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类起源之华夏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中原争霸,谁主沉浮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距今7000-5000年,中原地区因为其气候,地理条件,所以备受到各派势力的欢迎。在早期的羲皇帝国最后时代,炎黄二部落开始分别进行自己不同的扩张。先说,炎帝。这个“炎”。有一种解释是“炎帝部落喜欢和懂得玩火”所以,后世称它作炎帝。这个“炎”代表火。但是,我们都知道火和使用火是更早的遂发明的,所以称他的国叫:“燧人氏”。因此,炎的炎字。另一个解释就是,炎帝这个未来的可能君主,和部落本身,性格相对比较暴躁,也就是炎帝是个急性子。性格比较粗犷豪迈。而黄帝的黄字,意味着“黄土大地”。我们中华民族向来称国土为“大地母亲”。因此,可以看出其中一份慈爱。因此上,这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炎帝因为部落及其性格,采取了对外征讨方式,他先后从陕西统帅大军出发。炎帝的军队编制基本与黄帝雷同。因为两者都是深得早期羲皇的军事布阵。而炎帝部落来源当时的西北部。但是,炎帝因为个性,所以炎帝的征讨要多于合作,杀戮要大于怀柔。当然,这分析是不被现在理念理解的。现代我们认为“炎帝十分慈祥”甚至慈祥的不得了。其实这都是古人异化所造。一直按照文明脉络。延续至今。因此,炎帝部落缺乏骑兵。而通过考古发掘,中国最早发现的马匹,出土于距今6000-5000年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河南的仰韶文化。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当时东夷部落,蚩尤部落的聚集区。而山东按照今天版图来看,这里距离长江南部,距离最近。除去大西南的四川可以路路到达江北。这里过江是最为方便了。因为,过了徐州就接近南京。而7000年前,长江水系与现在变化不太大。

    这足以说明。大汶口文化代表了那里的先民,具备了骑兵骑射能力。因为有了驯化马匹,在配合马上射箭,就容易很多了。同时,还具备航行甚至近距离航海模式。当时的渤海湾要比现在大许多。也是因为气候变迁,大汶口先民才会选择迁徙。同时,东夷族,九黎族,三苗族。这些一直被“汉化正统”边缘化的民族,其实,当时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炎帝。从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发掘。我们可以知道,大约距今8000年前,江南一代的古人开始驯化水稻。约7000-5500年也就是河姆渡结束年代。水稻技术在江南一代,已经频繁出现。同时就是“渡江”技术。因为,哪里水系庞杂,最大的几条“大河”。宽度都接近甚至超过黄河。因此,河姆渡发掘最早的“独木舟桨划船”。这种“独木舟”要比同时期,发掘的黄河流域的船体大。但是,比同时期大汶口发掘的船体,小而窄。这说明,当时先民已经掌握了可以在“大泽”也就是鄱阳,洞庭,太湖三大泽使用。同时,可以跨过长江。所以,早期先民由于气候变迁,开始像其他地区迁徙。这与在山东地区周边的,东夷族产生了交汇。

    蚩尤,这是一位一直被传统汉化文明,打压的少数民族的英雄。有一种说法是,蚩尤是炎帝的后代。但是,根据前面我们按照考古以及文字描述记载,炎帝出生在陕西西安周边。而蚩尤则是后备推选为“九黎族”首领。他是分布在最远河北,山东,河南,江南一代。距离陕西有上千公里。那么怎么会出现“炎帝之后”?这就是后世古人为了维护其“皇权大一统”的玩的“春秋笔法”。因为,担心占据的南方和东部地区,无法划归一通。因此,制造一个“蚩尤与炎帝”血脉。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蚩尤划入到炎黄阵营。至于杀他也就是“内部平叛”。而实际上,蚩尤九黎可以算作羲皇分封的一个或者多个诸侯小国。我不能忘记,羲皇在山东泰山登顶,称帝。而当时泰山跟现在地理位置,基本一致。因此,按照地图来看,羲皇当年无论是怀柔还是征讨,的确是打败了,起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和混杂来源于河姆渡部分后世先民。为了安定人心,便于管理。羲皇当时被他们分封为大致1-9个部族国。也就是后世传下的九黎族,三苗族。这样,既可以起到集中管理,划归王道。又可以分化瓦解少数民族。达到安定统一的目的。

    但是,由于羲皇采取的制度是“分封制度”。采取的收益模式是“供奉制度”。所以,等于保存了九黎,三苗等少数民族的部分势力。而赐予他们地盘。使得他们更好的服务于,羲皇的帝国。这样,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这里的文明已经从新石器晚期发展到,青铜文明早期。这也算做人类第一次的“工业化革命”。因此,九黎族有铜制武器,铠甲还有甚至骑兵。同时还发明了各种兵器。包括我们现在所知的“18班兵器”基本都是源自于蚩尤部族。而蚩尤也是在这9000-6000的3000年羲皇帝国衰退期,逐步发展状大。然后开始采取各种手段,收买,拉拢,扫荡,怀柔等等,把原有的“九个分离部落”逐步收拢为一个强大部落。

    那么,为什么谁都要“入主中原?”我们都知道,水稻,小麦是中国人传统主食。当时按照气候地理条件来看,炎黄二帝产生于西北。哪里最擅长的种植作应该是小米,也就是粟子。在北方称作“谷子”有“稻谷”之说。这里“稻”不是南方的水稻,而是北方的汉稻。谷子。如果按照现代科学营养成分划分,水稻肯定营养价值,高于谷子。不然,谷子就不是“粗粮”了。而从考古发掘,在中国当时位于河南,山东下部。已经从江南流传进来水稻种植。这里考古发觉了最早的7000-5000之间的水稻。而在缺乏江军,就可以跨越长江的水军。有缺少高价值作物的西北。只能依靠两种办法来获得发展,一个就是炎帝的四面征讨。一个就是黄帝多模式启动。

    自古都管炎帝叫“农神”但是,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知道,水稻,铁定不是农神发明的。同时说道农业器具,在距今8000-5500年河姆渡考古地层带。出土了大批的木质,石制农具。包括耕,犁,耙等最常见的。而炎帝那个时候还未诞生。也就是说,这个炎帝农神也就是相对北方特别当时西北来说。而古代战争中,最著名一句话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炎帝要征讨中原地区,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更有价值的土地和作物,使得他的部落可以获得更大发展。但是,四面征讨就需要强大的军队。由于炎帝的部落对外合作态度与模式,导致了他的军队装备质量并不强大,因此,就需要人数来满足战力提升需求。所以,可以预见炎帝的部队军队人数,要远远超过其他部族。而按照古代运输方式,当时“发明轮子”都是一种十分朝前的先进科技。主要依靠马匹托运。而我们知道,马匹驯化,发掘最早的还是在中原,山东以及南部地区。所以,炎帝远征大军,就必须使用人力运输军粮。

    还有一个就是,羲皇曾经在中原就是河南地区定都。那么谁能拿下当时的中央帝国都城,谁就是无可争议的,新帝国皇帝。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逐鹿中原目的,那时候就是基本这几点。至于其他什么交通,道路,人力。那都是公元前3000年以后。也就是距离这个时代还有2000-3000年以后的。而这样我们就能知道,炎帝远征大军,每次作战和圈养军队,所耗费的国的实力和储备能力。这就导致,炎帝在战争后期,逐渐显示出颓势。军队的装备质量无法跟进,依靠人数优势,但是,运输力限制于科技发展。所以根本无法与本身占据中原边界,且科技技术远远高于自己的,蚩尤军队作战。因此,有“十战十败”的说法。

    而蚩尤则是联络更多的“不满部族”,发起了对于炎帝军队的反击,也可以说是大反攻。这些反击,把炎帝的军队打的几乎是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再加上连年征战。导致国力疲弱。迫不得已,炎帝向自己的“兄弟”黄帝伸手求援。黄帝一开始的确会援助了几次,炎帝。但是发掘还是不行。而黄帝手下有大臣,像黄帝谏言。如果趁这个时候,灭掉炎帝。那么就可以基本实现统一后方。对抗前面的局面。

    而此时的黄帝部族国。他通过与九黎族,三苗族,甚至南方部族的贸易与技术往来交流。拿自己的特产换取其他民族的技术,产品。特别是大量囤积经过处理后的大米。用自己的特产谷子交换这种更加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同时,黄帝部族这时候科技也得到了一定提升。黄帝研发了“指南车”而指南车研发需要关键科技在于,磁石开采,铜制的冶炼。还有轮子的发明。这些都使得黄帝很快把他应用到自己的军队。而换去的马匹,使得黄帝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军队。由于轮子发明,黄帝把马匹拉车用于战争。这就是最早的车兵。也就是后汉三国里,“西凉车骑兵”。骑兵是最好发挥西部军队作战实力的一兵种。而地处于中原和偏南部地区的九黎蚩尤,三苗族,等少数民族。却没有把优势骑兵,发挥到最大。反而不如黄帝的军团。而在交流中,黄帝学习了来自九黎族的兵器的制造。改进了自己的“石矛,石刀”。改为最具特色到汉代还在持续的“戈,戟”以及金属半技术混合盔甲。同时,结合自身弓箭实力,加上来源于交流获得技术,改进了自己的弓箭。采用最新的“金属”箭簇。这一切使得黄帝军队,发展到军事科技相当高水准,甚至超过了九黎族。

    当黄帝看到自己的兄弟部族,炎帝已经处于奔溃边缘之际,便采取“诏安”策略劝其投降自己,但是,炎帝不答应。不久后,黄帝率领自己的“装甲军团”在巨鹿地区,与炎帝的主力部队,进行了一场大决战。开战之前,黄帝因为精通算法,八卦,善于观看天时地利。这是最早期的兵法雏形。因此,他巧妙借助当地气候,地理条件,选在巨鹿这个地区展开决战。而炎帝还是一仗自己人多势众。却不知道自己的军队,因为长期的缺粮,生活恶化。军心涣散。战斗力成倍下降。因此,冒然与黄帝大战。一支已经被拖得稀里哗啦的疲惫之师,与一支常年养精蓄锐,百炼成钢的精锐军团对抗,胜败而想而知了。结果炎帝被黄帝杀得大败。大批的部署,军队投降黄帝。而早说了黄帝是怀柔加上武力。也就是“萝卜大棒子”。因此,炎帝也愿意最后归顺黄帝。

    而黄帝收容了炎帝残部,归属于自己后,引起了持久仇恨的九黎族蚩尤部族的极大不满。他们,多次要求黄帝主持公道,严惩多次入侵他们的炎帝及其党羽。但是,均被黄帝严词拒绝。且黄帝还希望他们和好如初,在自己的统帅下。完成复兴羲皇帝国的使命。但是,蚩尤部族始终不从。这使得黄帝十分恼火,恰好因为蚩尤部族不从,导致三苗族,彝族等纷纷抗争不从。而黄帝分析当时几大少数民族中,唯独最具实力的就是蚩尤部族。因此,按照“杀一儆百”,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原则。最大限度减少杀戮。黄帝决定对蚩尤部族,开始剿灭战争。而且这次作战必须要,彻底绞杀蚩尤势力。

    但是使得黄帝也是始料未及的是,蚩尤军队的确骁勇善战。且装备超级精良。军队作战素质极高。同时,本地人居多,十分熟悉当地地形。善于使用灵活战术。分阶段,分层次打击黄帝大军。使得黄帝大军被迫分兵多路袭击。恰好给蚩尤流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可能。于是前几次多次作战中,黄帝屡屡战败。虽然没有伤及到黄帝军队元气。但是对于全军士气是一个极大挫伤。而黄帝研发了指南车。又懂得天文地理气候。因此,黄帝改变了策略。他才去借助当地气候与结合地形方式,先采取诱敌深入。然后突然采取铁壁合围战略。最后一举击败了蚩尤部族的主力军团。这里可以见到《山海经》有,“黄帝请应龙助阵。应龙大水蚩尤。后应龙去南方,所南方多雨”。其实,如果不是神话。那么这个“应龙”应该说的不是什么“龙”,而是当时的某些天气条件。此外还有《山海经》记载,黄帝招天神,魃下届协助攻打蚩尤。女魃。按照后来解释,“魃”是僵尸的祖先。旱魃顾名思义就是“炽热干旱”。而忽而“狂风大雨”,“忽而赤地千里”我们就知道了,《山海经》所说的,是当时突然变化的地区气候。导致了蚩尤九黎部落疾病丛生,粮食短缺。在而黄帝因为拥有了更好的“先进科技”。而且战前就囤积了大量粮草。所以,很快,黄帝抓住这个“大灾变”有利时机,发动对于蚩尤部落主力军团的打击。而已经被诱敌深入的蚩尤军队,面对灾祸再加上强大的围剿。因此导致全军溃败。

    刑天,是蚩尤部族大将。他使用一对板斧,可以说那时候算是“当代吕布吕温侯”。但是,最终陷入了黄帝的阵法当中。而导致体力不支。最后被杀。传说他还把没头脑的自己,做成了新的“无头战士”继续作战。这些自当是传说吧。因为按照现代科学物理学,人体分类分子学来说,那是不可能的。除非,黄帝大将先是砍掉了刑天的头盔。而这个“头盔”做的跟人头一样。但是,刑天本身不高、所以,被“砍掉了人头头盔”后,展示出来的眼睛。就好像“双乳生眼”一般。夸父是传说的中巨人族。这个到底有没有?按照现代考古发掘,已经确认在当时河北河南一代,的确有个族群,他们人高马大。从墓葬发掘的骸骨来看,男子一般平均身高在190-20米。女子也在170-180公分之间。可以想见欧洲人梦寐以求的“来过中国”的祖先。发觉了。他们与欧洲人体型身材近似。而从dna检也说明他们是“外来族群”。而显然这从侧面证实了。《山海经》描述的蚩尤大战黄帝时候,邀请了“夸父”巨人族参战。而这群“夸父”可能是通过当时俄罗斯等地来到中国。并且定居下来。可能欧洲人还是笑早了。这群族群很可能是高加索人种。但是,从发掘陪葬物品来看可以看到他们来的时间不短。而且大部分被本地同化。

    综上所述,没有借助任何古人的“春秋”,“神话”我们按照现在可以理解的“物理学”“生物学”“气象气候学”等角度,来诠释当年的情景。很多的疑惑,甚至外星人都来的黄牛。就好理解了。只是远古先民对于很多现代学科根本无从知晓。只能把这些当做神话。和神的帮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