专门停在妇人背后,能偷便偷,偷不成也不忘吃块豆腐。

    年龄更小的孩子们,他们成群不结对,同出同入怎么也有十几二十个。

    他们霸

    占了沿街的树梢,怀里藏着滚烫的板栗,一边暖身,一边果腹。

    这可苦了那些站在树下的大人们,一片片沾染着口水的板栗皮从天而降。

    有心骂上几句,又觉得失了体面。

    若是真有人忍不住骂上几句,那他的下场可就惨喽。

    众矢之的晓得吧?

    所有孩子会故意将更多的口水沾到板栗皮上,精确的投掷到那个人的头顶。

    年少不知愁知味的他们,很擅长这件事。

    这些孩子们聪明的很,敢如此明目张胆的挑衅,就是欺负大人们将爬树的本领早早遗忘了。

    一个上不去,一群不下来,很是热闹。

    比树枝更加舒服,视野更开阔的地方,是北大街沿街商铺的二楼或者三楼。

    能坐在这里的,不是富商,就是高官。

    都城的大员们,稳稳的坐在舒服的位置。

    就连瓜果梨桃,都有人专门喂食。

    都城的富商们,可就没办法安稳的坐着看这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他们一会去贪财的李大人那里献个玉器古玩,祈求明年的赋税偷偷少交一些。

    一会又跑到好色的张大人那里送个名妓,希望能通过张大人结识一下裴大人。

    一会又不声不响的出现在爱好书画的范大人面前,为其展示一幅幅名家珍藏。

    整座都城都在忙,各自忙的方法方式又不一样。

    就连王宫里面也在忙,倒不是为了迎接一位虚无缥缈的圣人而忙,而是为了王上新晋宠妃即将临盆而忙。

    八十三岁的王上,花白发丝,黑多白少,不见老态。

    一身金黄色长袍,绣着盘龙祥云,正面色凝重的坐在龙案内。

    龙案下方,站着一位老宦官。

    他也是花白头发,肤白透红,如少年。

    而大殿之下,跪着礼部尚书宏南基。

    小太监们,一趟又一趟的擦着宏大人的身边进入大殿报告产房情况。

    脚下慌乱起来,时不时的就要踩在宏大人的官袍上。

    “报……,王上,荣妃宫口不开。”

    小太监喊过之后,便急忙跑回产房,等待下一个传令。

    他刚走不久,又一名小太监跑进大殿,倒下便跪:

    “报……,王上,荣妃宫口不开,产婆已喂荣妃喝下大量蜂蜜水,四个丫鬟不停用热水擦拭荣妃身体。”

    “报……,王上,荣妃宫口已开三指。”

    闻听此言,老王上长处一口气……。

    没多久,又一名小太监气喘吁吁的跑进大殿。

    “报……,荣妃宫口五指。”

    这时,老王上的脸上终于漏出笑容。

    “报……,婴孩是手先出来的。”

    刚刚才喜上眉梢的老王上,又一次陷入凝重当中。

    就在小太监离开后,老王上对老宦官喊道:

    “狄参,去将巨禄传来。”

    老宦官缓缓下拜,应了一声便矫健的离开大殿。

    没多久,又一名小太监匆匆跑进大殿。

    “报……,王上,产婆用辣椒水撒在婴孩手背,婴孩将手缩回宫内。”

    “报……,王上,因要调整胎位,产婆说还需个把时辰。”

    ……。

    “报……,王上,产婆询问留大留小?”

    这名小太监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跪在大殿之内等待命令。

    “大小都要留!留不住,就都等着砍头吧!”

    老王上话音刚落,殿外有人笑呵呵的说道:

    “王上,以您现在的高寿,切莫再动了杀念……。”

    来人体态修长,同样花白发色,身着道教祖亭长袍,面如凝脂肤如玉,眉宇间透着那股子率性。

    他一瘸一拐的进入大殿,并未急着下拜,而是咦了一声,望着礼部尚书问道:

    “宏大人这是……?”

    宏南基抬头看了一眼巨禄,送他一个白眼。

    老王上此时开口道:

    “还不是为了西方圣人达摩西入都一事,这狗东西宏南基说什么礼仪之邦,偏要本王亲自迎接!

    我一朝君王,去迎一位宗庙之首,岂不是让天下人嗤笑!”

    巨禄先是一笑,随后曲身一拜,言道:

    “王上,达摩西一教虽在本朝并无宗庙,可其教义随着通商队伍之往来,早已存于民间多年,所积教众不在少数。

    其信众中,以门阀子弟、商界翘楚居多,可谓是求于精,免于俗。

    今日,北大街已是水泄不通,可见其影响之慎。

    宏大人也是为了王上您着想,才会有此请求。

    若王上出宫迎接,可谓是一举两得之事。”

    巨禄稍加停顿,便解释为何是一举两得之美事。

    “今日达摩西入都,将这些日日思君不见君的信徒搞得是心神向往。

    若他再施舍一些恩惠,或者随便漏一两手,估计本朝子民对他便要更加信服了。

    若是王上亲自迎接,抛以帝王之尊贵,礼贤于一介宗教之主,这是何等的礼遇。

    那达摩西一行所累之信奉,便会被帝王的礼贤下士截了胡。

    以及天朝众多达摩西一教信徒,也会因帝王亲迎而感激涕零。

    此消彼长之事,再简单不过了……。”

    老王上听完后,突然开了窍,意味深长的点了点头。

    此刻,一名小太监不管不顾的跑了进来。

    “报……,王上,荣妃可能坚持不住了。”

    一语过后,老王上矫健的三步跨下龙案,拉住巨禄的手腕一路疾驰到大殿的角落,轻声说道:

    “拿药粉来!!”

    巨禄脸色一变,心念“原来叫我来,不是为了达摩西一事”,他停顿一下,说道:

    “王上,这……。”

    “这什么!?没听见吗?荣妃已经快挺不住了!快!拿来!”

    巨禄缓缓从袖下抽出一个淡紫色药包,老王上一把将药粉末抢了过来。

    随后,马不停蹄的交给狄参。

    “把这个交给产婆,令其用温水化开,给荣妃服下。”

    狄参接过药包,应了一声便再次走出大殿。

    大概半个时辰过后,王宫大殿内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

    不久,一位小太监跑进大殿,倒头便是一拜。

    “报……,王上,荣妃顺利生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

    老王上脸上满是笑容,他得意的看了一眼巨禄,随后说道:

    “走,都随本王一同迎接这位西方的圣人!”

    老王上说着话,迎着晌午明媚的骄阳,穿过长跪不起的宏南基,路过阴沉的巨禄与平静的狄参。

    天朝三君出龙城,一朝望尽山海众。

    海兽山灵迎入圣,却道只食草叶青。

    举杯空饮复手落,听君一言问苍生。

    何以无忧除鬼患,却道先无抚河宗。

    君上闻言笑不语,三日便请圣归宗。

    (本章完)

    &/artile>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