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皇子河水向东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是北方的一座小县城,它是中国1633个县城中普通的一座。由于相对闭塞,古县城的大概框架被基本保留下来,四座城门看护着老城,斑驳的朱漆门上硕大的圆钉已经不知被哪个人摘取倒成了铜锅,唯有门口的几座石狮子还一如既往地注视这每一位百姓,身旁木门已经没有当时的威严,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这座城门附近晒太阳的老人们说,黄河曾经在这里改道……

    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曾经辉煌过,但历史总归历史,昔日的辉煌也只是历史书中的几行文字……青色的城墙砖也不在棱角分明,风吹走了青春,留下了浓重的岁月的痕迹。

    经历过几十年的大震荡,县域经济几近于停滞,据听说建国初期,华中科技大学曾经选址于此,但是面对近千亩的良田用地让当权者望而却步,是啊, 在知识与饥饿之间做出选择,根本不是那么难以取舍。

    县城的东南方向有座小黄山,说它是小黄山并不是他和安徽省的黄山有一样的迷人风景,因为它是黄河古道经途地。黄河旁边的山叫做黄山也不为过,但是为了表示谦逊,人们在它前边加了个小字。小黄山并不高,海拔一百多米。这座山若放在南方地区最多算作一个小土坡,在平原地带长大的人估计也没有看过真正的大山大河,猛然间在平地凸起的土坡也便觉得是座山。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座山上留有不少名人题字便是最好的证明。在小黄山的西面不远处还有座山,人称西山,西山上除了几座庙也没有其他玩处,久而久之便在人们的口中淡化。

    沿着小黄山山脚下的尘土飞扬的路向东北方向走十余里便有一个叫皇子的小村子。一看这个村字名,大多数不了解内情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好听,有皇家气派。说起这个村字的名字还真有一个传说,不过现在也没有官方来证实这个事情,不过也不影响这个传说流传下来。皇子村原来并不叫皇子,在县志上记载的是黄止村,大概是念着念着就念串了,成了皇子村,不过即便人们知道了真实的原由,也没有人愿意再改回去,就这样叫了下来。相传黄河发大水,整个河南一片汪洋,死伤无数,但是黄河水到这个村子的时候却戛然而止,据老人说,河南岸一片汪洋,河北岸除了天上的雨水,一点洪水也没有漫过来。黄止村由此命名。

    为了感谢天神的恩情,也为了纪念这次洪灾,村长特意去请了邻村远近闻名的李大仙,李大仙也没有放过这个扬名的机会,很少出山的李大仙破例跟着村长在村南头土坡旁挑了一块福地盖了一座庙,庙门朝南,一条河从庙门前不远处蜿蜒而过,庙背靠黄土坡。按照李大仙的说法是北有靠山,前有财源,村子必有吉兆。村子到底是谁保护的呢?是村口的小河还是天神,没有人能搞明白,也没有愿意为此耽误工夫,庙建好后,香火不断,逢年过节便有不少村民到此许愿还愿。随着香火旺盛的还有庙门前的平地,还愿的人一茬又一茬,他们无处释怀,都把爱心安放在这块土地上,地平整了又平整,不知谁发了财,在这里铺设上一层红砖,村里也没有浪费了这个好地方,每年都在此举行一次文艺演出,西头踩着高跷,高高在上,东头的村民也不甘示弱,绝不屑于与西头雷同,依然武起了狮子,逢年过节,西头的高跷队总要和东头狮子队比上一比,庙门前就巴掌大的地方,再加上观众就更不剩下多少地方,别看站得高,有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一旦发生争执,狮子队也占了绝对优势,举着庞大的狮子头在高跷队中乱窜一通,场面好不热闹。

    如果不迷信的话,真正保护村子的应该是从村子南头蜿蜒而过的小河,小河将两个村子分割开来,河南岸是河下村(大概由于村子地势较低,在河堤下边而命名)河道并不窄,约莫着有十几米宽,河的两岸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树木,一到夏天这里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沿着架在河道上颤巍巍的小桥向北走大概几十米便进入村子中心。这条被人们称之为新街的路也是村子的主要通道,学校就建在这条路的中段。每天上下学这里都是整个村子最热闹的地方。很多老人也愿意看到这个热闹场面,将晒太阳的场地搬到了学校对面,对老人们说,每天看着充满朝气的孩子们也是个快乐事儿。新街向北二三百米远还有一条东西路与之平行,随着北边的居民越来越多,这条路也逐渐繁华起来,不过还是无法跟新街相比。学校正对着的那条南北路也是村子里的重要通道,这条路将村子分为东西两头。当东头西头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后,问题便涌了出来,你要是问皇子村的村民是哪里的人,他肯定要给你说是东头或者西的。这不是为了将地址说得更详细,而是内心中归属感。东头的人觉得东头的人厉害,西头的人觉得西头人风光,这种分歧便由这条路分化开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学校里娃娃也加入分裂的阵营中,即便是下课时玩耍,也会不自觉地分出东头西头两派。不过在年幼的孩子心目中并没有仇恨,更多的是容易分班儿方便玩耍。

    学校生活也相对枯燥,老师有一句没一句的总是唤不起孩子们的兴趣,光是念念,没一点意思,班内的学生几乎都跑到了校外,他们需要更大更广阔的天地,一个小小的学校怎么能法束缚孩子们的心呢?家长也不在意,家家户户都是四五个孩子,那里有精力去管这些闲事呢,即便逃课的娃儿们从家长们眼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家长也不会在意。对半大的孩子们来说,河沟那可是个好去处嘞。

    河岸的树还没有发芽,光秃秃地站在两岸,没有一点生气,树皮已经被扒个精光,露出光滑的皮肤,这些光滑的皮肤并不如刚开始那样白净,在阳光和风沙的侵蚀下已经也变得斑驳不堪。

    老甲的家中兄弟四人在这片树林摸索着,他们肯定不是头一波在这里寻摸的人群了,虽然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地方,但对于他们现在的任务来说也过于困难,对于皇子村的孩子们甚至大人们,哪一个对这里不熟悉呢?头顶的太阳已经偏西,兄弟几人失望地靠在露着皮肤的榆树上发呆,整整一上午,什么吃的也没有找到!守喜倚着树,神秘地从怀里掏出一块黄黑的东西迅速放在嘴里,随之嘴巴使劲地翻动着。 “二哥,这是啥呢,让俺吃点” 站在守喜面前的几个兄弟眼巴巴地看着二哥紧握的手。“啥也冇”守喜支支吾吾地说。你打开手看看,三个兄弟并不相信二哥的话,毕竟看到他嘴巴动了。拿来吧,守全边说边冲上去掰开二哥紧握的手。一块黑色的固体掉在了地上,三个兄弟趴在地上,六只炭黑的手紧紧捂住它,生怕它从手缝中跳出去逃走了。当几只手小心翼翼地撤开时,一块黄土快显露出来。“二哥你咋骗人呢这不是土吗?”最小的兄弟守全叉着腰指着二哥叱问道,我说你咋恁胖嘞,原来都是偷吃好东西了” 。守喜并不理会他们的指责,嘴巴不停地翻动着,眼睛流出了难为情。“二哥,吃的啥,让俺少吃点也中嘞。”三兄弟守才恳求地说。待嘴巴里的东西咽个差不多时,守喜才缓缓地半张着嘴,生怕嘴巴里的东西掉出来似的,难为情地说:“俺就是吃的这个,冇骗你们”几个兄弟对这个回答并不认同,气呼呼转身边泡边说:“走,回家告他去,哼!”

    守喜并没有着急回家,沿着这个河堤南岸向西走,直到第二个桥时再绕到北岸,那些被饥饿的人们扯下最后一块遮羞布的榆树的枝干在夕阳的照射下变得红彤彤,显得略微有点生机。他知道,这些树皮已经伴着人们的唾液被装在永远填不满的肚皮里。在年少的守喜心中,此时他并不是为刚才的事情而忧愁,此时他的心中想的更长远,他想帮助父亲去改变现状,不过这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个难事,想了一下午,他也没有找到出路。直到天黑的几乎看不到人影,他在抱着双臂光着脚丫摸着他光滑的树干向家走去。

    ——娘,他回来了!守全边喊边向家里跑去。

    喜的,你找到吃的咋不让兄弟们吃点呢?正在厨房做饭的老甲的媳妇问,一小手心玉米面洒在硕大的锅里显得那么渺小,瞬间被冒气的水泡吞没了,不见踪影,水烧开了,糊面像是个必备的程序而已,并没有一点效果,此时在兄弟几个人心里,有总比没有强的想法面对每天的那碗稀粥。“娘,你得说说他呀!”守全拉了拉娘的袖子说。呃……五孩儿的说话声打断了她,把正在为这稀汤发愁的情绪中拉了出来。老甲的媳妇转过身对二儿子说:“听恁弟弟说,你在河沿那找了点吃的?你得分给弟弟们尝尝呢……”呃……刚说完就后悔了,不应该责备二儿子,他肯定不是这样的人,这一点是可以保证的。

    面对母亲的斥责,他想解释一下却又张不开嘴,告诉娘自己吃的是土吗,显然不行,这会让娘更自责呢,守喜心想。

    说,快拿出来!五弟上来撕扯着守喜的衣兜,想从里边翻出证据。经过这一拽,守喜有点发蒙,眼前的这几个人围着他来回转,似蹦似飞,声音也不再那么真实,想是被什么东西罩住了,发出嗡嗡的响声。他使劲地睁了睁眼睛,低垂的眼皮似扣上的大门,怎么也打不开,他意识到自己要倒下,想挪动一下脚步,靠着后边的墙壁,脚一动整个身体在向前倾砸在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砰的声响。守喜晕倒了,他一天没有吃东西了,几块观音土在胃里也低挡不住胃液的腐蚀,饥饿伴随着头上的豆大的汗滴一阵又一阵袭来。

    “赶紧去叫恁爹”老甲的媳妇蹲下身去,让儿子枕在她的腿上,他用大拇指使劲地在人中处掐了几下。

    “二妮儿,你去叫一下医生”她催促着在一旁呆住的女儿。

    村子里并没有真正的医生,老甲的媳妇口中的医生是她的本家王虎,他在镇上医院的培训班里学过几天针灸,懂些医术,村子的人们有个头疼脑热能扛就扛,扛不过去就找他拿点药对付一下。药也没有几种,如果要是拿药还得到真上去。没多久,王虎夹着补丁摞补丁的包急匆匆赶来了,他来到厨房拨拉拨拉守喜的眼皮说:“冇事儿,给他找点吃的吧,饿的了”说完便站起身来。这娃,俺咋看,说完又蹲下去在守喜的腿上按了几下,嫂子,不是俺说你,你得说说这个孩子呀,不能让他再吃土了,他这是浮肿,你看那腿都成啥样子了”王虎看着老甲的媳妇郑重其事的说。呃……俺着了老甲的抚摸着二儿子的脸庞说。幸好自己没有埋怨他,要不……哎……想着想着长长地叹了口气。“二妮儿,你去盛点饭,澄倒澄倒呀,别烧了”老家的媳妇说。不一会,二妮儿端来一碗稀粥,老甲的媳妇小心翼翼地向儿子嘴边喂去。几口饭下去,二儿子略微睁了睁眼睛,很快又闭上了。“娘,俺看类他就是装的,就想骗点稠一点饭喝”守全撇了撇嘴说。“说了,这情况咋是骗人了?小孩子净胡说”王虎瞪了守全一眼说。“就是骗,你这也是骗人了,咋着就是浮肿了,明明是吃好东西长胖了,别以为俺不着,他跟恁兄弟好着类,别想蒙俺!”看着锅里的稠饭都被盛在守喜的碗里顿时满肚子气。

    “你这小犊崽子,俺骗谁了,”王虎听到有人说他骗人,这是字是他最不愿听到的字,恰恰这个也是他最敏感的字。这个字激怒了他,他站起身来对老甲的媳妇说“嫂子,要不是咱是本家,我才不来了,天黑了这路也不好走,还不如躺被窝睡会觉呢,你说是吧?俺这是图啥类?”刚进门的老甲的听到了这话,抡起胳膊在守全背上拍了一下,发出啪的声响,瘦弱的守全怎么能抵挡住这突如其来的一巴掌呢,五脏六腑都翻了个个,他往前窜了一步呆住了,许久才感觉到疼痛。“你这孩子,冇事别找事,你这瞎胡说啥!”老甲的继续说道。看到老甲的打了五儿子,王虎气儿也消了,忙笑着说“哎,孩儿还小类,也别,也别太生气”。“哥,小孩子不懂啥,你来看看……”他示意老甲的看看二儿子浮肿的腿,“这要再严重些估计要命呀!”老甲的看了看说:“放心吧,俺着这事了”。

    老甲的媳妇也站起身来,从馍筐里摸出一个黑窝窝递给王虎,“嫂子,你这是干啥呢”王虎推托说。“兄弟,这大晚上了,恁能来真及时,俺都不着咋感谢你嘞,别嫌少呀”站在一旁的老甲的也说:“拿着吧,兄弟,孩子多,也没有啥好吃的,别嫌弃就行,拿着吧”听完老甲的说话,王虎也不再推辞,把馒头塞进咯吱窝里夹着的包里。

    “走了,嫂子”王虎说。

    “呃,俺送送你类”老甲的说。

    “诶,哥类,以后可记住了,看着恁家二孩,不要让他再吃土了,刚才我没有好意思说,就南边的那个村子昨天就死了一个,吃土吃的”王虎边走边叮嘱着。

    呃……老甲的跟着王虎走出了胡同。

    老甲的媳妇坐在床边安抚着二儿子,土坯垒起来的床腿承受不住两个人的压力向外边倾斜,床上的二儿子差点滑下来,幸好有她挡着,哎……她叹了口气,抹着眼泪走出昏暗的屋子。

    夜渐深,贪婪的北风和院子里光秃秃的树做着捉迷藏的游戏,所有的树都尽量伸展开来,左拦右挡,前俯后仰都无法抓住风的一点踪影,任由它在身旁吹着口哨悠然走过。玩累了,就原地休息片刻,然后又是一阵忙碌,那一棵棵树似乎并不在乎风的逗弄,风也抓住了树的好脾气,跑过去再回来冲着身后的树做鬼脸。

    皇子村的人们大多数遵守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古训,太阳一落山,整个村子便陷入一片寂静和黑暗之中,在这样黑的夜里,人们也寻找到最适合这样场景的活动——睡觉。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及早睡觉不仅仅是休息,更是为了保存肚子里那仅有糊糊不被过早的消化掉。跑了一天的孩子们也收起来活泼好动的天性,躺在床上胡乱聊几句天也昏沉沉地睡下了。大人们没有那么快睡着,除了必备的交流,很少说话,这不仅仅是保存体力,也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要说的根本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还不如躺在被窝安静些。身体的安静并不代表思想的静止,他们都在思考着现实的苦恼,以及那美好的未来,他们渴望着一觉醒来,锅碗里的糊糊可以稠些。

    老甲的也无例外地躺在床上,床上的麦秸已经被挤在了墙角,他时不时用手或脚往身下扒拉几下,好让身体下边垫得厚一点,舒服一点。这张床是自己结婚时本家木匠做的,几十年过去了,床腿已经被潮湿和蛀虫腐蚀掉三个,在五儿子小的时候已经主动拆掉床腿,床板放在堂屋的东南角,睡了一段时间,孩子背后一直起红疹子,老甲的就带几个孩子去河沿坑边捡来的石块配着自己活了点胶泥和麦堆成的床腿,为了防止半夜睡觉时不被摔倒,床腿并未垒很高,略微离开地皮防防地面的潮气罢了。去年麦子成熟后,床板上也 换了一批新的麦秸秆,麦秸秆上铺上一个用补丁拼成的床单,这就是他俩的床铺,不过老甲的夫妇并不在意这些,毕竟日子比以往更好些了。

    今天晚上和以前几千个夜晚一模一样,除了几声叹息,哎……这一声声叹息是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吗?绝不是,他从来没有这样抱怨过,除了自己的无力以外,他明白生活还得靠自己,这叹息里只是心情的一种诉说罢了,他只在乎孩子们碗里边的糊糊稠一点再稠一点,最好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

    老甲的媳妇窝在角落里,抚摸着二儿子的浮肿的腿说:“孩他爹,咱用不用去镇上给娃儿看看?”老甲的俯下身子看了看儿子的腿,叹了口气没有回答。老甲的媳妇也不敢再追问了,只是时不时地用衣袖擦去眼角的泪。老甲的何尝不想让孩子们健健康康地活着呢,哪怕自己吃再多地苦也值得呢,可是,眼前的光景就是这样,日夜劳作只能勉强吃个半饱,哎,吃饱是个什么样的体验呢?他自己活这么大还没有感受过,也不可能描述出来。新中国成立了三四十年,村子不止一次说过,我们都是新中国的主人,人们都可以吃上白馍,对此,老甲的深信不疑。但是目前不敢想象那样的场景,最起码现在不能,他不敢奢求村长曾经许诺的白馍管饱的未来,在他看来,这要成为现实似梦以下扑朔迷离,毕竟村长家的孩子们并不比他家的孩子们强多少,几个孩子也饿的直不起腰了,据大炮说,他家几个女儿都光着屁股坐在被子里呢,每想到此,他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村长在胡编乱造,没有比现实更真实的事情了,但很快他又陷入到那美好的想象当中,对他来说,这个美好的理想才是他坚强下去的勇气。

    老甲的媳妇又用断了把的勺子给儿子嘴里喂了些糊糊,千万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玉米糊,他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半碗糊糊进了肚子,二儿子已经睁开了眼睛,只是身体还是虚弱,他尝试着抬了抬胳膊,胳膊像灌了铅似的往下追着。他扭了扭头,他娘正拉着她的手,另一只手在不住地抹眼泪。“娘——你咋不睡?”守喜的声音很微弱。这声音对她来说却如洪钟,她在盼着儿子的苏醒呢。“喜的,你醒了!”老甲的媳妇惊喜地说。“饿了没有?”她话一出口就后悔了,孩子能不饿呀,本来就是饿晕的。她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从孩子们的胳膊腿当中的缝隙总走过,他熟练地用手拖下挂在房梁上的竹篮,从里边摸出一块黑窝头递给喜的。喜的没有接,他知道这些黑馍馍是右数量的,每次蒸馒头时候,他娘都一个个数过的,每个人半个窝头,这也是计划好的,谁的也不富裕。他知道这个窝头肯定是父母剩下的,内心一阵阵热流往上顶,他努力地克制着,这股热流还是从眼睛里涌了出来。老甲的媳妇见儿子不接,便又小心地走了过去,蹲在儿子身旁,用手掰成小碎块塞到儿子嘴里。喜的边哭边吃,他用胳膊挡在眼睛上,不让娘看到,嘴巴里小心地咀嚼着,每一粒面都和着喜的舌头的翻动沾满了口腔。约莫着吃了半个馍后,他说“娘,吃饱了,放起来吧”。他娘也不再坚持,因为孩子的嘴巴已经禁闭,她把窝头塞到儿子手里便走了出来。等他娘离开,喜的放下胳膊,任由着酸痛的甜蜜的泪尽情地流出来……。他无力地体味着这一切滋味,也努力地反驳着这一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