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樊大侠在这条道上做了这么多年,应该很清楚,其实朝廷的钱才是最好赚的,有朝廷的全力支持,更是整个天下的钱都好赚!我们徐家,再怎么说也在满朝上下有些薄面,至于皇室,那就更不用说了。有了这两个新的东家,往后的生意会怎么样,您难道不明白?所以小子说,这是互惠互利,毕竟我们两家都难以真正花费大精力来经商,与其如此,不如就将这方面的事交给专人来办,我们嘛,做个隐形招牌就行了。樊大侠还有什么可是的么?”徐钦自信满满,虽有些粗暴地打断了樊云,可丝毫不显得无礼,反而是豪气干云,可比刚刚樊云强行提起来的气势强多了。
非但樊云有些错愕,他身旁的关雎也用有些放光的眼神看着这位难得认真起来的小公爷,甚至就连陪在樊云身边的那位姑娘,美眸里都全是小星星。毕竟自信的男人最帅,何况徐钦这副皮囊本也算得上英俊潇洒。
“哈哈哈,老夫真是五体投地!来!合作愉快!”樊云错愕了一小会儿,然后大笑着坐下来,再度和徐钦举杯相碰,算是原则上答应了他的全部条件。
“樊先生请!”
“小公爷请!”
两人敲定大体的重组方案之后,自然也交换了些基本情况,主要是樊云这边露了底。虽然早有准备,但四百万的估算总额还是让徐大少微微吃了一惊。
就算是深知穷文富武的道理,他也真没想到这些家伙富成了这个样子,难怪有些急不可耐地想找靠山巩固成果。
另一方面,了解到巨蛟帮麾下还有为数不少的海运船队,也让徐钦暗自欣喜了一把。原本徐钦以为,洪武朝的海禁政策执行严格,有关于大海的布局还得等到永乐时期才能真正展开。
事实上,至少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海运就已经较为发达了。隋朝时期,沟通中国南北的沿海航线就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后来虽开通了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任务大多交给了更平稳安全的运河。进入唐朝之后,中国的海上国际贸易路线也已经正式开通,市舶司也正式设立,从当时的广州、交州等港口,海船可直通非洲东海岸和中东。甚至由于唐朝中后期国力衰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程度,更甚于陆上丝绸之路。
至于宋朝,那就更不必说了,虽然陆地上一直扮演的是被揍的悲情角色,但海上贸易之发达,也确实是值得称道。
有了这些先决条件,历史的车轮其实早已完全转动了起来,即使是乾纲独断的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承认历史的必然性。
这又要说到明朝的海禁政策了。其实所谓‘片帆不得下海’的政策方针,只是朱元璋基于各方面考量,最终短视的选择了短期最优解的结果。而且禁止的其实一直都只是民间的海外贸易。至于官方,考虑到当前辽东开发力度较低,人口密度小,帝国政府还一直持续通过海运的方式向辽东输血。另一方面,与海外藩属的勘合朝贡贸易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只不过由于官方直接沟通,加之没有真正的专业人士来统管,帝国在这种朝贡贸易中是相当吃亏的就是了。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这种播恩于四海的政策导向,也确实极大地帮助了帝国前期的朝贡体系建立。只是没有把握好尺度,也没有进一步开发这种体系的优势和深层利益而已。
(ex){}&/ 他这种担心也绝非是空穴来风。自古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这些桀骜不驯的江湖侠士,可一直没让各届帝国政府操心。且不说在诸如元末这种乱世里面,各路武林人士确实帮了义军的大忙,就算是太平盛世,这些家伙也时不时地干出点儿杀官劫狱之类的恶性刑事案件。不过这种事一般也就是发生在县一级这种最基层的单位里,加之又有各方的掩饰,偶尔出现一起,只要别搞得太过火,帝国中央一般也懒得追究,大家一起和稀泥了。
不过徐钦其实倒并不是特别敌视这些江湖人士,毕竟这种非法社团组织,有着根深蒂固的违法乱纪基因在里面。哪怕是在几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这种社会阴暗面的事物也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要想彻底剿灭,完全是不现实的。加之在徐钦的脑子里,隐隐已经给他们找好了未来的归宿,所以除了白莲教等少数极端组织之外,徐钦是不会第一时间对这些非法社团采用武力剿灭手段的。哪怕是当初因为那起大案,他也不过是在法律框架下对其采取制约措施,用以敲山震虎而已,虽然看上去鹰派,但实际上也并未动真格的。
更何况,樊云最后这番话,又让徐钦脑中灵光一闪!
朝廷不是缺钱么?郁新不是硬卡着没钱不给拨款练新军么?这些个家伙们有钱啊!至于这是人家的私人财产,其实倒是没多大的关系,见过那么多的金融花活儿,要想骗,哦不,是让这些原生态土著乖乖把私人财产借给政府周转一下,徐大少至少有十几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实用的就是发行债券!
之所以之前没有想到用这个办法,是因为现阶段的社会现实,或者说徐钦之前接触到的社会阶层有极大的局限性,这个法子不好用。
勋贵高官虽然有钱,可大家心里清楚是一回事,愿不愿,能不能拿出来又是一回事。毕竟当中很大一部分都算是灰色收入,如果一次性拿出来的太多了,谁也不敢保证,皇帝陛下会不会见钱眼开,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而另一边的平民百姓,生活水平较低,即使有存款也不会太多,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家没有这个习惯,一个完全的新生事物,要想推动到平民身上,让他们接受到能主动拿出自己好不容易存下的那点儿血汗钱的程度,又是在这种信息传播极其不发达的年代,也是一件非常困难和耗时的事情。
最好的切入点其实就是商人,而且还是受制于朝廷,或者有求于朝廷的大商人才行!威逼利诱,多管齐下,一家头上掏出几千万把两银子,也并非什么难事。
可之前徐钦遇到的真正的大商人其实很少,因为帝国本身采取的是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纯粹的商户其实很少,而且当中的大部分,一旦有闲余资金,多半也用来购置田地了。所以哪怕是这帝国京师,真正的百姓富户,能一次性拿出数千上万两银子的人家其实也不多。
直到现在,被樊云这样一提醒,那这些隐形财团们,是不是也该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