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被张宁猜中了。
杨士奇得知张勇回京当晚便想请杨荣过府拜访,谁知却接到张勇的请柬,请柬上写明于三天后大宴宾客,庆贺张宁封爵。他便改变主意,决定到时邀杨荣一块儿过来,敲定亲事。
张勇之所以会派人送请柬给他,也是因为有说亲的由头在里边,要不然他一个伯爵、副总兵,怎么会给当朝首辅送请柬?
杨荣也收到,他是媒人,也在必请之例。
老仆久为门子,最懂迎来送往这些事。大门口站满了人,都是四品以下的官员,哪能让双杨和他们混在一起?一边让小厮飞奔入内通报,一边为两人带路,引两人往大堂来。
张宁走到半路便遇上他们。
老仆自行到大门迎客,张宁和两人边走边聊,一起去了书房,路上遇到仆役,让他请张勇来书房。
大堂上的官员听说杨士奇和杨荣亲自到来,再次震撼,待得有人提及两家正在议亲,又恍然。不知谁小声嘀咕:“有个出色儿子就是好啊。”
连首辅这样的人家都上赶着结亲。
不知谁说了一句:“首辅算什么,张大人极有可能成为郡马呢。”
“什么?”
“不是说郑王瞧不上张大人吗?怎么可能结为亲家?”
“你说的是老黄历了,那是张大人未曾发迹时,如今张大人炙手可热,谁不想有这样一个乘龙快婿?”
“不知张大人会选谁?”
大堂上议论纷纷,书房里,张宁和杨士奇、杨荣分宾主而坐,小厮上了茶,张勇也赶到了。三人重新见了礼,张宁退到末座。
“伯爷在大同苦守,可真是劳苦功高。”杨士奇笑着奉承了一句。
张勇同样笑道:“当年幸亏老大人提议,末将才有去大同的机会,这份恩情,末将可一直铭记在心。”
听说本来要派顾兴祖去,后来还是杨士奇觉得张勇更合适一些。后来顾兴祖上下活动,终于谋了神枪营指挥使一职,这是后话。
杨士奇笑道:“些些小事,何须挂齿?”心里却暗呼侥幸,要是当年阻拦,孙女的亲事一定想都不用想了。
(ex){}&/ 杨士奇抚须微笑,一脸怡然自得,摆明了早就等张宁上前见礼。
张宁起身来到杨士奇面前,行礼道:“孙婿见过岳祖父大人。”
“快快起来。”杨士奇受了他的礼,待他要直起身才抢上扶起,时间拿捏得刚刚好。
看不出啊,这么大年纪身手还这么敏捷。张宁暗暗吐槽,顺势起身。他身子还没站起,小厮在门外道:“老爷,公子,郑王来了。”
屋里有那么一息静得落针可闻。然后杨士奇的声音响起:“郑王来贺喜?”
小厮看了张勇一眼,见他没有阻止自己回话,便道:“是,郑王送了四色礼物。”
杨士奇和杨荣对望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狐疑和欣喜。狐疑自然是不相信郑王仅仅来贺喜,欣喜则是庆幸亲事已定,郑王就算亲自上门提亲,也迟了。
张勇满腹狐疑地道:“快请。亲家和阁老花厅用茶,阿宁陪我去迎郑王。”
藩王上门,礼数自然应该周到。
杨士奇和杨荣随小厮去茶厅,张宁和张勇则向大门口走去,张勇一边走,一边道:“阿宁,你说郑王会不会提起亲事?他要提起亲事,我就大声告诉他,你已说了首辅的孙女。”
这门亲事真让他脸上有光,不好好打郑王的脸都不行。
张宁道:“父亲就没想过为儿子同时结两门亲吗?”他想两个都娶好不好?
“结两门亲?怎么可能?”张勇怔忡了一下,道:“郡主不可能为妾,首辅的孙女同样不可以。儿子,你这么想,很危险啊,别搞不好两家都得罪了。”
万一杨士奇一气之下悔婚,岂不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宁道:“不会的。郡主和杨家姑娘常在慈寿宫见面,两不虽没有深交,却彼此佩服。郑王和首辅不同意,自有她们劝解。”
还能这样?张勇忘记迈步,呆呆看着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