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州、凌仙阁,一座座亭台楼阁林立而起,有才子佳人往来期间。
凌仙阁旁边,滚滚灵江淘淘而下。
丁凯乘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望着远处的凌仙阁,心生感慨。
“这一定就是半山先生的《凌仙阁序》中讲述的凌仙阁了,往日里也只是偶有听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心中感慨之际,就见的旁边小舟之上一个声音响起。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种种景象尽在半山先生的描述之中了!”
丁凯转头一看,就见的对方也是一个年轻士子。
“兄台莫非也是来听半山先生讲述新学?”
对面那士子听见他所言,笑着回道:“这是自然,半山先生乃是我大吴数百年一出的天才,弱冠之龄便天封进士的存在。
我自然是想要来一睹真容。”
听到对面士子回答,丁凯也是不由暗暗感慨。
据传半山先生许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即便天资聪颖,但是半山先生从未生出骄纵之心,一直勤恳求学,为了多一些学习的时间,更是做出了悬梁刺股的惊人之举。
这种事情,丁凯即便是想想,也觉得头皮发麻。
弘光七年二月,半山先生以十四岁之龄参与县试,一举夺得案首之位,此时以初露锋芒。
同年三月,来到京都入了明廉书院。
弘光八年,又于东湖小文会舌战群儒,首次提出了新学总纲——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同年,接连通过府试州试,连中三元。
弘光九年,取得会试殿试第一,成为了这一年的状元,声名传遍天下。
同年,半山先生放弃了入馆阁的机会,调为巴州临江郡安定县知县。在任两年年,击退蛮族、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弘光十一年,许平又任任巴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次相司马珣以许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吴王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
(ex){}&/ “恐怕,你原先都没有机会受到举人的教导吧!”
一声声呵斥声,弄的两人狼狈无比,直到两人连声告饶,这才好不容易离开。
……
灵州城,知州府,陈鸿宇坐在书房之中静静品着一杯灵茶。
同时,不时翻阅手中公文。
如今,距离来到此方世界已经有着九年。
根据远在东辰龙宫之中的本体探查,再加上自己猜测,或许是因自己在大吴的地位愈发的高,探查到的如今规则愈发清晰,所以东辰神庭方面反而不是太过焦急,不再催促。
就在此时,王佑轻轻敲门走了进来。
“知州大人,朝廷再次下令,想要召您入崇文院入职。。”
陈鸿宇抬头一笑,“回绝了,就说我才疏学浅,不能担此大任。”
“知州,这如今可是第四次了,崇文院虽然并非实职,只是一种荣誉职位,但是这代表着朝廷对您的认可啊!”
闻言,陈鸿宇有些好笑的看了双鬓已经斑白的王佑一眼,心知他是为了自己着想,害怕自己一再推却,失去这个大好机会。
崇文院虽无虚职,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声名却是几乎没有官员可以拒绝,更何况有些崇文院职位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味。
“佑之啊,你虽然年纪老大不小了,但有时候却是有些纯真的可爱啊!”
闻言,王佑一脸懵逼,起初朝廷第一次要赐予陈鸿宇崇文院馆阁之职被陈鸿宇推让的时候,他还以为陈鸿宇只是按照惯例谦虚推让一番。
甚至,他还以为陈鸿宇要来一个类似新皇登基的三辞三让,但是如今已经是第四次了,陈鸿宇却是依旧拒绝了。
看到他有些懵逼的神色,陈鸿宇无奈的叹了口气,他的上限就在这里,无法了解自己更深层次的谋划。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