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嚷嚷什么”,卢教授很不习惯每次说话都要先开通话器,用着很麻烦。有一次他忘了切换通话频道,再加上云雀号上的丽奇太啰嗦,一路不停叮嘱他要小心。他牛脾气一上来,忍不住跟她斗了两句嘴,结果变成了在公共频道广播,引得大伙翻白眼。
不过,他也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令李海洋一惊一乍的,“发现了什么?”
李海洋不急着解释,把万用表的指针插进菌毯,指针立刻轻轻地偏转。紧接着,他又换了几个位置把指针插进去,每次万用表都会偏转,只是偏转的幅度大小不一。
万用表是小学生都会使用的仪器,它有一个简单的功能,那就是测量电流。看到李海洋的演示,王天立在旁边惊叫道,“天啦,这些菌丝居然能够导电。”
“没错,确切地说,是生物电。”李海洋解释。
卢教授无暇思索李海洋为什么要随身带这么个老古董,上前几步从李海洋手中抢过来仪器,依葫芦画瓢试了几次,得到的结果依然如此。虽然任何生物都有微弱的生物电,但强度达到万用表可探测的程度,这种现象还真少见。
赵天顺凑了上来,问:“教授,有什么发现吗?”
卢教授摇了摇头,即便以他的学识渊博,也给不出答案。
他抬头望着前方的浓雾,眉头紧锁。回想这一路的经历,他总感觉太顺利了,几乎没有碰到任何阻碍。
可潜意识里,似乎某种危险正潜藏着,伺机对科考队发动致命一击。到底有什么危险在前方呢?难道是那个救生舱?
这时,李海洋上前说:“教授,菌毯的生物电流越往正北方向越强,我建议队伍往北走,说不定会有重大发现。”
“往北走?”卢教授沉吟片刻,最终还是拒绝了李海洋的请求,“救生舱在西北方向。咱们的主要目的是为它而来的,不要节外生枝。”
“教授,您忘了咱星际学院的院训了吗?‘发现并探索是每一位公民的使命’。这么大范围的菌毯,这么活跃的生物电流,完全已经超脱了生物范畴。您不能视而不见啊。”李海洋不想自己的发现就此被忽视,说话的时候一点也不示弱。
卢教授是头一次见李海洋敢顶撞自己,牛脾气也上来了,扯开嗓子就要骂人。赵天顺见状急忙提醒他任务要紧,有什么事也等找到救生舱再说。卢教授冷哼一声,气呼呼地走了。
科考队员们在旁边也是看的心惊胆战:“这小李今天是怎么回事?居然敢跟教授对着干,吃错药了吧!”
队伍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
李海洋冷静下来,也意识到自己刚刚有些莽撞了。他有些意兴阑珊,行走的脚步也有些慢,渐渐地落在队伍最后头。趁没人的时候,他使劲敲了敲帽盔,自言自语:“李海洋啊李海洋,你这是怎么啦,平时不这样的……”
刘亚洲怕他想不开,扛着硕大的“旋风”步枪走过来,“海洋,我相信你的发现绝对有重大意义。但请你也相信我,听上头的话准没错,毕竟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教授是着急那个救生舱了。对了,你说那救生舱里面会不会有人,是个男人呢还是女人?我猜一定是个漂亮的妞儿,哈哈哈……”
李海洋停下脚步,一本正经盯着刘亚洲,“兄弟,我有一种预感,这些菌毯绝对不简单。我感觉它像个大型信号发射器。不,它更像是一个中央处理器的一部分。”停了片刻,他问刘亚洲:“你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不知道……这个问题太高深了?”刘亚洲有些懵。
“你的遗传密码是一段信息,身体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段信息……所有的文明,都是建立在信息之上。越是高等智能,信息技术就越发达。我刚刚简单算了一下,咱们走过的菌毯长度超过了5公里,按圆面积已经超过了80平方公里。你想象一下,一个超过80平方公里的信息处理系统,那是什么概念?”
刘亚洲愣了片刻,显然还是没明白李海洋想要说什么。
李海洋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在对牛弹琴,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说道:“那已经能够证明菌毯已经具备智慧生命的特征了,笨蛋!”
“你才笨蛋了”,刘亚洲气呼呼地说,“神经病啊,说得好像这些菌毯能吃人一样。咱们都走了这么久了,屁事都没有,不是吗?”说完,他一个人追赶科考队去了,把李海洋撇在后边。
李海洋摇了摇头,略微加快了追赶的步伐,陪伴他的只有外骨骼仿生系统发出的液压噪音。
半个小时候,队伍后顺利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一个直径超过200米的大坑——那显然是救生舱着陆后猛烈撞击地面的产物。
卢教授的心悬了起来:这么大的坑,救生舱不会撞坏了吧?
赵天顺命令两架收割者下到坑底查探,同时命令所有兵士分散警戒。转舵手王天立正在联系科考队员则联系云雀号,看丽奇能不能观测到大坑里面的情况。可惜,航拍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浓浓的迷雾成了最大的阻碍。
不过,王天立这一举动倒是很得卢教授的欣赏。年轻人吗,勤快一点,细心一点,总没坏处。
十分钟后,两架收割者爬了上来,硕大的机械手臂吃力地抬着救生舱,轻轻摆放在菌毯上。科考队员和军士们耐不住好奇心,一个个围拢上来观摩,通话频道顿时吵开了锅。
“这跟咱们的救生舱有点像啊!”
“坐救生舱的绝对是个人类,说不定来自未来!”
“那不一定,也许是来自过去的时空了!搞不好来自母星……”
……
卢教授和赵天顺分开一条道,艰难地挤到救生舱面前。
它的外壳有强烈的灼烧痕迹,那是与大气层摩擦后剧烈燃烧的结果,已经看不到任何印刷字体。卢教授抬了抬手想触摸一下舱壁,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铭刻的痕迹。
旁边,驾驶收割者的士兵赶忙提醒:“教授,小心高温!”
卢教授赶忙把手缩回来,片刻后目光又投向救生舱里面。舱门已经打开,里面除了一个固定的白色座椅和缓冲设施,其他什么都没有。
他爬进救生舱坐在座椅上,按了一下扶手上一个按钮,舱内传出甜美的提示音:“对不起,您没有权限使用……对不起,您没有权限使用!”
“啪!”卢教授面色尴尬,使劲拍了一下扶手,想把那烦人的声音赶走,却发现无济于事。提示音响了五遍后,自动停止。
卢教授从救生舱出来,神色沮丧。投入了这么多人力无力,到头来收获的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救生舱,这不是他的预期目标。
赵天顺命令大伙散开,叫上侦察组的士兵一起搜寻附近的踪迹。他总觉得,这救生舱的舱门既然打开了,那里面的人或生物很有可能已经离开这里,兴许会留下什么线索。
军队在搜索这一块是强项,很快就有士兵发现了一列浅浅的人形脚印延伸向东边。虽然菌毯的承载能力还可以,但毕竟不是坚实的地面,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再加上天上砸下个救生舱,就算周围的菌毯恢复能力强,也会受到影响。
“果然是人类的足迹”,赵天顺指了指那一列脚印,朝东边努了努嘴,“教授,要不要继续查探?”
卢教授皱着眉头没说话。搞科研的人对于真相都有一种执念。如果能够找到救生舱里面的人,就等于发现了一座宝库,包括他的经历、知识,甚至是他的身体。能够从虫洞里面逃出的人,绝对没那么简单,甚至有可能不属于这个时空。
可现在已经有了收获,扩大搜索范围就要考虑边际效应了。找不到新的发现还在其次,人员出现损失就亏大了。并且,李海洋那小子刚刚也说要去那边查看,自己若是遂了他的意,以后在船员们面前岂不是很没面子?
萦绕在他心头的危机感还没散去,他心里反复权衡着,最后咬咬牙,说道:“还是去那边看看吧。”没办法,那一列脚印太有诱惑力了。
赵天顺呼叫来运输机把救生舱直接送上云雀号。等运输机呼啸着离开,队伍继续向东边出发。
李海洋这下来劲了,拿出那台老古董万用表,时不时探测一下生物电流的强度。潜意识里有个声音告诉他,循着电流最强的路线寻找肯定有收获。大概行进了不到二十分钟,万用表不堪重负,保险丝烧掉了。老古董就是老古董。李海洋拍拍打打了一会没能修好,只得无奈地塞进背包。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周围很安静,没有一个人。
刚刚他用万用表循着电流最强的路线一直前进,不知不觉就跑过了头,脱离了大部队。在陌生的星球,脱离大部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要遭遇什么。这一刻,他观察员的职业素养体现了出来,第一时间选择与大部队联系。
通信频道只传来一些杂音,听不到任何人说话。
李海洋又从战术背包里掏出了一个指南针,以此判断自己的方位。可指南针也不好使,滴溜溜转了半天也没发现它能指北。他只能借助最原始的目测法。有浓雾遮挡,星星是看不到的,只能期待附近有没有什么树,说不定能根据树叶的繁密程度辨明方向。
清风拂来,眼前的浓雾略微散去了一些。等他看清楚前面的景物时,整个人如同遭了雷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